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经商之道
22138400000012

第12章 雄才大略,心系同行(1)

“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这也是一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俗话,是说一个人做事,不要只想到自己事情成功的圆满,还要能为别人考虑,要体谅别人的难处,要能为别人分忧。做一个成功的商人的乐趣,自然常常直接体现在能赚钱、赚大钱所带来的快乐上,但从深层来看,可以使一个成功的商人体验到一种深刻而持久的人生乐趣的,是他凭着自己的眼光和识见取财于正道,由能赚钱、赚大钱获得对于自我能力、素质、智慧、才干的确证,用凭借自己才能智慧赚取的钱财,去助人成就好事所带来的快乐。

垄断丝蚕,抵制洋商

凡事就是起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做洋庄的那部分人,生意不动,就得吃老本,心里何尝不想做?只是胆小,不敢动。现在我们想个风险不大的办法出来,让大家跟着我们走。那时候,你想一想,我们在这行中是个什么位置?

——胡雪岩

提到胡雪岩大力倡导同行合作的事迹,就不能不提起他的有名的一项豪举,那就是联合江浙一带的丝蚕生意同行,一致抵制洋商的低价收购,保护丝农的生计。

这是他经商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虽然他本人也为此承受了巨大损失,但却大大打击了洋商势力,阻挠了他们低价收购的意图,为民族资本争回一口气。

在联络同行、共同抵抗洋商的买方垄断这一点上,胡雪岩显示出了一个商人的雄才大略。“凡事就是起头难,有人领头,大家就跟着来了。做洋庄的那些人,生意不动,就得吃老本,心里何尝不想做?只是胆小,不敢动。现在我们想个风险不大的办法出来,让大家跟着我们走。那时候,你想一想,我们在这行中是个什么地位?”

这样的胆略促使胡雪岩下决心联合同行垄断丝蚕。胡雪岩在湖州收到新丝运到上海,并没有急于脱手。就他当时的状况来看,他是应该尽快脱货求现的,因为他的钱庄刚刚开张不久,并没有多少可以周转的资金。但他仍然将这批生丝囤积起来。他没有将这批生丝马上脱手的原因,除了洋商开价不够理想以外,更重要的是他要联合同行控制洋庄市场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他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实力还不足以与洋商讨价还价,他必须联合同业才能与洋商拉衡。为此,即使自己暂时压下一笔资金,他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筹划落空。

关于这点,洋商们也想出了自己的计策来对付,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们放出风声,说胡雪岩的生丝他们坚持不收,即使是压低价卖给他们;而其他省份的生丝他们大量收购,收购价偏高,并且可以当场付清银两。这种举动对胡雪岩无疑是致命一击,如果洋商真的从别的省份收到足够的生丝,哪怕只够维持一个月的生产,对胡雪岩来说,也是不敢想象其后果的。自己不能加工,收购生丝又占用大量资金,而且生丝也不宜久放,否则质量会变坏,这一切把胡大老板的头快搅昏了。

好个胡雪岩,临到关键时候,依然能够气闲神定,他马上乘船,赶往上海。

来到上海,胡雪岩没有到处招摇,而是去登门造访上海名宿陈正心。陈在上海有“小宋江”之美称,他富甲一方,为人豪爽,行侠仗义,乐善好施。

胡雪岩来到了陈正心的府第,陈闻之连忙出迎相接。因为,终究胡雪岩也是一代名流,他的来访于陈来说有抬高身份之用。宾主落坐,胡雪岩开诚布公,单刀直入地同陈正心交心,说他此行到上海之目的就是要请陈正心帮助他料理丝蚕生意。

胡雪岩提出,中国人之所以与洋人做生意总是吃亏,就在于人心不齐,人心不齐又在于没有主心骨,没有一个可以令大家信服的人。胡雪岩称,陈老前辈是今日上海之名宿,登高一呼,必能响者云集,他首先就要响应,最终又对陈正心晓以民族大义:“洋人践我中华,已非一日,眼见白银流到他们的腰包,而我江浙桑农,破产不知几万家也,凡我中华国人,不奋起自救,还要到亡国灭种么?”

陈正心为胡雪岩的话深深打动,于是广发请帖,召集上海各丝行老板,并不让胡雪岩出面,而是就浙江胡雪岩的做法征询众商行老板的意思。一石击起千层浪,各商行老板抱怨个不停,埋怨洋人贪得无厌,而恨上海没有胡雪岩似的人物。

陈正心见火候已到,把桌子一拍立即允诺,要出来领头与洋人抗争。

一听此言,各商行老板都变了脸色,有人露出喜色,有人面带迷惑,有人面如色。与洋人斗法,就相当于砸掉自己的饭碗,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与洋人斗法翻了船,那又怎么办?自己的损失谁来承担,这绝非凭嘴巴就可以解决的。

看到众人不安的反应,陈正心信心十足地向大家表明,跟洋人斗法,是下定决心的,他决定把大宗款子用来做生丝生意。他并不要大家都把生丝囤起来。只希望大家把生丝不要卖给别人,而是卖给他,价格上,绝不比洋人少一分。

