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认为,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必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可以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可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可以做外国的生意。在这一点上,一百多年前的胡雪岩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比我们现代的很多企业家们认识得更清楚。按照胡雪岩的看法,步入商界,“第一步先要做名气。名气一响,生意就会热闹,财宝就会滚滚而至。”正因为这样,胡雪岩才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扬名的机会。
目光越远,生意越大
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必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可以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可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可以做外国的生意。
——胡雪岩
世间百事,变化太快、太复杂。商场也是这样,变幻莫测。基于此种背景,要想立足于商场,大展鸿图,就一定要有判断局势的远准眼光。
在眼光的远准问题上,胡雪岩也曾经有过失足。
原来,江浙一带蚕丝一向以手工技术纺纱织布,正因为有蚕丝活儿可以干,江浙一带民丰物阜,生活水平冠于全国。可是,清光绪年间西洋人来了,也插手蚕丝纺织工业,而且成立洋行,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以机器工业挑战中国传统的手工业。
这下子,胡雪岩吃亏吃大了。一架机器一天的生产量,抵得上三十个工人,洋人在工厂里随便摆上十架、八架机器,一个村庄的人力就被取代。胡雪岩不服气,他手下也有有点头脑的副手;劝他识时务,也买机器摘自动化生产,和洋人较量一番。
不过,胡雪岩在这件事情上面,掺杂了民族感情,变成意气用事,也就是不服洋人那套,就是要和洋人干到底。总而言之,他和洋人杠上了,就要通过左宗棠势力,拔掉洋人基业,或者,专门对洋人开征蚕丝税。
但是,胡雪岩毕竟是胡雪岩,与洋人的蚕丝大战仅是一时意气,时间耗久了,胡大先生的脑袋终究是清醒过来了。于是立刻采用自动化机械生产,向洋人学习。这个失误的快速转变,也从反面说明了胡雪岩的远准眼光。
当然,综观胡雪岩的一生,他的经商眼光远准依然是有口皆碑的。他也非常注重眼光的远准。
他说:“我早已说过了,一不做‘回汤豆腐’,二要自立门户。现在因为打仗的关系,银价常常起落不定,只要眼光准,兑进兑出,两面好赚,机会不可错过。”
胡雪岩在商场起步,一上手便选择了开钱庄。
其买,刚开始胡雪岩只是信和钱庄的一个学徒。胡雪岩父死家贫,自小就到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便壶开始做起。由于他勤快聪明,熬到满师,就成了信和的一名伙计。不过,后来由于他自作主张,挪用钱庄银子资助王有龄而被钱庄老板赶走,潦倒到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王有龄得胡雪岩资助进京捐官,一切顺利,回到杭州,很快便得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肥缺。王有龄知恩图报,一回到杭州就四下里寻找胡雪岩的下落,即使自己力量有限,也要尽力帮他。并且,王有龄还特别希望胡雪岩可以留在衙门里和自己一起做事。依王有龄的想法,一方面自己确需要帮手,另一方面,适当的时候,胡雪岩自己也可以捐个功名,有发达的机会。
不过,胡雪岩却不愿意这样安排。当王有龄问起他的打算时,他的回答非常干脆:“我想仍旧干老本行。”
胡雪岩说的要干老本行,自然是指还是去干他干过的钱庄,他是要开办自己的钱庄。实际上,那个时候,他还连一两银子的本钱都没有。
胡雪岩要办钱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熟悉钱庄这一行当,更重要的是他看准开钱庄不但是他能够安身立命的一桩生意,而且也是他可以大显身手不断开拓事业的一个稳定长久的财源,实在是大有可为。
不用说,从这“仍旧干回老本行”,我们就能看到胡雪岩不同一般的识见和眼光,他不仅看得准,而且还看得远。
他说:“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的确,正如胡雪岩所言,生意人的眼光不但要像前面所说的“准”,更要“远”。这一点,从胡雪岩在做丝生意之前想和洋人做生意——销“洋庄”——一例中就可以得到明证。
胡雪岩要销“洋庄”的念头,也是起于与阿珠娘的那一夕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
阿珠娘告诉胡雪岩,销“洋庄”,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好了卖给洋人,自然是更有赚头。不过,销“洋庄”需要的本钱也大,洋鬼子也不是傻瓜,表面上不说你的要价高,和和气气地和你虚与周旋,暗地里却去寻找门路,总有那些吃本太重急于脱手求现的人,肯杀价出售自己的货。这样,弄不好与洋人的生意没有做成,自己的货反砸在手里。销“洋庄”确实要担上一些风险。
