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相对无语是清欢
22042400000019

第19章 黄卷添香(4)

玄妙的是,需要多少的煎熬呢?又需要多久的煎熬呢?所谓的漫长,那应该是多长呢?法海和尚,老得白胡子一大把,也还是无法彻底圆通,喜欢纠缠白娘子和许仙的家庭婚姻之事。六祖慧能,3岁丧父,自小卖柴养母,连文字都不认识,偶然得闻佛语,心即开悟,于刹那间便明心见性,立刻出家,然后修成正果。像我这样,写作半辈子,也算受了不短的煎熬,且不谈自己的写作,单说艺术鉴赏方面,在十余年前,我就觉得自己也算是知春了。不少著名作家的作品,看上去或巍峨,或工整,或灵动,或俊秀,诠释一个什么道理,都披挂在作品的形式上,十分易于让评论家一眼就看出好了。这些艺术家和评论家都在玩可爱,装童稚气,于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假装很复杂地把玩具藏起来,而另一个人假装很深刻地找到了它。这种把戏非常容易迷惑具有发言能力,并且乐于表现发言能力的泛知识阶层,大家一热闹一追捧,一伙子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名利。于此,我会马上露出不屑甚至公开厌恶。我要求文如其人,要求格物致知,要求道德文章真而不伪,要求艺术家首先具备天赐的直接感受人类情感的强大能力,又在后天能够使用这种能力遨游历史现实与人类心灵,然后剥茧抽丝,去繁就简,将他获得的核心理念完全融化在作品的血肉之中。也就是十余年前,我的态度是坚决的激烈的,我会忍不住要与人争论,乃至一言不和便会拂袖而去。我坚信自己看得懂作品也看得出人品。我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水的载歌载舞——评武礼建教育小说《窗外泪》

大学毕业时,著名文学评论家雷业洪教授在我的留言册这样写到“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巧合的是新近有大众文艺出版社发行的由开江县作协代主席武礼建先生写的教育小说《窗外泪》的跋也有这么一句,我带着一种久违和沉重的心情读完了这部小说力作。

我是读着武礼建先生的作品成长起来的,他的《公馆私情》、《大公馆》以及雪米莉系列作品在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进入教育这一行当后,才知道他更是该县教育界的老前辈了。大概是有了对教育那份特有的热爱与执著,他才在即将退休的年龄写下了这部优秀的小说。

对于当前教育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是艺术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因,也许是“旁观者必清”的传统观念,人们往往会站在远处对教育进行观望、评论乃至不留余力地进行指责,也便有了全国上下的一片呼喊:“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一位在教坛耕耘了三十余年的一线教师的感受应该是更深刻、更真实的。俗话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武先生正是带着如水一般的灵性和挚爱,用隽永质朴的文字来解读当今教育中的种种现象:应试教育、叛逆个性、师生恋情……,在省重点中学锦川七中的小圈子里上演了一个大社会。而应试教育映射下的温情教育、在世俗严重扭曲中的师生关系,让青春这根长青藤上结出了颗颗恶果,惨烈代价的背后是那一串深深的叩问。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这部小说则把“人性”彰显得淋漓尽致。作者正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关注教育、关注生活,丰富的情感如水一般地漫入每一个角落,从而远离了高深理论的苑囿,假想推测的浮华之笔。苏荔、肖悦之走出了人民教师这一世俗光环,同样有了丰富的情感生活、同样有对爱的执著追求和表白,而作为插队落户的上海姑娘英若玉在身为人母后对孩子求学的艰辛与屈辱史,无疑是当前父母的真实缩影。当然,赵英、马艾佳、冉西平等学生的理想追求与困苦如实地反映了鲜活的内心世界,从而构成了意义完整的人,真正体现出人性的光辉,这也是其它一些作品塑造的圆形人物所不及的。而王老板、肥瓜之流呈现的是鲜明的对比角色,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更折射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才是真正的现实社会。

有人曾说师爱是水,武礼建先生正是用着如水的师爱来关注我们身边的教育、我们身边的孩子。缓缓合上书卷,爱的悲歌依旧在萦绕,爱的情感依旧在起伏,爱的教育依旧在延续。更多的是期盼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都为那日臻完美的鹅卵石尽情拍击。

心灵的放歌——评胡有琪诗集《青山牧马》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认为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就是在人生旅途中处处都能感受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一种生存方式。挑一盏孤灯,细细品读有“巴山金融诗人”美誉的胡有琪先生的诗集《青山牧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灵魂的洗礼。