这一席话听得下面的洋行老板耸然动容,这时他们方知陈老板真的是下定决心要与洋人们干一场。不过有人心中还不踏实,不知道与洋人闹翻后以后的日子何以为继。

陈老板仿佛看懂了这种心思,他借机地将胡雪岩引见给众商人。

“胡雪岩!”“胡雪岩!”下面七嘴八舌吵开了。胡在浙江的作为已风闻天下,更何况是丝行中的人,对比怎会有不知的道理?而且他们其中还有很多人在生意上与胡雪岩有过瓜葛呢。今日一见,才算睹其真面目。

但是胡氏就洋人的生意经大谈起来。他指出,洋人的丝厂长期以来在中国进口生丝,进价便宜,而制成的布、绸却是昂贵无比,洋人越来越富,但国人越来越穷。

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民心不齐。在这些事关民族利益的生意上,从商之士,应当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而不应互相猜忌,彼此拆台,只要大家一条心,联合起来,把生丝压一段时间,洋人们的厂没米下锅,那么生丝的价一定会上去。

就这样,胡雪岩对上海的同行晓之以义,诱之以利,就是想办法把洋庄全抓在手里,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

至于想脱货求现的,有两个办法。第一,你要卖给洋鬼子,不如卖给我。第二,你如果不肯卖给我,也不要卖给洋鬼子。要用多少款子,拿货色来抵押,包他将来能赚得比现在多。

但是,要控制上海丝生意的绝对多数,就要和丝业巨头庞二联手,在丝生意上取得优势。

庞二是南浔丝行世家,掌控着上海丝生意的一半。胡雪岩派玩技甚精的刘不才专和庞二联络感情。

开始,庞二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胡雪岩中途暴发,根底未必雄厚。随后,胡雪岩在几件事的处理上都显示出了能急朋友所急的义气,并且在利益问题上态度很坚决,显然不是为了几个小钱而奔波,在丝生意上联手,主要是为了团结自己人,共同对外。有生意大家分,有利益大家论,不能自己彼此拆台,好处给了洋人。

庞二也是十分有担待的人,认准了你是朋友,就完全信任你。所以他委托胡雪岩全权处理他自己囤在上海的丝。

胡雪岩获取了丝来里百分之七十多的支持,又得庞二的全力相助,做成了商业上的绝对优势,加上官场消息灵通,第一场丝茧战胜券在握。

几天之后,上海的丝行老板共同要求提价,他们对洋人道,胡雪岩已经答应出高价收购他们的生丝。洋人这才知晓事情的严重性。他们还想私下分化拉拢,对某些商行许诺以高价,然而却遭到拒绝。那些商行的老板告诉他们,假如他们私下把丝卖给洋商,他们会受到同行的谴责,并且背上卖国的恶名,也会得罪上海的陈正心,他在上海可是个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

洋商们知道事情除了同胡雪岩当面谈以外,其他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加之国内生产厂家的告急电报雪片般的飞来,使他们不得不给胡雪岩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这一仗打下来,不仅胡雪岩净赚了18万两银子的利润,而且给江浙、上海的丝商们带来了好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胡雪岩拒售生丝,抵制了洋商在中国开办的缫丝厂,因而给中国的广大中小蚕农留下了一片生机。做为一个丝业领袖,尽管他为此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其却是功不可没的。

孰轻孰重,轻松面对

钱财账背后的“人情”,向来是比钱财更重要的。

——胡雪岩

为商者,经济关系是重要的,人情关系也一样重要。对于合作伙伴,不但要有一笔“钱财账”,而且还要有一笔“人情账”。优秀的商人可以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为商务开辟道路。且让我们看看胡雪岩是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的。

还在年少时,胡雪岩就特别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人情账”,他把“钱财账”背后的“人情账”看得较前者更为重要。

还在做学徒时,胡雪岩的一个朋友从老家来杭州谋事,病倒于客栈中。房租饭钱已经欠了半个月,还要请医生看病,没有五两银子不可以出门。

胡雪岩自己薪水微薄,但又不忍心看着朋友困顿无助,就找到一个朋友那里。朋友不在,胡雪岩只好问朋友的妻子,看她是否可以帮一个忙。

朋友之妻见胡雪岩人尽管落魄,那副神气却不像倒霉的样子,家小也是贤慧能助男人的人,就毫不犹豫地借了五两银子给他。

胡雪岩丰常有志气,从膀上捋下一只风藤镯子,对朋友之妻说:“现在我境况不好,这五两银子不知道啥时候能还,但我一定会还。镯子连一两银子也值不了,不能算押头。不过这只镯子是我娘的东西,我看得很贵重。这样做,只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忘记要还人家的钱。”

后来胡雪岩发达了,还掉了五两银子。朋友之妻要把镯子还给胡雪岩。胡雪岩却觉得,这笔“钱财账”尽管还上了,但背后的“人情账”却没有还上。他说:“嫂子,你先留着。我还掉的只是五两银子,还没有还你们的情。现在你们什么也不缺,我多还几两银子也没太大意义。等将来有机会把您的人情还上了,我再把镯子取走。”

