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次事关重大,购买炮舰,花费不下数十万,从中回扣不下十万,不汇报巡抚,藩司也觉心虚。虽然朝中有靠山,但这毕竟是巡抚的治下,于是浙江藩司决定拉拢周道台。一则周道台能言善辩,同洋人交涉是把好手;二则他是黄巡抚的表亲,万一事发,不怕巡抚大人翻脸。
周道台财迷心窍,居然也就瞒着巡抚大人,答应帮藩司同洋人洽谈。这事本来做得机密,不巧却被何师爷发现了。何师爷知事关重大,也不敢声张,今日见胡雪岩问及,加之他平素对周道台十分看不起,也就全盘托出。
王有龄听后大喜,主张原原本本把此事告诉黄巡抚,让他去处理。
胡雪岩道,此事万万不可,生意人人做,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如果强要断了别人的财路,得罪的可不是周道台一人。况且传出去,人家也当我们是告密小人。
两人又商议半晌,最后决定如此如此。
这天深夜,周道台正在做好梦,突然被敲门声惊醒。他这几日为跑炮船累得要死,半夜被吵,心中很是气愤,打开门一看,依稀见是抚院的何师爷。
何师爷见到周道台,也不说话,从怀里摸出两封信递给他。
周道台打开信一看,顿时脸色刷白。原来这竟然是两封告他的信,信中历数他的恶迹,又特别提到他同洋人购船一事。
何师爷告诉他,今天下午,有人从巡抚院外扔进两封信,叫士兵拾到,正好何师爷路过拆开信一看,觉得大事不妙,出于同僚之情,才来通知他。
周道台一听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连对何师爷感激的话都说不出来。他暗思自己在抚院结怨甚深,一定是什么人听到买船的风声,趁机报复,如今该怎么办呢?写信之人必定还会来报复。心急之下,拉着何师爷的衣袖求他出谋划策指条明路。
何师爷故作沉吟片刻,这才对他说,巡抚大人所恨者,乃藩司,所以他并不反对买船。如今同洋人已谈妥,不买也是不行,假如真要买,这笔银子抚院府中肯定是一时难以凑齐,要解决此事,一定要一巨富相资助,日后黄大人问起,且隐瞒同藩司的勾当,就说是他周道台与巨富商议的,如今呈请巡抚大人过目。
周道台听完,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在浙江一带,向来无朋友,也不认识什么巨富,此事难办!
何师爷借机又指点他,说全省官吏中,唯湖州王有龄能干,又受黄大人重用。其契弟胡雪岩又是江浙大贾,仗义疏财,可以向他求救。
一提王有龄,周道台刹时变了脸色,不发一言。
何师爷知道周道台此时的心思,便又对他陈述其中的利害,听得周道台又惊又怕,想想的确无路可走,于是次日凌晨便来到王有龄府上。王有龄虚席以待,听罢周道台的来意,王有龄沉吟片刻,道:“这件事兄弟我原不该插手,既然周兄有求,我也愿协助,只是所获好处,分文不敢收,周兄若是答应,兄弟立即着手去办。”
周道台一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赶紧表明自己是一片真心。
两人推辞半天,周道台无奈只得答应了。于是王有龄到巡抚衙门,对黄巡抚道自己的朋友胡雪岩愿借资给浙江购船,事情可托付周道台办。
巡抚一听又有油水可捞,当即应允。
周道台见王有龄做事如此厚道大方,自惭形秽。办完购船事宜后,亲自到王府负荆请罪,两人于是成为莫逆之交。
胡雪岩于是认为生意场中,无真正朋友,但也不是到处都是敌人,既然大家共吃这碗饭,图的都是利,如有麻烦,最好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不要私下暗自斗劲,结果谁都没有好处。
现代商人不怕树敌,而且以树敌为荣,当然,如果避免不开,树敌自然无妨,也不必害怕,然而如果能想到办法,化敌为友,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毕竟,和气才能生财,树敌容易,化敌却难,如果一个人能把敌人都转化成朋友,那他的能力不更是让人佩服吗?如果能获取敌对方的支持,又何愁事业无成?广结天下友,方可博取人间财。
与人方便即与自己方便
得饶人处且饶人。
——胡雪岩
胡雪岩在经营过程中,是非常看重“面子”的作用的。同样,他也十分注意维护别人的面子。他认为,大家的关系是要每个人共同精诚合作形成的,一个人的信誉坏了,对大家都不利。所以他坚持“得饶人处且饶人”。
胡雪岩出道之初,便已显出这种气度。王有龄用胡雪岩捐助的五百两银子捐官成功后,回到杭州,得知胡雪岩因此丢了饭碗,落拓不堪,他当时就要还上信和钱庄的五百两银子,为胡雪岩洗刷恶名。他弄清了借据的内容,利息算法,当即就在海运局支出六百两银子,要去了了这笔账。他穿上官服,吩咐跟班备轿,让人准备鸣锣喝道,要和胡雪岩共同前往。按他的想法,自然是要以自己的威风,为胡雪岩扬一扬名,顺便也替他出一口恶气。
