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皇帝们来说,开疆拓土、攻城拔寨,少不了大臣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然后一旦政权到手,江山稳固,皇帝们就开始怀疑起那些曾经为他们拼死效命的功臣们来,功臣们的遭遇可谓凄惨。
吴起:才胜于德的“西河战神”
在先秦文献中,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是一名“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的优秀将领,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作为改革者,他与商鞅并称,是一位“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杰出政治家。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对后世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吴起也是历史上德薄才高的一个典型人物。
其狠毒叫人不寒而栗
吴起的家庭出身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从“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的文字看,他家极有可能是“富而不贵”的平民。吴父早逝,连名字也未留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战乱不已,各国统治者都摆出“礼贤下士”的面孔,想方设法招揽天下的贤才为自己服务,世卿世禄制度已无法维持。于是身怀一技之长的文士和武士都风尘仆仆于列国道路间,四处游说诸侯,推销自己,猎取功名富贵,这在当时已是一种时代风尚。
吴起从小胸怀大志,曾周游四方,以舞刀击剑为乐。青年时期的吴起并不满足于做个平凡的富家子弟,一心想要入仕从政,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为此,他不惜耗尽家财,结交权贵,疏通关节,希望跻身统治集团。然而,由于他不擅长官场奉迎之术,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其遭遇中看出,不仅没有打开仕途之门,反而搞得家财荡尽,为此乡邻都笑他。吴起一怒之下,挥剑而起,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这些人尽管说话刻薄了一些,但毕竟罪不至死。吴起仅是为出一口窝囊气,使这么多人喋血利剑,横尸堂前,视人命如草芥,其狠毒实在叫人不寒而栗。
杀人之后,吴起知道自己不会有好结果。于是他迅速潜出卫都外城东门,决定远走高飞。在与白发苍苍的老母诀别时,吴起咬着臂膀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谁料,吴起这一别,竟是与老母的永诀。以后吴起虽两度位极人臣,威风八面,但却再也没有回到父母埋骨的故乡。
吴起逃出卫国后,到鲁国拜大儒曾参为师学习仁义道德。当时,鲁国“三桓”的势力已大大削弱,公仪休、孔伋等儒者主政,鲁国作为一个小国艰难地维持着。吴起白天研究、夜里背诵,非常努力。这时,有个叫田居的人,他曾经在齐国担任大夫,非常赏识好学不倦的吴起,于是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学问。吴起雄姿英发,高谈阔论,田居很喜欢,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吴起在曾参那儿整整学习了一年,曾参听人说他家中还有老母,于是问他:“你已经出来这么久了,为什么一直不去看望母亲?你这样能够安心吗?”吴起说:“我有誓词在先,不当大官,这辈子不入卫城。”曾参说:“在别人的面前可以发誓,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发誓有什么用?”于是心里就非常讨厌他。
不久,传来吴起母亲病逝的噩耗,吴起想起母亲的抚育之恩,悲痛欲绝,但念及与母亲诀别的誓言,顾忌返乡后仇家报复的危险,决定不回去奔丧,只是仰天干号了三声,然后继续读起书来。曾参就对他说道:“母死不葬,就是忘本之人;水没有源头就会枯竭,木头没有根就会折断。你连母亲都可以忘记,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从现在开始,你再也不是我曾参的弟子了!”于是,命人把他赶出学校。
吴起在曾参门下的学习,使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他后来的政治实践活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在儒家门下的学习,也使吴起意识到儒家学说“迂阔而远于事情”的一面,感到这种学说难以适应时势的需求,因而他弃儒学习兵法,并最终跻身兵家之中。
为了名利而不惜杀妻求将
吴起弃儒学习兵法,三年后学有所成,便到鲁国去求官。鲁相公仪休经常跟他讨论兵法,发现他确实具有过人的本领,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鲁穆公。这样,吴起很快就当上了大官。
公元前412年,齐宣公派大将项子牛率兵向鲁国的莒和安阳发动了进攻。当时齐强鲁弱,身为小国的鲁国君臣自知不是对手,十分恐慌。想战,兵力悬殊,怕打不过;想和,必然签下丧权辱国之约,丢失大量土地;想走,那更成了亡国之君。此时环顾朝野,全国很难遴选出一个统兵御敌的将军。危急关头,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又向鲁穆公推荐说:“您要想打退齐兵,非任命吴起为将军不可。”穆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心中却充满了疑虑。经公仪休再三催促,穆公才说:“我虽然知道吴起有能力打胜仗,但是他的妻子却是齐国高官的女儿。俗话说‘真爱莫如夫妻’,你能保证他不会存在观望心理吗?这才是我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啊!”
