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30年,政府对于人民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而改革开放后,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
前面提到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几大法宝之一,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人可以靠精神力量支撑来干许多事情的。解放前,中共许多党员为了革命事业能够在被抓后忍受严刑拷打,甚至抛头颅、洒热血,就因为有一种信仰在支撑着他们,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在和平年代,也一样需要这种精神的力量。在第一篇人性的讨论中讲到:人是懒惰的,那要让人克服自己的惰性来劳动,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那就需要激励机制,笔者一直有一个观点,改革开放前30年,政府对于人民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而改革开放后,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而恰恰这才是正确的激励策略。你看哪个非国有企业里面有“精神文明办公室”,有的是人力资源部负责的绩效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这正是体现物质激励为主。
因为人的两大本性,多数人不可能觉悟那么高,只能以物质激励为主,才能让他们好好工作,努力工作。那是不是物质激励就够了呢,按理来讲是够了的,美国人创造那么多财富,美国政府和教科书也没教他们无私奉献,但如果能有额外的力量作为补充来增加劳动者干好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何乐而不为。何况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能增加人民创造财富的动力,而且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革开放后的,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观等等理论及政策都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为加强领导,执政党的宣传部门还专门成立了文明办,建国以来涌现出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张丽莉等等道德高尚人物,也涌现出不少如央视的“感动中国”这样弘扬高尚道德情操的节目,大大激励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四化,实现中国梦的热情和积极性。
山东省委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喜凯曾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承和吸收了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精神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其内涵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会公共道德。我们通常所说的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环境美等,就属于这个范畴。这是保持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素。二是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状况,人们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素养和达到的水平。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条件。三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以及人们的世界观、信念、理想、情操等。这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它决定着不同社会精神文明的不同性质,建设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实践的作用。
黑龙江省委党校高原丽教授认为: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一个国家的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一个民族就不会形成共同的信念和统一的行动。中共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基于国家的层面,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相一致,表明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基于社会层面,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属性,表明我们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这是基于个人层面,表明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三个倡导”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看到,“三个倡导”是一种开放式的概括,因为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经过实践发展与理论总结的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过程,这种开放式的概括为今后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空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应遵守以下原则:一是民族性,即体现的是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时代性,即体现的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三是大众性,即做得易于记忆,朗朗上口,妇孺皆知,见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