书城管理与媒体共舞——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22028200000005

第5章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金口才(1)

语言是一门艺术,“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跳”。讲话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大相径庭。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讲究讲话的技巧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路径之一。详略得当、不偏不倚、收放自如、恰到好处是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讲话应该着力追求的目标。换言之,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讲话的分寸,做到适度,诚所谓“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熟知与自己的职责密切相关的各种政策法规,不越位,不缺位,保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一致性,绝不授人以柄;二是要内敛低调,不事张扬,不刻意炫耀自己的身份和才华,以免弄巧成拙,求荣取辱;三是要有一种坚定主见的理性和智慧,能够驾驭复杂局面,不被环境和氛围所左右,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惜言如金,谋定而动。

面对媒体,权衡利弊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敢面对记者,甚至把记者看作“麻烦的制造者”,面对媒体的采访、询问、质疑,往往不知所措,甚至缄口不言。一些部门在接待媒体和服务记者时,不知道记者需要什么,把握不准新闻“卖点”,提供的服务既不适合记者的口味,也不符合组织采访的初衷,效果适得其反。遇到敏感问题缺乏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躲、二查、三封堵”,碰见记者采访就推诿、扯皮,结果放弃了话语权,甚至造成了负面影响。不敢见媒体,见了媒体不敢说,张了口不知道该说什么,成为很多领导干部的陉症。一些领导干部出现“怪症”的原因在于:

第一,认为与媒体打交道耽误时间。毋庸置疑,但凡领导干部,除专门负责与媒体打交道的领导干部外,如果经常要专门腾出大量时间用于应对媒体,势必会影响其日常工作的开展。

第二,认为自己的政绩与媒体关系不大。有些领导干部坚信:毕竟政绩最终是要靠成绩单来说话的,在踏实做事、多出成绩和分心费神与媒体“陪聊”之间,孰轻孰重,他们心中自有判断。

第三,担心自己被媒体关注“过多”。有些领导干部担心媒体对己关注过多,易使自己滋生浮躁、盲目自大,遂不能沉下心来冷静地审视自身短处,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和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自己与媒体交流的能力有待提高。有些领导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并且不擅辞令,个别人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与媒体交流,无异于“鸡同鸭讲”,沟通都有障碍;或者,他们对于同媒体打交道缺乏经验和技巧、对于媒体传播缺乏系统了解、对于“新闻棒杀”的局面自感难以掌控……在上述情况下,与其公开“出丑”,不如退而藏拙,倒还能避免形象受损。

向公民及时公开信息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过去存在怕暴露“阴暗面”的落后观念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一些领导干部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工作中的问题、失误甚至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加以掩盖,于是,一些领导干部平时“躲”着媒体,“一不小心”见了媒体,干脆来个“无可奉告”,然后“三十六计走为上”。

2008年4月28日,过去施行货币政策常“出其不意”的中国央行公开表示,未来央行政务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这是在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央行相关负责人首次就此表态。

由于央行拥有大量备受关注的经济金融信息,如何区分“可公布信息”和“不能公布的信息”,成为外界关注重点。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王鸿章表示,需要社会周知的信息将在央行网站上主动进行公开,主要包括有: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与职责、有关经济金融政策法规、有关行政许可事项、、有关经济金融统计报告、人民银行政务公开规定、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等相关信息。同时,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金融信息和政策,及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进行发布。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无可奉告”应该尽量少说,原因在于:

第一,“无可奉告”这个词在中文上所表达的意思,与英文的翻译似乎并不完全重合。在中文表达上显得更生硬、冷淡一些,有时,似乎还有“不屑一顾”的意思,显得对提问人有点不恭敬。

第二,从加强宣传的角度,多提供信息、多宣传也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干部如果经常对什么事情不知道,或没有把握、拿不准,以“无可奉告”一推了事,很有可能会被认为其对业务不精通,甚至渎职。