不过,胡雪岩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方面。在他想来,做生意最忌心不齐,假如这些专与洋人做丝生意的“广行”“洋庄”能像茧行收茧一样,同行公议,就是一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洋人也就不服贴也得服贴了。对于那些本钱不足,由于周转不灵而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也有办法:第一,可以出价收购,相同的价格,你要卖给洋人,不如卖给我。第二,对方假如不接受收购,则可以约定不卖给洋人。我这里有钱庄做后盾,能够让你用货物做抵押,贷款救急,洋人就范,货物脱手之后再还。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不乐意!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人要把自己的货杀价卖给洋人,那就一定是暗地里收受了洋人的好处,吃里扒外,自贬身价,能够鼓励同行跟他断绝往来。这样一来,这样的人在同业中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胡雪岩的这一构想实可谓有远见、有气魄,他后来生意的发展证明,他的这一构想也的确是见地不凡且行之有效。生丝生意开始之初,胡雪岩来往于杭州、湖州、上海之间,在联合同业、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绞尽脑汁精心筹划,与外商买办斗智周旋,最终按他的构想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赚下十八万银子的利润。而实际上,他通过这笔生意,一方面与丝商巨头庞二结成了可靠的生意伙伴关系,在蚕丝行业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这笔生意,他和外商取得了联系,同时积累了与他们打交道的经验,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实在不是那十八万的“赚头”所可以比拟的。可以说,胡雪岩不同一般的眼光,在他起步之初就为他今后的发展标明了光辉绚烂的前景。胡雪岩说,一个生意人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可以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这话的确不错。
由上能够看出,胡雪岩的事业及其后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眼光远准的经商高手。
有利大家赚
大家只有齐心合作,才能真正地稳定市面,才能够共同发财。
——胡雪岩
胡雪岩在做“市面”时有一条金律,就是“市面需要众人围”。其意思是指市场的安定、繁荣与发展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合作的。从现代的角度来解析胡氏这一金律,就是胡雪岩深刻明示了在做市面、做营销的时候,团队的协作精神非常重要。现代的企业家,更应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团队精神呢?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明确的界定,但是人们对团队精神的内涵却不乏切身的体会:它包括成员各方之间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及成员各方之间的尽心尽力和全方位地投入。
当然一百多年前的胡雪岩不可能有现代企业家那样对团队精神有这么深厚的理解与把握,但他至少朦胧地意识到团队精神的作用并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中给予了实施。
其一是体现在他对自己钱庄和其生意的经营上,他对自己的档手(员工)团体关爱有加,特别注重大家齐心协力办事。在与其他同行做生意时注重贯彻互惠互利的双赢理念,更注重大伙儿的团结合作,共同发财。因此胡雪岩的“市面”做得越来越火红。
更能体现胡雪岩“市面需要众人围”的经营理念的一个例子是,他在做上海的市面时,不遗余力地介入朝廷与洋人的争端之中,试图在朝廷与洋人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让各方握手言和,团结协作,一起把上海的“市面”做好做大。胡雪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深知:上海的市面靠他一个人是做不起来的,需要朝廷和洋人各方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可以如愿。
胡雪岩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胡雪岩要在上海创下除销洋庄之外的更大的事业。他要在上海设立阜康分号,他要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他要在上海开米行,他甚至还想在上海开戏院、茶楼。不过,所有这些生意,都一定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上海必须要保持繁荣的势头。而要保持上海的繁荣,首先必须设法使上海安定。
但实际情形是,上海此时非常不安定。上海不安定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上海有小刀会起事。当时的上海事实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上海县城,一个是外滩的外国人租界,也称“夷场”。尽管外国人曾经接济过小刀会,租界因此并不受战火影响,但小刀会起事以后占领县城,终成掣肘之患。其二,由于洋人接济小刀会,与太平军从事军火交易,惹恼了朝廷,朝廷于是决定对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颁布了禁止丝茶运往上海的禁令,并且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增加关税。而洋人好像也在与朝廷较劲,关系弄得很僵。
有这两个因素起作用,上海的进一步安定与繁荣自然也就要受到影响。
