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内在的“量”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与市场经济手段的统一。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和超越,它自然有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无论在社会制度的层面上,还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层面上,都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有的优越条件。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也是“市场经济”,因而它就不可能不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点,加之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现阶段人们所取得的平等的发展权是相对的,即它只是在法律意义上和从原则的角度上来看是平等,只是出于相同条件下的人说是平等的,而对于那些本来就处于不同生活条件下的人来说,它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诸如城乡差别、东部和西部差别、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以及个体间的收入差别等等。一句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因而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得到发展。市场经济的差异性、个体性、不确定性是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有竞争就会产生差异,倡导差异就会更大限度地激励竞争。在竞争中,人们靠各自的努力去缩小或改变这种差异,这也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和平等交换的原则所要求的。根据“统计规律”的原理,正是每个个体在追求这种“相对平等”中,共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个体主体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按照一般市场经济要求,它把人从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从而为实现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扫清障碍,奠定了基础。改革实践证明,过去那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个人依附单位、单位依附于部门或行政区域、部门和行政区域依附中央政府的等、靠、要的懒散依赖关系已经被打破,使人们的个体主体性与社会化大生产中发展起来的人的群体性融为一体,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这两者的统一提供了实质性意义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经营者作为整个企业的法人代表,根据市场规律,自主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其主体性得到充分的高扬和发挥。二是企业员工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获得更加丰厚的劳动收入。其三,劳动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自主择业,或自主创业。然而,必须承认,现阶段人的这种主体性和独立性也同样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所以能打破人们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单位或部门乃至对国家的依赖,正是以其承认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和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基础的,正是这一导致人的独立性得以解放的基础条件,同时也必然地会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在现实生活中,对物质的占有,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对物质的占有,才有人格上的独立,也只有对物质的追求,才能激发个体的市场竞争。尽管这种现象也容易诱使人们对个人利益的强烈追求,使一些人产生自私心理和自私行为,甚至还会导致其中一些人不顾道德的乃至法律的约束铤而走险,为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我们不能因此就怀疑乃至否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我们有着制度上的优越性,我们倡导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努力把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动力和条件上的支持,从而不断地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而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3.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集中体现和质的规定,这个“新”字体现了江泽民的“与时俱进”的战略思想。他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的简单复制,也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国家的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别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和“三个代表”思想所表述的“始终”两字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述有着更强的现实规定性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概念则更注重“现实与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重要意义。
江泽民指出:“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二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强调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整个基本国策为依据,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深深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上,任何超越现实初级阶段而谈论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四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五是要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促进人的自由、和谐、文明的发展。
(三)从“两个历史过程”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江泽民从动态的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贡献和高度概括。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1.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全面性,取决于他有多少闲暇时间(或称“自由时间”即超出为谋生所必须花费的时间)。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越发达,个人花在谋生上的时间就越少,他就越有更多的时间去在其他方面发展自己。就是说,社会生产水平越高,个人的发展空间就越广阔。人的全面发展也有赖于精神文明的发展。在一个社会里,个人只追求经济,忽视道德;热衷科学,忽视人文;追求物欲,缺乏精神;只有工业文明,缺乏生态文明等,这样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决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而这样的个人当然也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资本主义虽然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人的发展是碎片化的、畸形的,这已为西方思想家所认同的。因为生产资料由少数人所占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社会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国家只是资本家的总代表,政府是资本家的代言人,而且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精神空虚、损人利己、尔虞我诈。这种畸形的社会不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也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支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大国,目前,我们面临着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迫切任务。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当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经过不断追求,不断努力,不断实践,才能最终实现这个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在追求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努力、奋斗和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当家作主,坚持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使人们的生活有保障。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上、精神上、政治上的成果。社会主义通过推进人的全面充分发展这个目标,来调动人们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只有社会主义的不断前进,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