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29

第29章 权倾天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

权臣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书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历史上有很多权臣,他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历史的进程,他们位高权重,他们忠心事国,但由于专权太过,最终不免身败名裂。

商鞅:改革的祭品

商鞅是卫国君主的宗亲,以国为姓,叫卫鞅,又名公孙鞅。后仕于秦,帮助秦孝公推行新法,成为战国中期杰出的改革家,对秦的国富民强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秦国封为商君。后秦惠文王即位,将其五马分尸,车裂而死。

只要你的法子能使秦国强大起来

战国中期,小国逐渐被大国所吞灭,中华大地形成七雄并立之势。其中秦国称雄西方,齐、楚、魏、赵、燕、韩割据中原。中原诸雄一直视秦国为“西戎”,很少与其发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亦不允许秦参加会盟,甚至向秦发动进攻,夺其西河。这种情况,逼迫秦孝公进行改革,以富民强国,向中原扩张势力。于是,他就颁布了一道求贤令:不论国内国外,谁有办法让秦国富强起来,就重用他,封给他土地。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室,文化水平较高,喜好刑名法术之学,出侍魏国宰相公孙痤,为中庶子(高级家臣),管理公族事务。公孙痤知道商鞅志向远大,能干出一番大业,就打算将商鞅推荐给魏惠王。正巧公孙痤病重,魏惠王前来探视,并向他求教:“万一你有不测,该把国事托付给谁呢?”公孙痤就借机进言:“痤之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希望您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魏惠王不置可否。公孙痤又屏退左右,说:“您如果不重用他,便一定将他杀死,别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魏惠王点了点头,走了。

魏惠王一走,公孙痤马上叫进商鞅,说:“魏王不肯重用你,一定会杀死你,你快逃走吧!”商鞅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推荐我的话他不听,您要他杀我的意见他肯定也不听。”公孙痤死后,魏惠王没有杀他,可也没重用他。于是商鞅不得不为自己的仕途进行筹谋了。

西行入秦,商鞅以“霸道”说服了秦孝公,被委以改革大任。

适逢秦孝公下求贤令,重金征召有识之士,这与商鞅建功立业的志向不谋而合,他立即起程奔向秦国。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的推荐,商鞅谒见孝公,说了一大套仁义道德、尧舜禹汤这些帝王之学,使身处“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一人犯罪,诛及三族”文化背景下的秦孝公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听到半路竟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埋怨景监:“你怎么把一个神志不清的人弄到我这儿来了?”景监也埋怨商鞅:“你看你都说了些什么!”商鞅说:“我说的是帝王之学,看来他不能接受。再烦你去替我说一下,我这次去说,保证他喜欢听。”

过了几天,孝公又召见商鞅,商鞅说得仍是滔滔不绝,孝公听得仍是昏昏欲睡,结果仍是孝公怨景监,景监怨商鞅。商鞅说:“我讲的是王者之学,看样子还不对他的胃口。烦你再通报一次,我保证他听得津津有味。”

又过了几天,孝公再次召见。商鞅说:“我上两次说帝王之学,是王道,您不感兴趣,今天我就说说霸道。”孝公点了点头:“倒不是我反对王道,只是实现王道太费劲儿了,得努力奋斗一百多年,至少也得几十年才有些成效,我哪儿等得了呢?你有什么富国强兵的简单法子赶紧说出来吧!”商鞅说:“王道在于顺乎民情,教化人民;霸道则不一定顺着民意,而是让他们改变习气。老百姓习惯了过苦日子,如果叫他们改变一下,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准会反对。如果实行霸道,就得有决心,百姓喜欢的事不一定马上就做,百姓不喜欢的事该做要坚决去做。等到见到成效,百姓得到好处了,他们也就明白过来了。”孝公有了兴趣,插话说:“只要你的法子能使秦国强大起来,我就有法子叫他们服从。”商鞅说:“要想富,就要重视农业;要想强兵,就得奖励将士。有了重赏,百姓就能拼命;有了严惩,百姓就不敢犯法。赏罚分明,朝廷就有了权威,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说得孝公点头称是。商鞅又特别加上了几句话:“不过,要想富国强兵,进行改革,就得信任人,能叫他一心一意去干;要是一听到有人反对就改变主意,不光白费劲,朝廷也没了威望,只能给小人作乱留下机会。您可要拿定主意,下定决心啊!”

