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22210400000033

第33章 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3)

以上几种情况,就是政治主体的实力与政治格局变化的关系。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研究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只是从基本理论上即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实力对比的状况来研究政治格局的变化的,至于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各个政治主体不论是企图巩固政权者,还是谋求夺取政权者,他们在维护或者改变政治格局的过程中,所进行的都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的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这些只有运用全部的智慧,掌握实现利益的活动规律,娴熟运用政治活动的规律,才能实现。

五、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问题

研究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问题,我们在理论上和现实上碰到的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即利益多元化与政治多元化问题。乍看起来,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和利益多元化与政治多元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利益多元化与政治多元化的问题,其实,就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政权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的问题,因此,它仍然属于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问题。那么,如何认识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在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问题上的反映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从多元性说起。

多元性,原本是个哲学术语。它是指世界是由许多本原构成的,元,是指万物的本原。如中国古代有的哲学家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世界的本原。西方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所组成的等等。这种多元论是哲学上各个派别在争论世界的本质和本原时产生的。但是在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封建社会的产生,资产阶级为了进行政治斗争,把这种多元论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引入政治领域。这即是西欧各国在其封建社会的中后期,随着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由城市手工业者组成的行会和商会的产生,于是,这些行会和商会的利益也就产生了。但是,它们的利益却受到当时封建制度的约束和压制。为了维护并发展自己的利益,这些组织提出城市的行会、工会、教会等社会团体是先于国家而存在的独立实体,国家的主权不能由政府独有,而应该由社会的各个团体共同享有,政府仅仅是这些团体中的一个,它的利益和其他团体的利益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各种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就是利益多元性。既然各个利益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多元关系,那么,它们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多元的,即工会、行会、商会、教会等与国家政权具有同样的性质,是政治权力的行使者,这样,就形成了政治权力的多元化。这就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由哲学多元化到利益多元化再到政治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有力武器。由此可见,利益多元化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政治多元化是利益主体转化为政治主体后,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即是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关系问题。

但是,到了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资产阶级虽然仍把利益多元化与政治多元化作为一种模式来建立其国家政权,但其在实质意义上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在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关系上,仍然运用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但其实际上却是在资产阶级统一利益和统一政权下的利益多样化和政治权力多样化。这时的利益多元化是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下,各个政治主体利益的多样化,再也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期所指的工会、行会等和国家一样享有平等利益的多元化。而政治多元化更是在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下,各个政治主体在政权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虽然资产阶级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国家的统治制度,并且实行了多党竞争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但是,这些只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而并没有一个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国家政权并驾齐驱的政治主体的利益和政权的存在。所以,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的利益关系及其它们彼此之间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这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一元化下的利益多样化和政治多样化。但是,资产阶级国家又用“多党制”和“三权分立”这种精心设计的最佳方案,并以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外衣,一方面来满足他们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夺和瓜分政权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他们巩固资产阶级整个阶级利益的实现和巩固政权的需要,所以,资产阶级关于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设计和运用是特别巧妙的,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随着世界的文化交流,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在有意地扩张,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随之传入中国,并且使其抽象化和普遍化。于是,有人主张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所谓利益多元化,就是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存在着多种平等关系的利益主体,并且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各种利益要求都是平列的,即利益主体多中心论和利益要求多中心论。所谓政治多元化,就是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的、利益不同的、彼此地位独立平等的政治主体分享国家权力,其核心是政治权力的分化论和政治权力的多中心论。主张在中国搞“政治多元化”的人,也是从利益决定政治的理论出发,认为在中国现在出现了所有制的多元化,这必然产生利益多元化,而利益多元化必然导致政治多元化。并且认为,只有这种“政治多元化”,即政权的多中心论,才能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从而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这在本质上,是想从利益关系入手来改变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政治格局。如果他们不是怀有某种政治目的,那么至少在理论上和现实上是幼稚的表现。

第一,从理论上讲,元,既然是指事物的本质而言,那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世界本质是一元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多元性。用这种一元论来分析事物,即在事物的内部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根本性矛盾和非根本性矛盾,等等。其中,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本矛盾起决定性、主导性作用,并居支配性地位,而不是它们与非根本性矛盾或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彼此地位平列,作用相等。这反映在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中,即是任何社会的任何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都不是平列的,同时,他们的利益要求也不是平列的,其中必然有某个政治主体的利益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这样一来,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在政治格局中,也必然是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政治主体掌握着国家政权,而其他政治主体只能在政权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只能服从掌握政权的政治主体的统治和领导。至于这种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的具体形式是什么,那则是具体国情不同,形式也会多种多样。例如,在西方国家中,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关系和它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格局,但在政治格局的具体形式上,英、美、德、法各有其独特的形式。与此同时,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内部的利益要求也不是平列的,在各种利益中,必然有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等。这充分说明,在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中,只能是利益一元化和政治一元化,而不是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观察一下各国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在任何社会的政治格局中,政权都是统治阶级的政权,没有一个与统治阶级分权的什么“政治多元化”。例如在资产阶级国家,虽然各个政党为了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互相激烈竞争,彼此轮流掌权,但不管怎样,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政治格局都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政治格局,而不是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格局。因此,在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中,不存在多元化问题,而只能是一元化。但在形式上则有可能出现多样化。

第二,从中国现实的国情讲,中国不存在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问题。因为在所有制结构上,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在法律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说明了中国现在并不存在彼此独立的地位平等的多元化的所有制体制,而是统一于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样化的经济形式,因此,其利益关系只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在分配制度上,中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主从关系,也说明中国现在不存在因多元的分配关系而产生的利益关系等。同时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依法进行宏观调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些反映在政治格局上,只能是在党和政府一元化权力领导下,保证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占主导地位的一元化的政治格局,而不是什么政治多元化。除此之外,中国为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在以下方面加大措施,其一是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国家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其二是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里国有经济占有支配地位;其三是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其四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等等。这样,随着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加强和发展,中国的利益关系也只会是有主有从的利益关系,而不是什么多元平等的利益关系,这反映在政治格局中,只能是党和政府一元化领导权力的坚持和完善,而不是什么“政治多元化”。

第三,从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看,中国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格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格局。因为在中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或者说是可以达到一致的,在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高于社会各个群体的局部利益和个人的具体利益,而党和政府则是这种整体利益的最高代表,所以,党和政府的利益和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利益是辩证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中国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格局。同时,不可否认,就具体形式而言,由于所有制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社会的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甚至中央和地方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利益差别,而要调控这些利益关系和解决利益差别,则要靠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党和政府来实现。这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格局中,首先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机关以及各种社会政治组织发挥各自的功能,最后体现政治格局的总体功能。其次,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共产党、国家机构、各民主党派和各群众团体之间虽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共产党处于权力领导核心的位置,是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力量,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都起着“传动装置”作用。其表现是,党从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来协调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现实中,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次要利益服从主要利益,非根本性利益服从根本性利益,地方利益服从中央的利益。与此同时,也照顾到局部的、个人的、地方的利益,使得方方面面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的利益关系中和政治格局中,各得其所,合理发展。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利益关系和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政治格局,而并不是什么“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格局。

根据我们国家的性质,并积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只能实行社会主义的利益关系和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政治格局。否则,搞什么“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那不仅会改变国家的性质,而且还会引起千千万万个“利益中心”的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的恶性膨胀,并在政治格局中造成混乱,导致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改变。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只会是中国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格局处于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中,从而使人民和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灾难之中。因此,中国绝不允许以“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为口号,破坏现今我国统筹兼顾的利益关系,破坏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格局,而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格局中,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实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页。

〔4〕同上书,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