第三,“无可奉告”这个词本身有特殊含意,有时可理解为默认,暗含“我知道,但我不说”之意。以为说“无可奉告”,就是没有表态,这是错误的。据一项研究表明,65%的人在听到这一词时会认为你实际上已经默认。

第四,在危机和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涉及危机或事件本身的问题,不能使用“无可奉告”这个词。处于危机中的公众对信息无限渴望,说“无可奉告”,会给人一种冷漠无情和不合作的印象,易丧失公众信任。

美国著名社论作家、记者杰克?海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活:“如果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如果记者找到你的头上那就很可能是这样),那你就不要指望通过不予合作的办法来隐瞒事实。出于自尊心,大多数记者会日夜工作,就是要把新闻挖出来——即使是从你的尸体上爬过去也在所不惜。”遇上了穷追不舍的记者,领导干部或者新闻发言人的“无可奉告”将失去所有抵挡效用。因此,应对记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他们坦诚沟通,如果确实是自己不知道的,也应该帮助他们联系到有关知情单位。

1987年参议员戈尔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主持人问起了他吸食大麻的问题。在众目睽睽之下,戈尔尴尬地沉默了很久。事后,戈尔采取了一个补救办法:和他的助手字斟句酌地拟定了一个讲话稿,发出了自己理性的声音,“如同与我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我的生活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六十年代是一个变革时期,是一个国家成长、成熟、走出冷战、尽力解决越战问题和找回自己的时期。我们犯了错误,但是我们从这些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作为一个国家和作为一个人,这些经历使我们更加强大。”戈尔发表了这个简短的讲话后,有人认为他会为此断送前程,但很快地,一个参议员和一个众议员也先后承认自己曾经吸食过大麻,舆论释然了,戈尔也获得了成功。

以前,对媒体提问三缄其口或打定主意不让人听懂自己的话、顾左右而言其他,是西方政要应对记者的常规武器,是公众人物特别是政界要人或者他们的新闻发言人与记者们长期博弈中发明的一件政治技术产品。究其因,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是一种信息输出活动;而宣传的主要功能是传播观点,是一种观念输出活动。政界要人或代表政府立场的新闻发言人召集媒体,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他们来输出某种观念,而媒体却希望能够充分披露信息。因此,面对媒体的穷追猛打,出于种种目的,公众人物或新闻发言人有时迫不得已就频频用“无可奉告”来应对各路记者。

当然,过多使用“无可奉告”显然是与“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原则相违背的,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用。主要看在什么场合,看面对的是什么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无可奉告”,就是对问题“不予评论”、“没什么要评论的”、“没有什么要说的”之意。“无可奉告”这个词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发言人或领导干部都很少使用或已不用,但“不予评论”、“没什么要评论的”、“没有什么要说的”之类的表态却是新闻发言人常用的语言,不仅是中国新闻发言人也是外国新闻发言人常用的语言。此外,记者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什么样的记者都有,所以什么问题都可能会被问到。记者既会问一些正面的寻求信息的问题,也可能会问一些无聊和隐私的问题,或者完全就是想刁难一下被提问者。在这种情况下,用“无可奉告”应该说是正常的,并且也丝毫不违背“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的原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量”。

现在国内有些地方规定面对媒体时不准说“无可奉告”,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对各级领导干部起到一种督促作用,但有点绝对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承认问题、缺点乃至错误,接受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其实无损我们取得的成就,无损我们的根本制度,相反,只会促进我们工作的不断改进和事业的不断发展。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问题既然已经出现,政府及领导干部不妨及时准确地通过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告别“无可奉告”,勇敢地“说”出来,这对于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改善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领导的魅力口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政府的职能、权限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领导魅力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一变革要求的积极回应和主动调整。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媒体已经成为党政领导面对公众、与公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平台。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面对公众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面对媒体,公众意识转化为媒体意识。领导干部需具备新闻媒体知识,熟悉、尊重媒体运行规律,善于与媒体打交道,把媒体作为与公众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是现代领导干部必需的基本素质和才能。

