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居住京城的官吏,宋太祖防范更严。大街小巷,到处都布满密探,他们随时随地监视各级京官。除了派密探侦察各级官吏外,对占有重职的官员,宋太祖还经常亲自外出,改扮普通人装束,暗中巡察。他私访的对象,大多是旧勋功臣,看他们有无谋反之心。由于宋太祖设置了这一套严密的特务系统,他对各级文武官员的举动了如指掌,有力地巩固了皇帝集权。
宋太祖控制大臣,在制度上规定甚为严谨,但他为人宽宥,从不滥施刑罚,残杀大臣。即使有人犯罪很严重,也不忍心诛杀。如对待周室旧臣、藩镇降王,一律实行宽大政策。
宋太祖不仅对降王宽仁,对部将也同样宽仁。除了从制度上限制有功之臣的权限之外,多以金钱美女、田地宅院予以安抚。“杯酒释兵权”就是例子。有一小事,一次太祖在后苑挟弓弹雀,忽有大臣急事求见。宋太祖赶忙跑去,接过奏章一看,原来是件很普通的小事,便责怪大臣说:“这桩事情,怎么能说是急事?”大臣反驳道:“这同弹雀相比,当然是急事。”太祖大怒,拿起弹弓朝大臣嘴上捅去,将其门牙打下两颗。大臣一声不吭,捡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问:“你还要告我不成?”那人说:“不敢控告,自然有史官会记载的。”一个宦官劝太祖杀了这个顶撞皇上的大臣。太祖没有听信,沉思片刻,不但不杀,反而赐大臣一些金帛,给予慰劳。
赵普是宋太祖的重要幕僚,也是陈桥兵变的主谋,宋初任宰相,后因权重,太祖除了从制度上削弱他的权力之外,对其本人却处处袒护。一次有人控告赵普的不法行为,太祖听后竟对告状者破口大骂,并将其贬官。当然,在有时候太祖也有对臣属重处的,主要是对那些贪官污吏,他毫不手软。
宋太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宽仁”总是有限度的,那就是无论是旧臣、部属,其行为不能危及皇权,一旦触及了皇权统治,绝无“宽仁”可言。如对后周反抗宋政权的李重进予以诛杀。宋太祖控制朝臣,手中拿着两个武器:一是金钱、地位,二是屠刀,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最能说明问题的是王全斌事件。王全斌因平蜀有功,受到太祖嘉奖。后来,他又因贪污钱财,引起了西川兵变,被判死罪。后来被赦,又恢复了他的节度使职。宋太祖还向他道歉说:“朕因江左未平,怕南征众将不遵守纪律,委屈你几年,为朕立法,现已攻克金陵,还给你的节度使。”宋太祖深知“攻心为上”的政治策略,这比起那些以屠刀治理天下的暴君来说,确实高明多了。
朱元璋:君权改革难保江山万年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王朝铺路。
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
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朝政,探讨为什么强盛的元朝会灭亡,大明王朝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大明政权长治久安。群臣各抒己见,朱元璋最后总结大家意见说:“元朝统一海内,建国之初,政治还算清明,后来贵戚擅权,奸邪得宠,任用亲旧,结为朋党,内外官吏贪婪无耻,于是法度松弛,纪纲日坏,最终土崩瓦解,不可救药。现在大明创立之初,必须严肃法度,法度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朱元璋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颁布新法,在封建的政权机构、官吏制度、治民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朱元璋首先从改革政权机构、官吏制度着手。登基之初,朱元璋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执掌地方军政事务。这是当时稳定社会的权宜之计。在政权逐渐稳定后,朱元璋筹划重建一套新的政权机构。最初的一段实践,也充分证明元制必改,否则遗患无穷。朱元璋经过认真的谋划后,决定采取先地方后中央的策略,对政权机构进行改革。
公元1376年,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元朝国家分裂的覆辙,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统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使臣,负责宣布皇帝的政策、法令,必须事事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可以罢免。另外,又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一省境内的刑法犯罪之事,其长官为按察使。设都指挥使司,执掌军务,其长官为都指挥使。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均属皇帝派出的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统属中央。这样,财政、行政和刑察、军务各自独立,互相牵制,大权收归中央,直接受中央控制。
省下设府,府设知府一人,掌一府之政。知府到任,多有皇帝亲赐给敕书,以加强权威。另设同知、通判,分管清匪、巡捕、农耕、水利、牧马等,还有推官,掌管刑名。与府同一级别的还有直隶州,即直接受省的领导,长官是知州,地位同知府平级。府下设县。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设县丞一人,主管农、粮、马事;设主簿一人,负责巡捕、盗贼之事。这种改革,使元朝设置的路、府、州、县简化为三级,更便于统治。
