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情操论轻松读
22097700000008

第8章 论感激与怨恨(1)

感激,也称感恩,是那种直接促使我们去奖赏某人的情感;怨恨,也称愤怒,是那种直接促使我们去惩罚某人的情感。这两种情感能直接促使我们成为协助他人获得幸福或遭到不幸的工具。

感激则赏,怨恨则罚

对于感激与怨恨,我们通常采取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对那些看起来应当受到感激的对象予以奖赏;一种是对那些看起来应当受到怨恨的对象施以惩罚。

感激,也称感恩,是那种直接促使我们去奖赏某人的情感;怨恨,也称愤怒,是那种直接促使我们去惩罚某人的情感。对某一种行为来说,如果它看起来不仅是某种情感的合宜对象,而且这种情感是直接促使我们去奖赏或报答某个人的那一种,那它必定值得奖赏;同样道理,如果这种情感是直接促使我们去惩罚或报复某个人的那一种,那它也必定应该受到惩罚。

奖赏,即回报或报答,就是以德报恩;惩罚,即报复,以牙还牙,以伤害回报受到的伤害。

感激和怨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两种情感能直接促使我们成为协助他人获得幸福或遭到不幸的工具。其他的情感,虽可以同感激和怨恨一样会促使我们关心他人的幸福或不幸,但是却无法直接促使我们成为协助他人获得幸福或遭到不幸的工具。

那种因志同道和与熟识产生的爱与尊敬,会使我们乐于看到自己所爱与尊敬的人的幸福,从而乐于提供协助,促进他们的幸福。并且,只要我们所爱所尊敬的人得到幸福,即使他们的幸福是在未经我们协助的情况下获得,我们的爱也不会有丝毫的减弱。因为这种情感的目的,是要看到他们幸福,至于其幸福是谁促成的,并不重要。

在某些时候,爱与尊敬的情感得到了满足,感激的情感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假如,那个获得幸福并为我们所尊敬和热爱的人,同时也是我们欠他许多恩情的人,他在未经我们协助的情况下得了到幸福,虽然我们会因爱而为他感到高兴,但我们却感觉不到任何感激。

那么,感激之情怎样才能得到满足呢?

一般来说,只有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或物质来表示,直到已经报答了他的恩情,直到协助、促进了他的幸福,我们才不会感觉到他的恩情加在我们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即感激之情才能得到满足。

当然,我们也会因平时的不满而产生仇恨和厌恶,这种情感能促使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感到幸灾乐祸,这些人的行为和品行曾激起我们如此痛苦的激情。

仇恨和厌恶常使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不表示任何同情,甚至有时使我们乐于看到别人的不幸。不过,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憎恨,或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我们都没有受到巨大的侵害,这些激情就不会自然地使我们希望成为造成他痛苦的原因。

那些受强烈仇恨情感支配的人,也许会很高兴地听到他憎恶和讨厌的人死于意外,甚至有时都不害怕因插上一手而受到惩罚。但总体看来,我们宁愿它的发生与我们无关。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这种激情与美德不符。即使是在没有图谋的情况下成为这种不幸的原因,他也会为此深深自责。这种自发作用于别人的想法,的确让我们异常难受,我们甚至会拒绝想象这种恶劣的图谋,因为一想到自己做出的这种穷凶极恶的事情,就会把自己看作是和自己所厌恶的对象一样可恶的人。

憎恨则完全与之相反,它会促使我们渴望憎恨的对象受到惩罚,且会因他对我们造成的特别伤害而渴望亲手惩罚他。例如,杀害了我们的父亲或兄弟的恶人,即使不久以后死于热病,甚至是因为其他罪名上绞刑架,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的仇恨,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憎恨。

这种情感的真正目的在于,罪犯不仅要自己感到痛苦,而且要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感到痛苦。否则,憎恨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综上所述,只有感激与怨恨才是直接促使我们去奖赏与惩罚的情感。因此,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是适当且被认可的感激对象,那么,必定该受奖赏;如果他看起来是适当且被认可的怨恨对象,则必定该受惩罚。

道德点评

如果一种行为表现合宜,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感激,那么这种行为无疑应得到人们的报答;如果一种行为受到公众一致的反对和诘难,那么这种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罚。感激与愤恨是一种鲜明的情感,能够立即引起人报答或愤恨的态度。