厚实的理论功底、敏捷的思路、颇有深度的个人见解、雄辩的口才,生动的表情,这些因素对公众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可以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增强对公众的感召和影响。所以说,领导魅力的塑造,在面对媒体时,好口才必不可少。

口才是指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或面对媒体时,表达主体运用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的口语表达策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

领导干部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是大政方针、计划指示的决策者和带头执行者,他们要通过口语表达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发号施令,要通过口语表达来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干部的言论往往指导着所领导地区、部门、单位的全局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重要领导干部的言论还会引起国际反响,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权益。因此对领导干部的口语表达应有高标准严要求,概括地讲,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具有“好口才”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权威性。领导干部讲话的权威性,是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领导干部的讲话不管是否经过深思熟虑,都可能对下属和社会产生大的影响。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会带来不小的麻烦,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所以,领导干部讲话必须非常注意原则性和政策性。原则性和政策性是指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环境中,讲话都要有一定的限度、尺寸,不能脱离这个限度随心所欲去阐述、说明、表现个人的思想观点。

第二,通俗性。领导干部讲话的通俗性,是指讲出的话不仅要生动、说理,而且要明事、易懂,使人乐于接受。要善于使用大众语言。大众语言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主要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在讲话中巧妙地运用,能够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第三,概括性。领导干部在讲话时,为了使人们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必须使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第四,目的性。一切领导活动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讲话也不例外,所谓目的,是指领导者为达到某些需要而形成的一定实践活动的目标、希望和要求。它是领导干部对领导活动结果的自觉意识和在观念上的设计。

领导讲话的目的

(1)明了。即让听众了解所传递的信息,或明白他不知晓的事理。

(2)接受。即让听众在弄懂主题思想观点、立场、看法的基础上,真正信服接受,并付诸相应的行动。

(3)解惑。即让听众学习并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技能,解决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疑难。

(4)沟通。出于社交的需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达到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协调配合,行动一致。

(5)感动。引发听众心灵上的共鸣,受到感动或激励、鼓舞,与口才表达主体心曲相通,同悲同喜,同忧同乐。

(6)说服。因势利导,说清道理,晓以利害,改变对方的某种观念或要求,阻止对方采取某种行动。

(7)拒绝。即让对方知道其思想观点、立场、看法不可接受,这是一种逆向交流,特别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

(8)反驳。即指出对方的观点、要求不合理、不合法甚至是错误、荒谬的,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先破后立,破中求立。

在一般情况下,领导讲话的目的比较单一,但有时也可能兼有几种目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达到或基本达到了上述目的的一种或几种,就能称得上是真正地会说话,有口才。

第五,逻辑性。领导干部讲话,逻辑一定要严密,有条理,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讲话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要求人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时,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两可,要有充足的理由等。遵守这几条基本规律,是讲话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总体表现和要求,必须贯穿于面对媒体讲话的全过程,体现在讲话的每一个环节中。

第六,准确性。准确性是领导干部运用语言,与其他个人、组织或媒体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领导者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水平可言,而且还会失去所有与之联系的个人、组织或受众的信任。

第七,生动性。生动是对领导干部面对媒体讲话水平的基本要求之一。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需要使用易被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而忌讳那种晦涩难懂的说教。

在面对媒体时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领导干部往往就算有了好的“口才”,领导魅力也会得到很大的增强。

领导干部口语表达十戒

(1)戒讲假话。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如实反映情况,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2)戒讲大话。不以大帽子压人,不以权势逼人,不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3)戒讲空话。不哗众取宠封官许愿,能办到的才说,办不到的不轻诺。

(4)戒讲套话。不打官腔,不要滑头,不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八股调。

(5)戒讲脏话。文明礼貌语言美,在任何场合都不讲骂人的话、粗鲁的话、低级趣味的话。

(6)戒讲废话。处事果断,说话精练;开短会,说短话;少来不必要的“补充发言”。

(7)戒讲过时话。要积极学习和准确使用当前反映新观念、新经验、新科技的新词语。

(8)戒讲外行话。要精通本行业、本单位的业务,正确使用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