不过,这时也不是没有能够加以转圜的余地。能够加以调停转圜的关键,在于事实上洋人和朝廷都不想长久僵持下去。对于洋人来说,假如一定要与朝廷僵持,他们在上海的生意就将全面受到影响,比如现在他们急需的丝茶,因为货源断绝,就只能在上海高价购进。而朝廷主要也是恼恨外国人资助小刀会和卖给太平军军火,才发出禁令。从事实利益来说,如果真正断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断了一道财源,起码关税就要少收很多。禁制之举,实在也叫万不得已。
正是因为这些情况,促使胡雪岩要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胡雪岩认为,朝廷与洋人的争端,决不会长久搞下去,洋人自然要受损失,但上海市面也要萧条,最终会两败俱伤。他想要做的是,在朝廷和洋人之间从中斡旋,把彼此发生争端的原因拿掉,叫官场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官场,“这样子才能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那时开戏院、茶楼也好,买地皮也好,全会无往不利。
就这样,胡雪岩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决定把自己囤积的生丝尽快脱手。这本来是他准备在销庄的过程中用来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一批丝,他这个时候脱手,就是要向洋人做出一个友好的姿态,因为洋人想要在中国做生意,一般来说还比较重视中国商人的态度。另一件事则是去苏州拜见现任苏州学台的何桂清,想搭上官场的路子,在官场找到人来出面调停。在胡雪岩看来,假如有得力的人出来做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间的争端,并不是办不到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雪岩实现了其个人的愿望,让朝廷与洋人同时休战,握手言和,一起协作维持上海“市面”的稳定和繁荣。
以上事情之顺畅,归结到一点,是胡雪岩认识到:“大家只有齐心合作,才能真正地稳定市面,才能够共同发财。”假如各方彼此争斗,不团结,于人于己皆无好处。
生意要做得活络
做生意要做得活络,这里的活络,自然包括许多方面,但不死守一方,灵活出击,而且想到就做,决不犹豫拖延,应该是这‘活络’二字的精义所在。
——胡雪岩
胡雪岩在生意场上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就是“做生意手面一定要活络”。其意思是在生意场上一要灵活,反应迅速,二要有谋有略。
头脑中有了这一理念,肯定会化之于行动。胡雪岩做生意的实践中也贯彻了“手面活络”的理念。在他驰骋商场纵横商海一步步走向辉煌的过程中,他灵活机动,四方出击,真可谓一步一谋,一路一个手面,一动一套招式,而这一个谋、一个手面、一套招式全都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条财路。
胡雪岩为自己的蚕丝生意和帮办王有龄湖州官府的公事,多次下湖州,结识了湖州颇有势力的民间把头,现正做着湖州“户房”书办的郁四。胡雪岩凭借他的仗义和识见,也因为他帮助郁四妥善处理了家事,深得郁四敬服,为了报答胡雪岩,郁四做主,为胡雪岩娶了寡居的芙蓉姑娘做“外室”
芙蓉姑娘的娘家原本就是生意人,祖上开了一家非常大的药店,牌号“刘敬德堂”。“刘敬德堂”传至芙蓉姑娘父亲一辈时也还有些规模,谁知她父亲十年前到四川采办药材,舟下三峡,在新滩遇险,船毁人亡。她的叔叔外号“刘不才”,原本就是一介纨绔,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接下家业不到一年就无法维持,药店连房子带存货全都典给了别人,自己落得以告贷为生。不过这刘不才也有一项特别,就是俗话说的“瘦驴不倒架”,还有那么一点顾及脸面的硬气。比如自己潦倒到了极点,却还死活不同意侄女芙蓉给人做“偏房”。他死活也不想认胡家这门亲戚。再比如潦倒归潦倒,但就算是到了告贷无门的地步,他都不肯押出自己手上的几张祖传的秘方,认为只要秘方还在,“家底”就还在,心里还想着有一天要重振家业。
胡雪岩娶了芙蓉姑娘,这位不想认他这门亲戚的刘不才自然也是一个麻烦。
不可以不管,但在一般人看来的确是没法管。这时胡雪岩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按郁四的想法,送刘不才一笔银子打发了事,不再与他发生任何关系;一是按芙蓉的想法,由芙蓉劝动刘不才拿出那几张祖传秘方,胡雪岩帮忙卖它万把银子,让他自己去过活,他是拿去挥霍还是以此做本去干点能够糊口的小生意,由他去得了。反正刘不才不愿意认他这门亲,这样做自己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胡雪岩却不这样想。他一定要认了这门亲,他想借刘不才开一家自己的药店。他凭着自己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药店生意在此时也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财源。这乱世当口,其一,军队行军打仗,转战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药;其二,大战过后定有大疫,逃难的人生病之后要救命药。所以只要货真价实,创下牌子,药店生意就不会有错。并且,开药店还有活人济世、行善积德的好名声,容易得到官府支持,在为自己赚钱的同时,还能为自己挣得好名声,何乐不为?自己不懂这行生意不要紧,刘不才懂,只要可以将他收服,逼他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就能够当起大用,而且他手上的那几张祖传秘方也正好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想妥之后,胡雪岩请郁四帮忙,摆了一桌“认亲”宴,就在这认亲宴上与刘不才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