公仪休听了,无话可说。他回到相府时,吴起早已等候多时。吴起急急地问道:“齐国已经打进来了,主公现在得到良将了吗?我不是夸口,如果让我为将,我一定会让齐兵有来无回。”公仪休说:“我已经为你向主公说了很多次了,可是主公因为你的妻子是齐国人的缘故,所以一直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心。”
吴起说:“原来如此。要想释去主公的疑惑,这太容易了。”
吴起回到家里,便拔剑一挥,他妻子的人头就落地了。这就是史上吴起的“杀妻求将”,指他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杀了老婆,吴起一声也不吭,草草用帛裹了老婆的人头,去见鲁穆公,说:“臣有报国的志向,而您却因为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怀疑我。今天我把妻子的脑袋割下来给您,就是为了证明我是为了鲁国而不是为了齐国。”
鲁穆公见状,脸色发青,惨然不乐,他对公仪休说:“吴起杀妻求将,心不可测啊!”公仪休回答说:“吴起不喜欢他的妻子,是因为他喜欢的是功名利禄。如果您不用他,他必然会反过去帮助齐国了。”鲁穆公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也不得不听从公仪休的话,任命吴起为大将,率兵二万抗齐。
吴起挂帅出征,立即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他充分激发了鲁军卫国保家的高昂士气,并利用齐军自恃强大、骄傲轻敌的弱点,故意将破甲瘦马、老弱残兵置于阵前,而将精选的五千精卒埋伏起来。当齐军被面前的老弱鲁军迷惑,以为鲁国不堪一击,放心大胆地追击时,吴起纵两翼精兵巧妙包抄了齐军后方,打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既使鲁国转危为安,也使自己跻身名将之林,闻名列国。
吴起虽赢得了战争,但是,他的政敌这时跳出来四下散布谣言。因为吴起是卫国在逃的杀人犯,而且他杀妻求将的行为实在是人神共愤,连鲁国国君都觉得他居心叵测,所以,在吴起打了胜仗回来之后,鲁君还是将吴起辞退了。
为士兵吮吸脓血来让他为自己卖命
当初,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贤明,想要侍奉他。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李悝说:“吴起贪婪而且好色,但是非常会用兵,即使司马穰苴在世也不见得比他强。”于是魏文侯便以吴起作为将帅,攻打秦国,攻下秦国五座城池。
吴起治军号令严明,军纪森严,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他曾斩一名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士兵以明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和最下层的士兵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干粮,坚持与士卒一起步行,所以士兵们都乐意为他卖命。吴起统率魏军攻打中山国时,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辗转呻吟,痛苦不堪。吴起巡营时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跪下身子,把这位士兵身上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地吸吮出来,解除了他的痛苦。这个士兵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仅仅是个普通士兵,却得到将军为你儿子吮脓,应是光荣之事,你为什么还要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前几年吴将军为他父亲吮吸疮口,结果他的父亲直到战死也决不回首。现在吴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吮脓,我真不知我儿子要死在哪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便让他在西边守护黄河西岸的魏国土地,同时抵御韩国和秦国的入侵。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展露了其身为军事家另一方面的才华,对魏国的军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将魏国沿用的春秋时代的动员兵制改革为募兵制,开始实现兵农分离的政策。其创立的“武卒制”是将细化后的专业士兵作为魏国军队的基础,并逐渐替代了战时的临时动员兵。“武卒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精兵战略,以真正意义上的精锐士兵来代替原来的雇佣兵及动员兵。所有的士兵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军事考核,一旦通过考核,作为专业士兵,可以享受免除全家徭役的待遇,甚至出色者立刻就能被提拔为中下级军官。其考核标准如下:士兵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枝,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半日内能行军百里。这是选拔标准之一,但这样的装备,理论上就应该是魏军的标准,从中不难看出吴起的用兵思路之领先。不仅如此,他还以士兵在考核中的表现,将之编入各种不同作用的战术分队,如惯于近战的编为一队,擅长弓箭的编为一队,善于攀爬的编为一队。临战时,将各个战术分队按需要的不同临时搭配使用。把魏国的军队改造成“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
战术、战略方法上的领先,使吴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常胜无敌之将。
