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80后女孩的人生必修课
22069000000016

第16章 谈吐不俗,才会让人称赞有加(4)

某地一家国有企业曾经有一批“请调大军”,对此,新来的女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她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我也憷头。但领导让我来,我想试一试,希望大家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

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女厂长没有坚定地表示决心,而是“我也憷头”;她没有把话说绝,而是“我想试一试”;她没有正面阻止调动,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女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她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荡的语言中感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结果,这个工厂那些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强了信心,失去了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模糊的语言一语双关,含不尽之意在语言外,在这种场合,成了沟通思想而又不致引起矛盾的特殊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交际中,常常用“如果时间允许”来回答朋友们热情的邀请,“如果时间允许”,就是模糊语言,它既显得彬彬有礼、十分中肯,又给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试想若用“不能去”或“马上就去”等非常确定的语言来回答,其效果都不会理想。直接拒绝说“不能去”有点不尽情谊,说“马上就去”可是事后没时间去失约又会影响感情。这就是外交上经常会用到的技巧“弹性外交”策略,用到平时的交际中也是非常好的交际方式。

在谈话时,女人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一位伟人曾针对这种“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提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位伟人的意思也是要我们学会含糊说话,不要轻易说出绝对的话,因为话说出口之后是很难收回的。

所以说言谈不可把话说绝,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高明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这里面有个技巧,就是妙用含糊措辞。

含糊措辞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至少在办事说话时不要只相信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关于含糊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得出了以下两个含糊措辞法,大家不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运用一下,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宽泛式含糊法。它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他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钟书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钟书。钱钟书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这位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的打算。

钱钟书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钟书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回避式含糊法。它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不管怎样,含糊的措辞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绝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委婉、含糊措辞,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另一方面,这也是避祸、解围屡试不爽的绝招。聪明的女人,这一招一定要学会。

关键场合避免争论

老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争而善胜”,通俗地讲,就是避免争论是在争论中获胜的重要秘诀。当然,这并不是主张唯唯诺诺、低三下四,在有的时候、有些场合,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确信的真理和主张去和反对者争论,辨别是非。这种争论,有时还会发展到很激烈的程度。

但是,在一般交谈的场合,却要极力避免和别人争论,因为交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是一种社交性的活动,一争论起来就很容易伤感情,和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尤其是作为女人,为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小问题,就与人争得面红耳赤,毕竟是一件有失大雅的事。

如果要做到既不必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又避免和别人争论,究竟有没有两全的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尽量了解别人的观点。在许多场合,争论的发生多半由于大家只看重自己这方面的理由,而对别人的看法没有好好地去研究,去了解。如果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出发点去看事情,尝试着去了解对方的观点,认识到为什么他会这样说,这样想。这样,一方面使我们自己看事情的时候会比较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看法也有他的理由。即使你仍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至于完全抹杀他的理由,那么自己的态度就可以比较客观一点,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公允一点,发生争论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小了。

同时,如果你能把握住对方的观点,并用它来说明你的意见,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得多,而你对其观点的批评也会中肯得多。而且,他一旦知道你肯细心地体会他的真意,他对你的印象就会比较好,他也会尝试着去了解你的看法。

对方的言论,你所同意的部分,尽量先加以肯定,并且向对方明确地表示出来。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分强调双方观点的差异,而忽视了可以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双方为了一个枝节上的小差别争论得非常激烈,好像彼此的主张没有丝毫相同之处似的,这实在是一件不智之举,不但浪费许多不必要的精力与时间,而且使双方的观点更难沟通,更难得到一致的或相近的结论。

解决的办法是,先强调双方观点相同或近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求同存异。我们的目的是在交谈中使双方的观点更接近,双方的了解更深刻。

即使你所同意的仅是对方言论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只要你肯坦诚地指出,也会因此营造比较融洽的气氛交谈,而这种气氛,是能够帮助交谈发展,增进双方的了解的。

双方发生意见分歧时,你要尽量保持冷静。通常,争论多半是双方共同引起的,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结果就火气越来越大,情绪激动,头脑也不清醒了。如果有一方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那么,就不至于争吵起来。

但也有的时候,你会遇见一些非常喜欢跟别人争论的人,尤其是他们横蛮的态度和无理的言辞常常使一个脾气很好的人都会失去忍耐。在这种时候,你仍然能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气不恼的,将会使你可以能够跟那些最不容易合作的人好好地进行有益的交谈。

永远准备承认自己的错误。坚持错误是容易引起争论的原因之一。只要有一方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时,立即加以承认,那么,任何争论都容易解决,而大家在一起互相讨论,也将是一桩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们不能对别人要求太高,但却不妨以身作则,发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就立刻爽快地加以承认。这种行为,这种风度,不但给予别人很好的印象,而且还会把谈话与讨论带着向前跨进一大步,使双方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之中交换意见与研究问题。

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老一辈的人常常规劝我们不要指出别人的错误,说这样做会得罪人,是非常不理智的。然而,如果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去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岂不是使交谈变成一种虚伪做作的行为了吗?那么,意见的讨论,思想的交流,岂不是都成为根本没有必要的行为了吗?

然而,指出别人的错误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但会打击他的自尊和自信,而且还会妨碍交谈的进行,影响双方的友情。

你不必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但却要设法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交谈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有许多人都有一种感情用事的毛病。即使是那些自己很愿意跟别人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人,有时也不免受自己情绪的支配,在自己的思考与推论中,掺进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如果你把这些成分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往往使对方的思想一时转不过来,或是情绪上受了影响,感到懊恼异常。或者引起他的恶意的反攻,或者使他尽力维护他的弱点,这都是对交谈的进行十分不利的。

但如果在发现对方推论错误的时候,你把你交谈的速度放慢,用一种商讨的温和的语调陈述你自己的看法,使他能够自己发现你的推论更有道理。在这种情形下,他也就比较容易改变他的看法。

很多人都有这种认识:一个人免不了会看错事情,想错事情,假使他们能够自己发觉错误所在,他们就会自动地加以纠正。但是如果被人不客气地当众指出来,他们就要尽力去掩饰,尽力去否认,尽力去争执,因此为了避免使他们情绪激动,我们就不去直接批评他的错误,不必逼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错了,”或者“我全错了”。有的人一看到别人犯了一点错误,就要把它死盯住不放,还加以宣扬,自鸣得意地让对方为难,这是一种幼稚的举动,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是一种对人友好、与人为善的做法。

最后,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不但不要心急地去使别人接受我们意见,反而更要争取长期和别人互相交谈的机会,让我们从心平气和的讨论中,逐渐把正确的真理传播到朋友们的心中。

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话办事也是如此,要开动脑筋,注意观察,迅速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以此作为一种契机,与受托对象进行和谐投机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