胡雪岩却拒绝了。他并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不去的理由很简单,信和钱庄的“大伙”就是当初将他开除出信和的张胖子。如果此时他和王有龄一同前往,势必让张胖子非常尴尬,大失面子。而如此张扬而去,传扬开来,张胖子在同行、在东家面前的面子也没有了。这是胡雪岩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不仅不与王有龄同去,而且还叮嘱王有龄要捧信和几句,也不要告诉他们他已经见到了胡雪岩。这使王有龄对他的做法不禁赞叹道:“此人居心仁厚,至少手段漂亮。换了另一个人,像这样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岂肯轻易放弃?而他居然愿意委屈自己,保全别人的面子,好宽的度量!”
王有龄理解了胡雪岩的用心,单独去还这笔借款时,也做得漂亮。他特意换上便服,也不要鸣锣开道,且将官轿换成一顶小轿到了信和。信和当初就将这笔五百两银子的款子当做了一笔收不回来的死账,为此他们也没把胡雪岩代王有龄写的借据当一回事,不知随便扔到哪里去了,这时王有龄来还钱,居然遍找不到。当钱庄张胖子将此情况据实相告之后,王有龄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二话没说,拿出了该还的连本带息的550两银子,只是要求对方写一个已经还清的笔据,至于原来的借据,以后找到,销毁就是了。
这一出了清旧账的戏确实“演”得漂亮。正像王有龄所想的那样,胡雪岩本来就受了冤枉,且不仅为此丢了面子,还丢了饭碗,以到落魄潦倒到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现在终于可以为自己洗刷恶名,换上别人,大概真地不会白白放过这次为自己挣回面子,让自己扬眉吐气一回的机会。但胡雪岩首先想到的,却是如何保全别人的面子,难怪王有龄会打心眼里佩服他:“好宽的度量!”
在对待吃里扒外的朱福年时,胡雪岩还是牢牢记着“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
的道理,使这件事处理得极为漂亮。
朱福年做事不地道,不仅在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庄的事情上作梗,还拿了东家的银子“做小货”,他的“东家”庞二当然不能容忍。依庞二的想法,他是一定要彻底查清朱福年的问题,狠狠整他一下然后让他滚蛋。但胡雪岩感觉不妥。胡雪岩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之后请他走人,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要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使人心服口服。“‘火烧藤甲兵’不足为奇,要烧得他服贴,死心蹋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开户头,将丝行的资金划拨“做小货”的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然而他也只是点到为止,并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名实情。同时,他还给出时间,让朱福年检点账目,弥补过失,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最后,则明确告诉朱福年,只要尽力,他仍然会得到重用。这一下朱福年真就感慨不尽,彻底服帖了。
胡雪岩的做法,的确十分高明也十分有效。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剥皮。人做了坏事,既已被老板揭穿,虽然不给处罚,他也心存感激,但终归落下痕迹而无法相处。如此一来,自然无法再做下去。从这个角度看,既然还当他是个人才,同时还有不能请他走路了事的原因,那还不如为他留下面子,向时又让他心存感激。这样既达到堵漏补缺的目的,还等于救下了一个人,于己于人,都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