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在选择了成家的同时也就别无选择地承担了家庭责任,这种责任是义不容辞的,只有承担起责任,家庭才会幸福和谐。
有句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告诉人们对家庭要有责任心。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如果一个人不能承担家庭责任,又怎么去承担社会责任呢?人不仅在社会中要做一个好公民,在家里也要尽力扮演好自己应有的角色。家庭不同于社会、不同于单位之处就在于家中充满自觉的爱,而这爱来源于每个家庭成员无私的奉献,这奉献源于对家庭的责任感。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其实在自己为对方做出牺牲时,其潜意识中都希望得到爱的回报,包括情感上的、言语上的和物质上的。因此说,家庭中的牺牲和奉献绝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在一个家庭中,只索取而无奉献的人是人世间最自私的人。追求个人理想的实现是崇高的,但以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就显得渺小了。理想可以不去实现,但责任一定要负。只有担负起责任,家庭才会是幸福的港湾。
1.家庭是孩子的港湾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塑造孩子幸福人生,保证其全面发展的基础。每个家庭都应该担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家庭不仅仅是成年人躲风避雨的港湾,也是孩子的港湾。父母有责任保护孩子在这个港湾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有的家长因对孩子寄予太多的希望,或是由于夫妻感情的破裂,忽略了对孩子所应承担的责任,结果致使孩子过早地走入社会,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错事,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3岁的周亮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随着父亲的入狱,母亲便与父亲离了婚。双重的打击使周亮感到无脸见人。他的不少玩伴也在家长的阻拦下远离了他。在隔绝与寂寞的环境中,周亮很快消沉下去,更无心上学。不久,便被社会上的几个“混混”拖下水,参与抢劫1次,盗窃3次。10岁的许明生长在一个再婚家庭,后妈对她冷眼相看,虐待打骂是家常便饭,就连后妈带来的小弟弟也经常欺负她。趁学校开展“母亲节向母亲献礼物”活动之际,许明展开了她的报复计划,在晚饭里投入了剧毒,除父亲因故幸免、后妈经抢救脱险外,她的小弟弟及她邀请来吃晚饭的两名同学全部命归黄泉。
未成年的周亮和许明走上犯罪道路,是由于不幸的家庭环境造成的,有调查表明,问题家庭的未成年人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所长鞠青指出,我国当前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问题家庭,首先是有心无力型家庭,因为客观困难导致抚养和监护缺失。来自这些家庭的儿童包括孤儿、留守儿童等,这些家庭主观上并没有懈怠责任的故意,但是,客观上造成了孩子成长不利环境;第二是有心有力无方法的家庭,即因为不懂得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反倒酿成悲剧。这种情况是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是有力无心的家庭,即主观恶意侵害孩子的权益,使得本该是幸福港湾的家庭成为罪恶的巢穴。这些问题家庭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危害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要任务是面对家庭问题。每个家庭都担负着为民族的未来培养建设者的重任,有义务保护孩子、关心孩子,也有义务教给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本领。家庭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遮风蔽雨、解饥缓渴的屋舍,更要给孩子们开辟一隅慰藉心灵、排除困扰的空间。
家庭是每个孩子毕生的港湾,有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独立的生活很重要。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有益于孩子消除疲劳、紧张与烦恼,从而使家庭成为孩子前进的加油站,不断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增加信心与勇气。著名作家罗兰在描述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时,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形成一个孩子的人格与观念,决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或老师的结论,更是环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风沙,每一个同伴,每一点滴的生活琐事和每一项课内或课外活动。这些不但是孩子日后回忆的资料,更是织就他们生命的色彩和素材。自然平易的环境形成开朗的人格;偏狭竞争的环境形成斤斤计较的人格。”
孩子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了指责;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了打架;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了难为情;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了内疚;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了忍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了抬高自己的身价;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孩子就学会了正义。
任何孩子都是在特定环境的影响下成长的,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庭。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完全依赖成人的照顾,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所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父母则是孩子社会化的启蒙老师。父母和家人首先与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孩子在家里,从父母那里逐渐产生关于社会的印象,感受人们对他的期望和关怀,形成基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有研究机构对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10万名孩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最希望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其中,他们最希望的十项是: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父母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父母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谅解;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父母应尽量解答孩子的问题;要欢迎孩子的朋友;不要在孩子朋友面前指责孩子;父母应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视而不见;父母对孩子要亲热……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绝对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在加强家庭物质建设和孩子智力投资的同时,要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孩子应该尊重家长,家长也应该理解孩子,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说话时应该用商量的语气,有问题应采用讨论的办法解决,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塑造孩子幸福人生,保证其全面发展的基础。每个家庭都应该担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2.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其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言”,还学父母的“行”,因此,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和气举止文明,孩子慢慢也会变得懂礼貌;父母经常吵架,举手打人张口骂人,孩子性情也会变得乖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此句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
榜样好像一面镜子,一面旗帜,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孩子出生以后,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其最初形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通过模仿家长而来的。
