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22088900000075

第75章 奇特的祈寿吉俗

人们由于心理上对于延续生命、逃避死亡的需要,常常在一些祝寿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迷信色彩。如借寿、按丧事形式做寿、按佛事形式做寿、冥寿等,但不管何种形式,都寄寓了某种祝福在里面。

在中国传统祝寿活动中,有一些奇特的祈寿吉俗。

借寿:借寿的习俗,是一种为了祈寿延长病人生命而举行的活动。

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可以像钱财一样出借。如果有人病重不起,求医吃药皆无效,家人和亲友便认为他寿数已到,为了挽救病者的生命,亲戚朋友中一些最要好的人便密密举行借寿活动。其办法是亲戚朋友中自愿借寿者悄悄相邀10人,一起到寺庙中烧香许愿、求神拜佛,表示各自愿意献出一年的寿命给生病者,祈求神灵延长病者的寿命,让病者痊愈。如果病者真的从此好起来了,全家及接受者还要到寺庙中谢神还愿;要是病者死了,借寿者也要到寺庙中烧香,向神灵说明病者没有接受他们的借寿,向神灵要回献出的一年寿命,免得神灵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按丧事形式做寿:有的富家老年人,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自己的后事,于是采用红事白办的形式。寿诞之日,门前扎上大红彩球或搭建花红彩牌楼,设大锣鼓架等古乐,红缎绣花的鼓围子不挂白帘(即不戴孝)。院内高塔寿棚,棚内北房前搭月台,上设礼案,男供寿星,女供麻姑。四面高塔经台,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尼(尼姑)或男女居士等轮流念“寿经”。

按佛事形式做寿:寿堂上供本人“长生禄位”(红纸牌位)。棚上挂四筒经幢,经坛正面高悬“三世佛”(即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大幅画像,代替寿星、麻姑等画像。念寿经通常为一个白天。寿经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称《消灾延寿药师经》。念寿经,也有送疏仪式,通常由办寿人的晚辈捧着疏,送到大门外焚化。开坛时送一道疏,给佛陀耶;交供时送一道疏,给达摩耶;圆满时送一道疏,给僧迦耶;送经时那道疏给消灾延寿药师佛。这种形式以素席招待来贺的亲朋好友,以示仅遵佛教戒律,戒杀戒酒。来贺者也参加其礼佛仪式,谓之“随喜”。

此外,还有一种更特殊的祝寿形式——冥寿。冥寿也叫“阴寿”,是指已经亡故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寿日。按理说来,冥寿是不应该庆贺的,因为既然人已经亡故,寿命已经终结,那么继续举行具有鲜明祈寿色彩的祝寿、庆贺活动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但奇怪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已经亡故的父母与祖父母举行冥寿庆祝活动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徐珂在《清稗类钞》一书中云:“祝寿者,祝其人之长生不死也。乃有为已卒之祖父母、父母称觞祝寿者,曰冥寿,亦曰冥庆。”到了父母冥寿的日子,子女们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各方亲友发出请帖,亲友们则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其子女赠送寿礼。冥寿的正日,子女们个个要身穿彩色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同走到寿堂上向亡故的父母牌位磕头庆贺。之所以会有这种形式的祝寿,是因为中国人大都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先极为尊敬崇仰,总是希望依靠祖先的力量来战胜困难,求取幸福。因此,在亡故的父母、祖父母的寿诞之日献上几杯酒,磕上几个头,对于他们来说便成了十分乐意之举。

这种为父母做冥寿的子女自称“追庆子”,

意思是“追思”、“追庆”父母寿诞的人。现在的中国民众在举行祝寿活动时,已经基本上祛除了祭神祀鬼一类的活动。但

祈寿中所包含的对长辈的祝愿和对长寿的心

愿依然不变。

延伸阅读

纪晓岚祝寿

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学识渊博,文思敏捷,爱开玩笑。有一次,朝中有位姓王的翰林为母亲做寿,纪晓岚同他的朋友一起去祝贺。王翰林十分钦佩大学士,执意要他题诗。纪晓岚稍微沉吟一下,便答应了。不料,他张口就说了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这不是在骂人吗?在座的无不大惊失色。纪晓岚却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啊,原来如此,老夫人不是人,而是天上仙女!大家转惊为喜。纪晓岚见大家笑嘻嘻的,于是又写下了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大家看了又惊呆了,刚才是骂老夫人,现在骂到翰林头上了,但是,纪晓岚把笔锋轻轻一转,写下了结句:“偷得蟠桃孝母亲。”全场立即欢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