感激与怨恨的对象

我们不能仅凭个人的私欲与情感来判定公认的感激对象或愤恨对象,若要判定一个合宜而又公认的感激对象或愤恨对象,必须得到每一个公正的旁观者的充分同情,或得到每一个没有利害关系的旁观者的充分理解和赞成。

对那些我们发自内心感激的人,我们理所当然要报答他,我想他们也是一样,也希望看到这种报答;至于那些我们发自内心怨恨的人,我们当然希望他得到惩罚,如果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也会理解和同情我们,并乐于接受这种惩罚。

这种情感如同我们会为同伴们的成功,而情不自禁地与他一起沉浸在喜悦之中一样,当他们以得意与满足的心情自然地看待他们之所以幸运的原因时,不管这原因是什么,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觉得满足。

甚至,我们会爱屋及乌,若是体会到他们心里对某种东西的爱与感激,我们也会同样对它心生爱意。如果它被摧毁了,或只是被摆在距离他们很远,以致他们照顾或保护不到的地方,即使他们不会因它不在身边而有什么损失,只是由于看到它而失去了某种乐趣,我们也会替他们觉得难过。

假如这个我们要感激的人是一个有幸帮助其同胞得到幸福的人,则情形更是如此。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得到另一个人的帮助、保护与解救时,我们会因受惠者的喜悦而感到同样的喜悦,也会对施惠于他的那个人产生同样的感激。

试想一下,我们用自己想象中的受惠者的眼光,看着施惠者,即他的恩人的时候,那个恩人就似乎活生生地以最迷人可亲的姿态站在我们面前。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受惠者感激恩人的心情,对他用来报答恩人的种种行为也会加以赞许。需要注意的是,报答不能完全仅凭自己的个人意愿,也要考虑报答对象的因素。所以,报答必须是恰当的,而且要适合它们的对象。

当然,在我们的同伴遭遇不幸时,我们同样会感到悲伤,对导致他受苦的原因,不管那原因是什么,我们也会和他一样产生厌恶与反感。由于我们的内心接纳了他的悲伤,并且与他的悲伤相符,所以,也会产生一种同他尽力想要驱逐或消灭使他受苦的原因时所具有的一样的激情。

但是,这只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同情,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它,只会使得我们和他一样痛苦,因此,我们必须要寻求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去同情他对痛苦根源的憎恨,以及帮助他努力摆脱悲伤。如果使他痛苦的原因是某个人,这种情绪就更为显著。

例如,当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到一个人压迫或伤害另一个人时,我们为受害者感受到的那股同情带来的痛苦,势必会成为我们对施暴于他的那个人产生怨恨的同情的动力。而且,这个时候我们会很热切地希望看到受害者反过来攻击他的对手。甚至准备在他努力自卫时立即帮助他,或帮助他在某个程度内进行报复。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情感还会得以延续,假如受害者不幸在这次斗争中身亡,那么,他就再也不能感觉得到怨恨或其他任何人类的情感了。既便如此,我们仍不仅会对他的朋友和亲戚们心里的真实怨恨产生同情,而且会对我们在想象中借给死者的那种虚幻的怨恨产生同情。

如果我们可以进入他的身体,换言之,由于我们对他的处境进行设身处地地想象,从某种意义来说,能使被害者的遗体重新恢复生气。就像在其他许多情形那样,我们会感到某种情绪,这种情绪虽然不能被当事人感觉到,但借由某种想象的同情,我们却可替他感觉到。

这种设身处地的想象能做到的,看起来只不过是我们对他应尽责任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为那个无法测量,且无法挽回的损失所流下的同情的眼泪。

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他所蒙受的伤害。如果他那具冰冷僵硬的身体还留有意识,还可以稍微感知这世上所发生的一切,那么,他应该能感觉到我们对他怨恨的同情,而且他也会感觉到这种同情。

他是能感知得到这一切的。通过我们的同情,我们已经听到了他要求血债血偿的呼声,如果他沉冤未雪就走入历史、被人遗忘,恐怕他们的骨灰都会因此骚动起来。

经常有一些关于凶手的床铺边停留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的传闻,它们并不是民间迷信以为的,那种从死者坟墓里跑出来对让他们死于非命的人进行报复的鬼魂,而是源自害人者与被害者的虚幻怨恨引起共鸣的自然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