后来这位朋友生意上遭人暗算,胡雪岩闻讯后出面相助。朋友幸免于难,朋友之妻再次要还镯子,胡雪岩方才收下。

“钱财账背后的‘人情’,向来是比钱财更重要的。”胡雪岩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受益于这一点。当年王有龄落魄时,胡氏冒着危险给他送去500两银子,后来王发迹不但还掉了500两银子,还还了胡雪岩一份人情,这份人情成了胡雪岩创业的资本。

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即“钱财账”与“人情账”互为消减的时候,胡雪岩向来是将后者做为第一考虑的,他宁可舍去钱财,也要做个人情。

为了能做成“洋庄”,胡雪岩在收买人心、拉拢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他费尽心机周旋于官府势力、漕帮首领和外商买办之间,并且还必须同时与洋人和自己同一战壕中心术不正者如朱福年之流斗智斗勇,实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终于做成了他的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赚了18万银子。但是,这也不过是说来好听。因为合伙太多,开支也太大,与合伙人分了红利,付出各处利息,做了必要的打点之外,不仅分文不剩,原先的债务没能清偿,而且还拉下一万银子的亏空,实际上甚至连账面上的“虚好看”都没有,等于是白忙活一场。尽管此,胡雪岩除了初算账时有过短暂的不快之外,很快也就释然了。而且,他断然决定即使一两银子不赚,也要分的分,该付的付,决不能亏了朋友。

这分、付之间胡雪岩获得的效益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使合作伙伴及朋友们看到了在这桩生意的运作中胡雪岩显示出来的足以服众的才能,更让朋友们看到他重朋友情分,可以同患难、共安乐的义气。且不说这桩生意使胡雪岩积累了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和外商取得了联系而且有了初步的沟通,为他后来驰聘十里洋场和外商做军火生意以及借贷外资等,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这桩生意,他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他在蚕丝经营行当中的地位,为他以后有效地联合同业,控制并操纵蚕丝市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仅仅从他于这分、付之间显示出来的重朋友情分的义气,使他得到了如漕帮首领尤五、洋商买办古应春、湖州“户书”郁四等能够真正以死相托的朋友和帮手,其“收益”就实在不可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可以说,胡雪岩的所有的大大收益的大宗生意,都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做成的。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笔生意上,胡雪岩的“钱财账”是亏了,而“人情账”却大大地赚了一笔。前者的数目是有限的,后者却能给他带来不尽的机会与钱财。

说到底,处理好“钱财账”与“人情账”的关系,也是商场“关系学”中的必有之义。商事活动中,许多时候确实不能仅仅在金钱上算自己的赚赔进出账。仅仅在自己的赚赔进声账上打“小九九”,也许能凭着精细的算计获得一些进益,却很难有大的成就;相反,有时在钱财的赚赔上洒脱些、大气些,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而且往往是更大、更长远的效益,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胡雪岩不在乎银钱上的赚赔出入,分、付之下获得如此的效益,让人不能不佩服他的大气和远见。假如他只盯着自己银钱上的进出而一毛不拔,或为自己多留一点而一毛分成几段拔,最终是否会得不偿失呢?

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胡雪岩有着“贵人宽,律己严”的胸怀,对待钱财和人情的问题,假如他亏了,他会大量地将其化作人情;但如果亏的是对方,他一定会坚持感情归感情,生意归生意。这也是他的信用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样做法,使得生意伙伴之间在利害关系上获得一种相互的约束,所以,它也是一种合作伙伴及朋友间必要的信用保证。

胡雪岩做生意时特别注意这一点。他与庞二合作,做成了第一笔生丝销洋庄的生意,并且在这笔生意的运作过程中,发现了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的“毛病”。胡雪岩不仅收服了朱福年,很好地处理了因为朱福年而在生意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且在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显示出了自己精明的生意眼光和为人仁厚的品性。庞二在与胡雪岩合作中,对胡雪岩的为人,由了解而至心悦诚服,因此,他想让胡雪岩完全加入自己的生意,帮自己全权照应上海的丝行。庞二想出的办法是由他送胡雪岩股份,算是胡雪岩跟他合伙,这样也就有了老板的身份,可以名正言顺地为他管理上海的生丝生意了。

能够彻底与庞二合伙,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当然是胡雪岩求之不得的。但胡雪岩表示他不赞成吃“干股”这一套花样,既然庞二同意让他入股,他就必须拿出现银做股本。他的实力不如庞二,可以只占两成,庞二拿四十万,他拿十万,而且还要立个合伙的合同。胡雪岩的想法很明确,感情是感情,生意是生意,不能一概而论搅在一起夹缠不清。因为由于照顾朋友的情分,一时做出慷慨的决定,以后可能后悔而且还有说不出的苦。朋友相交,如果到了这个地步,也就一定不能善始善终,而生意上的合作也不会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