据载,吴起在魏与各路诸侯大战76次,全胜64场,其余均解,无一败绩。“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辟土四面,拓地千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魏军,击败了10倍于己的秦军,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七雄之首。
在政治上的表现无比拙劣
面对任何战场上的敌人,吴起可以做到临机应变,深知虚实之道。而在另一个战场上,在庙堂之高,吴起显然是不知如何自处。据《史记》载:文侯死后,武侯即位,他置田文为相国。吴起很不高兴,当面对田文说“请与子论功”,并举出了“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据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三大功勋,并得意扬扬地问田文“子孰与起”,田文承认在这些方面确实不如吴起,但他立刻反驳:“文侯刚死,年少的武侯才即位,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危急关头,是由你来任相合适,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吴起考虑了很久,很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确实不如田文。当然,吴起的这种坦率是近乎可爱的,但他的这种行为确实充满了稚儿之气,在政治斗争上,吴起的表现确实是拙劣无比的。而后,武侯巡视河西,顺流而下,一时兴起,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立刻过去大敲警钟:“在德不在险。”接着引古人之训,说当年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彭蠡,然德义不修,被大禹灭之。夏桀左邻河济,右傍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然修政不仁,被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居孟门,右离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以此警告武侯,若不修德政,“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对自己的主公如此危言教诲,虽然当时武侯口中称善,但心中必然不快,说不定还以为此人恃功自傲,眼里一点都没有这个大王。精明至极的吴起,竟不知求取功名亦应积德吗?司马迁说他“以刻暴少恩亡其躯”,实属实话。
吴起于魏国树敌无数,当初文侯对他信任有加,自然无人敢言语,但到了武侯时,武侯和吴起日渐疏远。小人们又岂会不落井下石,续田文任魏相的武侯女婿公叔,便有诬害吴起之心。此人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计策,他先建议武侯将公主下嫁吴起,以笼络人心,并暗示武侯,如果吴起拒绝婚事,就说明此人必有异心。同时,他又有意让自己的妻子当着吴起的面侮辱自己。吴起见武侯之女如此无礼,当武侯提起婚事时,自然一口回绝。如此一来,武侯纵使本来毫无疑心,现在也由不得不怀疑了。吴起的西河郡守之职,很快就被免除了,吴起发觉在魏国已没有出头之日,遂在20多年后,再次出奔,离开了苦心经营数十年的魏国,到楚国去了。
利用国君的尸体来杀死仇人
吴起的才干,楚悼王早已有闻,今日得吴起,实是相见恨晚。吴起刚到楚国来,即被任命为“宛(今河南南阳市)守”,防御魏、韩。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令尹,成为楚国历史上仅有的非王族出身的四位宰辅之一。
作为一个极其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在楚国还证明了其作为政治家的才能。楚悼王将国政大权尽皆下放,吴起权倾一时,“为楚王立法,为楚国定政”。在将自己的抱负和事业推上顶峰的同时,也为这个老大帝国注入了最后的生机。
吴起以其军事家、政治家兼而有之的敏锐,很快便看出了楚国疲敝的要害,即太过庞大的贵族势力。于是他以其特有的果敢的军事作风,迅速下令废除所有的宗族领地;凡是已经受封了三代以上的封君,全部剥夺领地;并同时将国内的贵族领地进行大范围移封,将大量贵族领地转移到地广人稀的边疆之地去。吴起以这种极其激进的方式,使楚国的国政在一年时间内便焕然一新,王权势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同时,由于革除了大量贵族,皇室的领地得到了大大的扩张,从而解决了财政问题。吴起再次贯彻其在魏国形成的精兵战略,组建起了一支强大而有战斗力的常备军。
在吴起变法的过程中,虽然有国君的支持,但他大范围打击,几乎触动了楚国所有的既得利益者,当时“贵人甚苦之”。吴起完全抛弃人情,只遵循自己设定的正义,他的这一系列改革执行得极为坚决,凭借着楚王给予的绝对权威及信任,以铁腕手段残酷地镇压了那些敢于反抗的势力。
虽然此次变法在历史上仅是昙花一现,但就那一点而言,这位天才横溢的将军确实创造了无限的辉煌。太史公如是记载:“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兵威天下,震服诸侯。”短短几年时间,楚国国力顿时强大,一时国势称盛,诸侯刮目,不敢来犯。
正当吴起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节节取胜的时候,命运之神再次戏弄了他,楚悼王突然病逝。悼王一死,在改革中失去了权势的贵族们愤然而起,甚至率兵包围了王宫,不顾一切地追杀吴起。吴起见无处可逃,就趴到先王的遗体上痛哭,那些射杀吴起的箭也射到了楚悼王身上。吴起虽然不免一死,但那些射箭的人因为亵渎先王尸体,都被判了死刑,吴起也算是间接为自己报了仇。这是最后悲壮而别出心裁的谋略。毫无疑问,吴起是个智者,在毁灭在即之际,竟然能想到利用国君的遗体来使仇人与自己同归于尽的办法,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吴起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又深得部众之心。但其为博取功名而杀妻求将的做法,一直被后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