正当孝公听得入神之际,商鞅戛然而止,起身告辞。孝公急了:“我正听得起劲,你往下说啊!”商鞅说:“您把我说的这些想好了,三天以后我再来往下说。”

到了第三天,孝公迫不及待地请来了商鞅,商鞅就把自己具体的改革方案一一说给孝公听,君臣一问一答,忘了吃饭、睡觉。

但真正把改革事宜交给贵族大臣讨论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商鞅改革的范围涉及秦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目的是建立农本、法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受到最大打击的,是那些一直支配国家政治、经济的卿、大夫等贵族阶级、封建领主。

一天,孝公听取大臣们对改革这件事的看法。商鞅首先就改革的一些原则问题作了阐释:“做事情要当机立断,否则机会便一纵即逝。改革超越了世俗常规,肯定会受到世人说三道四的。所以在计划实施阶段不必向百姓宣告,只让他们享受成果就行了。不迎合世俗是为大德,不盲从大众是为大功。只要能富国强兵,何必拘泥于以往!只有果断行事,从旧习惯入手改造,人民才能获得利益。”

大臣甘龙驳斥商鞅:“圣人不改变习俗而引导人民,不改变法令而能治好国家。从习惯上引导人民,水到渠成,会取得好的效果;驾轻就熟,更加务实。”

商鞅答辩道:“凡夫俗子依赖习俗,学者只满足于知识,这两种人只知道在官吏的统治下遵守旧有法律,而不知道向前迈出一步。而自古至今,礼与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夏、殷、商三代礼各不同,而终成帝业;春秋五霸方法各异,而均成霸主。任何时代都是智者制定法律,愚者遵循;贤者修正礼节,愚者受它束缚。”

大臣杜挚也坚决反对改革,以为照已有的方法去做,才不会出差错,如果别出心裁,则有亡国之虞。

商鞅激烈地抨击道:“汤王、武王没有依从古法而成为王者,夏桀、殷纣没有改变古礼而导致亡国。不跟古人学,才当汤、武;墨守成规,必成桀、纣。不能以为违反了习惯就遭到责难,也不能以为遵守了旧礼就得到称誉。”

这次辩论,终于使反对派理屈词穷,使左右为难的孝公下定了改革的决心。

变法加剧了同地主权贵的矛盾

公元前359年,商鞅起草了第一步变法方案,秦孝公命令颁布全国施行。其主要内容是:

设立户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连坐法。一家有罪,九家如不举发,连带受罚,处以腰斩;如果告发,给予杀敌人相同的奖赏。这样,使得人民互相监视、告发,以此加强法令的权威。并且施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投宿旅舍,必须带证明凭证;没有凭证,不能来往,不能住店。

家庭管理,实施分家居住制度。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家独立,否则课以两倍税金。以此来增加人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奖励军功,按功劳大小决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功劳以获得敌人首级多少为标准,斩一首级为一功,升一级。功劳大的田宅车马、奴婢衣服任其享受;有钱而没有功劳一律不得享受。贵族、宗室也以此论。而私斗者双方都课以刑罚。以此鼓励与敌作战,达到强兵的目的。

奖励耕织。只要谷物与布匹上缴到一定数量,便可免除赋税和劳役,这叫“务本”;凡是经营“末业”做买卖生意,连同妻儿一概没入官府为奴。以此来刺激农业生产。

从此,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秦国成为地主制度的国家。极力反对变法的大夫甘龙、杜挚等人被削职为民,一批反对新法的人被处以腰斩、抽筋、下油锅、车裂分尸等酷刑。几年以后,粮食增加了,生活富裕了,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元前354年,秦发兵攻魏,占领了魏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打了一个大胜仗,后又夺回西河,逼得魏国求和。魏惠王非常后悔没听取公孙痤的话杀了商鞅。商鞅也因其赫赫大功,被封为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侯,称为商君。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步的变法。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迁都咸阳,大造宫殿,使秦宫焕然一新;将原来的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全国共设四十余县,每县设令、丞,负责政务,由国王直接任命。中央集权制正式建立。

废止井田制,推行税亩制。旧时为备车战,田间辟有南北、东西通车大道,叫阡、陌,成为“井”字,后因少用兵车而多用步骑,故颁令开垦阡陌,破除以此为标志的封建领主的“封疆”标志和制度,谁开垦的荒地归谁所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按亩征税,也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

商鞅仍用严厉手段推行这次改革,据说有一天竟杀了七百多人,将渭河的水都染红了。

但是,这时作为太子的驷也批评起新法来了。商鞅也知道自己终究要在他手下称臣,但他更知道,这是对改革的严峻考验。他以为,国家法令必须人人遵守,才有威望;太子犯法,师傅担当责任。于是,将太子驷的两个老师,一个割了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据说,在变法之初,商鞅为了取信于民,曾将一根柱子竖在南门上,然后发出命令:“谁能把这根柱子扛到北门,赏银十两。”围观的人根本不相信,以为是开玩笑。商鞅一看,没一个去扛的,又加到五十两。人们怂恿一个傻乎乎的人去扛,果然,得到了赏银。从这件事的反面,我们也看出商鞅变法的力度和严刑峻法之烈,也预料到他得罪的人之多,结冤仇之深。“作法自毙”是其必然结局。