“感乎人者莫过于情”,胡有琪先生以敏感的笔触对心灵进行恣意地放歌,演奏出迷人的天籁之音,这也成了“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摩罗语)的最好注脚。物欲横流的纷繁世态,节奏紧促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拥有的是那被繁杂事物所占据的束束羁绊,在桎梏中失掉了自由行动能力的种种无奈。揭掉厚重的层层外衣,我们依旧在内心深处呼唤有一颗丰盈的灵魂未来。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的诗人正凭着那份睿智与执著进行着诗意地心灵放歌。

如果说佛教向文人们宣扬了自然山水的灵性和超越世俗现实生活的境界,那么胡有琪先生则是借助它来打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丰富内在情感和心灵世界。《西藏如梦》是诗集的抢眼之笔,不论是对西藏美景的勾勒,还是对禅、佛的追寻,都表现力诗人希望在朝圣路上还原一个活泼而无所不在的生命,找寻一个全然无碍的‘真我’。经幡、神鹰、格桑花正是对一种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强烈观照。而所有一切烦恼和苦难,可以通过放散个体生命于天地之间得到解脱,诚如诗中所写“一路雪雨风霜/心中的莲花却永远芬芳……”、“一朝拜/所有的经幡便指点通天的路/脚下的路和云接轨/与佛相连”。这也让他获得了四季身着单衣行行走于城市之间的那份洒脱。与此同时,还反映了诗人愿将自我化入万物,以不染不离、超然即世的态度来感悟人生世相。追求那“凡人立地成佛反而没有了花花心肠”的至纯至洁心境。

诗人在心归于禅的同时,也力图在现实中寻找心安之处。海德格尔曾说所有的思都是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诗人因没有忘却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关照而得到另一种解脱。诗人说所有迷人的风景、都在美丽的回眸中,他笔下的野花、马尾巴花、筷子也都有了鲜活的生命。例如,“春天的发梢上/桃花边舞蹈边参禅/风开窍。”向不光彩的现实黑点进行追问,挖煤工、诗人、凳子、朽木、粉笔的本质意义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无疑是给了人们以绵密的哲理趣,迷人的艺术灵光。文字是生命的潇洒,乡音里有美丽的故乡,诗歌大多在关注家乡的花草树木、风土人情,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结。地道的方言更显特色,如“没出息、才在城里混了几天脚杆子就软了”渗透出绵绵的亲切之感,让人脱掉世俗的外衣溶入乡土之中,引发了那无限遐想。有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旷达情怀,读着灵动的文字就有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份性情修美,有了“得失在所不计,毁誉无动于衷”的生命境界。恰恰印证了“旧苑荒榛多牧马、青山落日独衔杯”的主题所在。

三更少梦书作枕,读胡有琪先生的《青山牧马》,便觉得稚嫩的双手拥有了力量,蒙昧的双眼顿觉明亮,平淡的日子也多了清新艳丽的感动。

永远的守侯

在我懵懵懂懂的孩提时代,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了《演讲与口才》,从此成为朋友而长驻心底,是它伴我度过中学、大学生活。爱不释手的读它,千百遍地回味,清晨的一缕曙光,伴随我高声朗读;华灯初上,它用理性的光芒,给我以知识、勇气、力量,荡涤心灵的微尘。我从一个说话就会脸红的少年,成长为演讲特长生、教学骨干、作家,它是我最好的见证,为我描绘了成长的轨迹。

当我踏上三尺讲台时,《演讲与口才》已推出了学生版,一本面向中学生、专门提高口语表达、交际能力的精美读物。从此,我又多了一位良师、益友和助手。站在语文教师独特的视点,发现语文不仅仅是识字、行文,更重要的是走向生活,也就是“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新课程改革后,在教材中出现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在考试中出现了相应的试题。口语交际的强化无疑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语文找到了本源,它不再是那么枯燥、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演讲与口才》(学生版)与时俱进,与民族文化为伍,把方向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个人生存能力上来。一流的精品意识决定了该刊的内容全面、注重实用、贴近生活。《金色短笛》如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心扉,《能说会道》教会我们艺术的处理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用三冬暖的良言,灌溉友谊的花朵。《校园碰碰车》、《口语训练营》等栏目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良言。好的东西需要大家共同分享,我把这位朋友推荐给了我的学生,他们有相见恨晚之感,求知的眼神添加了一份热情。他们的视野拓展了,人文情怀提升了,更为三寸不烂之舌、人情练达皆文章而努力奋斗着。

近二十年的这份情缘,让我受益匪浅,有了人生的新天地。而我那些可爱的学生正期盼着下期杂志的到来。《演讲与口才》(学生版),你是我们永远的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