父母的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长从自身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家长自己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就要求父母在生活中摒弃不良的习惯,改变不良的行为。据各地调查资料显示,多数儿童的不良习惯与父母的不良习惯有关。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天生形成的,有相当一部分与父母自身行为息息相关。据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家长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节目或书报,这种行为就往往会使孩子养成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拖沓的不良行为习惯。
国外权威的儿童教育家经过长期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行为比言语要重要得多。我国也早就有身教胜于言传之说,不过,很少有父母能够真正做到榜样的作用。许多家长只是嘴上教育孩子,却很少向孩子示范。现在的许多家长虽然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都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做孩子的老师,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的家长错误、片面地认为,给孩子做老师,就是一味地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不懂的,讲给他听,不会做的,教给他做;孩子有缺点、错误,要批评他、教育他,孩子有优点、进步,要表扬他。这些做法虽然并没有错,但这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要知道,空口说教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让他去东,他偏去西,对父母的话产生反感。相反,那些天天晚上都拿出一定时间伏案读书、钻研业务的父母,孩子们大多会自觉地学父母的样子,去认真做功课。作为家长,该如何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呢?有教育专家将好榜样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派上进。所谓正派,是说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但要分辨清楚,而且要嫉恶如仇,该反对的反对,该揭发的揭发,能抵制的就抵制。这样的态度在生活中,应明显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也看得见,听得见,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上进,既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作风上。家长虽然已成人,但上进心不能没有。家长不断地有所追求,不断地有新的进步,对孩子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会从家长的精神风貌中,学到做人的真谛。
第二,勤俭自律。勤俭是立国之本,每一位家长都应把勤俭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自己身上、在家庭里继承发扬。而一个人要做到勤劳节俭,需要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要想获得任何成功和进步也离不开自律精神。家长对自己是不是能严格要求并持之以恒,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家长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要求孩子自己管好自己。如果家长抵制不了花花世界的诱惑,经常放松自己,说话不算数,是不可能教育好自己孩子的。
第三,求知善思。渴求知识,善于思考,这是人们开阔视野、建立良好知识背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如果家长是这样的“懒”人,你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在父母身上,他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因此,家长应当作一个求知善思的人。第四,文明友善。家长讲文明、懂礼貌,孩子也就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做一个文明的人。家长待人友善,团结亲友、邻里、同事,乐于助人,孩子也能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多做好事。有些家长不重视文明礼貌,只顾自己,对别人冷漠,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社会上,没有人会喜欢不文明不友善的人。社会犹如一个大家庭,文明友善的人受人尊敬,受人欢迎,人们愿意与他交往,这就为他的成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第五,民主乐观。家长要讲民主,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给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讲民主,孩子会更有积极性。除了讲民主外,家长也应乐观地面对生活。家长乐观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对一生都有好处。
总之,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兼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起着全方位、立体化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高尚精神的榜样,崇高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
3.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让孩子成才、成功,家长们就要注意从生活、学习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每一方面的优良习惯,正确地引导他们稳步走向未来的美好前程。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一定的潜能,即使是临床上认为弱智的儿童也有一定的潜能,关键在于家长能否发现孩子身上所具有的潜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有责任挖掘孩子的潜能,并引导孩子将潜能发扬光大,从而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在孩子的所有潜能中,智力潜能尤为重要。纵观任何人才的成功,都离不开智力因素。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正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智力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抓住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及时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是教子成才、助子成功的重要途径。
作为家长,在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孩子的观察力。
纵观历史上的高智力者,其观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强化孩子的观察力是培养孩子成才必不可少的因素。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忽然听到附近的丛林里传来一阵阵美妙的鸣叫声。这种叫声引起了法布尔的好奇心,他想去探个究竟。然而,父母们吓唬他说,森林里有狼,专门吃小孩子。但是,小法布尔却毫不胆怯,勇敢地钻进森林去观察、探索,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是一种蚂蚱。从此,法布尔对昆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颇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正是因为善于观察,法布尔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观察力对研究自然科学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样,对于文学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就曾教导文学青年:“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
莫泊桑在未成名前,他拜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为师,当时,福楼拜要求他到马车站去观察马匹,以此作为考验。福楼拜对他说:“马车站有许多马,你仔细观察那里的马,然后用一句话描绘出其中一匹马与其余几十匹马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在不断的观察与思索中,莫泊桑取得了成功,成为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以人物刻画细致、入木三分而著称,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