经过省一级的改革,地方的民政、财政、军事、政法等控制大权,全都集中到了中央。中书省的职权越来越大,有时竟同皇帝发生冲突。这使朱元璋认识到:中央机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早在登基之初,就有人给朱元璋上奏,列举了元朝灭亡的种种原因。朱元璋看后说道:“你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元朝的灭亡在于委任权臣,下边事不通过中书省便不能达到皇帝手中,上下蒙蔽,造成大臣擅权跋扈。”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此话果然言中,丞相胡惟庸在朝中大权独揽,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阴谋政变。朱元璋靠着直接控制的禁军和特务组织,才捕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当时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朱元璋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废除了中书省之后,朱元璋提高原属中书省辖的六部权力,以六部治国。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一职,如有人敢奏请设丞相者处以极刑。这个规定在明朝后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敢违背的。这样,朱元璋既是皇帝,又兼行丞相职权,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集权的皇帝。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大大小小的政务都全部集中到朱元璋的手中。这样,他每天要处理的事非常多,需要有人辅佐。因此,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让他们随侍左右,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务,也就是说他们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将帅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皇帝最为伤脑筋的事情。打仗必须靠军队,军队则必须有统帅,但是,将帅手中握有重兵,易产生骄悍、不易控制的状况。以往的皇帝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措施。朱元璋将元朝统兵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务。但不久,他仍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又将其一分为五,即前、后、左、右、中军都督府,让他们互相牵制。都督府管理军队、军政,但必须听从兵部的命令。兵部有发布军令、铨选军官之权,却不能统率军队;都督府有统率部队的权力,却无权发兵、调兵。如果有战事,皇帝下令,兵部传令,都督府率兵打仗。这样,兵权也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司法监察机关在元朝叫御史台,专门审察、弹劾百官。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职权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统辖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官职不高,权力很大,对各级官员都有权力弹劾、告发。
经过一系列的政权机构改革,朱元璋把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最后归自己一人掌握,使封建皇权专制制度达到最高峰。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自己的统治机构更加完善,威慑力量更加强大。朱元璋自己也认为这一套统治制度是极为严密的,是确保朱家王朝“万世一统”的最好的制度。他特地编订了一部《明皇祖训》,要求他的子孙必须世代遵守,不得改变。
发现贪官污吏,坚决治罪
在对待官吏上,朱元璋一面任用官吏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一面用严刑峻法,惩治官吏队伍中的不法之徒。朱元璋对官吏管制之严、打击之重、诛杀之多,在封建皇帝中是罕见的。
洪武初年,朱元璋召见文武百官,对他们说:“我从前在民间时,看见州县官吏大多不爱恤百姓,他们大多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对民众的疾苦无动于衷,他们败坏政令,坑害百姓,加上灾荒,弱者无法生存,强者就起来造反,这都是由于贪官污吏造成的。因此,我恨透了他们。如今要严肃法纪,发现官吏贪污、虐待老百姓的,坚决治罪,决不宽恕!”为了巩固皇权,朱元璋开始大力整顿吏治。他将监察各级官吏的规定布告民间,号召全体人民对官吏进行监督。并下令说:“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老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如有胆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他在《明律》中规定,如有人犯了死罪,大臣小官用巧言进谏,使之免除死刑者,处斩;如刑部及大小衙门的官吏听从上司主使,不按法律办事,徇私枉法者,也要处斩,并将其妻子充作奴婢,财产没收入官。朱元璋对贪污的官吏,处罪特别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