人们巴不得您早点死呢

实行变法十多年后,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内政清明,生活安定,逢战必胜。这时的商鞅应该急流勇退了。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曾骄傲地把自己比作五羊皮大夫百里奚。家臣赵良忠言相劝:“百里奚是秦穆公想尽法子请他出山当国相的,您是厚着脸皮托景监介绍给孝公的;百里奚得到穆公信任后,就积极推荐蹇叔,自己情愿给他当助手,您却独揽大权,从不想办法推荐别人;百里奚当政六七年间,多次平定晋国内乱,中原诸侯个个敬佩,而您则只讲武功,不讲信义,夺了河西;百里奚处处替百姓着想,轻赋减役,不用刑罚,百姓安居乐业,您把百姓当奴隶,用酷刑管制百姓;百里奚生活节俭,外出不用车马、不打伞,您却一出行便几十辆车马,一大队卫士,前呼后拥,吓得百姓躲闪不及。百里奚一死,举国痛悲,如丧考妣;您把太子的师傅割去鼻子、脸上刺字,一天之内杀几百人,上下结怨,谁不恨您?说句不好听的话,人们巴不得您早点死呢!您还不早为自己准备退路,反而被左右小人谄谀逢迎,沾沾自喜,自比五羊皮大夫,我真为您担忧哪!”

面对当头棒喝,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商鞅竟感到不可理解:“我为秦国尽心尽力,人们怎么都怨恨我?”赵良将他“霸道”的血淋淋的实质揭示给他听:“您推行新法有两大毛病。一是只说服了国君,只得到了他一个人的支持,而没有别的人来帮助您,您是一意孤行;二是您虽然是替老百姓打算,但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强制推行,不许百姓替他们自己打算,老百姓就是得到了好处,也照样恨您。自古以来,没有一位圣贤只凭自己的威力而违反百姓的意志取得成功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百姓就是天,违反了百姓意愿,就是违背天意,没有不失败的。您要想有个好结局,摆在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您快点推荐一个替代您执政的人,自己赶快隐居起来,安分守己地耕种几亩田地,或许还能保全您的性命。”

可惜商鞅舍不得锦绣富贵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炙手可热的权势,错过了功成身退的机会。

公元前338年,孝公忽然得了一场重病,竟遽然而逝。据《战国策》载,临终前,孝公曾想将君位传给商鞅,商鞅坚辞不受,又错过了一个保命的机会。所以,等待这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只能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他的师傅和那一群反对变法的顽固派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以谋叛的罪名,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仓皇失措,如丧家之犬,扮成百姓模样,想逃往魏国。到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南),天黑了,他便投店住宿,而店主人非要凭证不可:“商君命令谁敢不遵?我要留您住下,我的脑袋就没了。”他只好连夜奔逃出关,到了魏国。

魏国人恨死他了。这要从他夺西河那一仗说起。他带领秦兵围住西河,魏国大夫公子印对魏惠王说:“我与商鞅是旧交,让我带兵,或许能与他讲和。”于是,公子印带五万大军救援西河。刚到吴城,他就接到商鞅的一封信:“我与公子像亲兄弟,哪能对阵?但国君给我下命令,我总得有个交代。这样吧,您我退兵,到玉泉山订盟约,既避免了百姓战乱之苦,又成全了咱俩的交情。”第三天,两人在玉泉山会面。正在饮酒之际,商鞅背信弃义,叫手下拿住了公子印,押送到了秦国,又叫手下人化装成公子印的模样,骗开魏军营门,奇袭了吴城,逼得魏国只好以让出西河求和。今天,商鞅落难至此,魏人怎肯收留他?

于是,商鞅只好回到他的封地商于。秦惠文王发兵围住商于,将其逮捕,用最残酷的刑罚将他处死,并杀尽他的全家。有的说,他是被五牛分尸的;有的说,他是被五马分尸的;有的说,他是被车裂而死的……

周亚夫:不懂中庸终丧命

做官由不得自己的性子——周亚夫不懂中庸而亡。在朝廷事君,稍有不慎,轻则丧命,重则丧家,甚至有族诛之祸。所以历史上一些能臣,不懂中庸之法,虽然他一心为皇上效力,但由于事君乏术,最后只落得悲惨的下场。

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闻有天子的诏命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将军周勃的儿子,可以算是名将之后。他通晓兵法,善于治军,也可算得上是一代名将。

周亚夫为人耿直,不懂变通,虽不致使皇帝厌恶,却也并不讨人喜欢。司马迁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一段详细真实的描述,极能说明当时的情形,大意如下:

“汉文帝亲自到军中去慰劳军士,车驾直接驰进营门,无人阻拦,将军以下的各将领都乘马出来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