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福建·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
22381700000053

第53章 顺德市体制创新取得根本性突破(2)

另外,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可以缓解目前城镇制造业和其他行业中存在的用工短缺问题。

二、促进农民进城就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仍然大量过剩,转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湖北省还需转移就业的有400多万人,占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41%。湖南省未实现转移的约894万人,占55%。调查普遍反映,农民进城就业虽然呈继续增长趋势,但还面临着许多必须引起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其根本问题是就业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时也有对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进城就业高度重视,各地确实做了很多工作,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对农民进城就业至今仍基本无明确的领导机构,无计划指标安排,无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无相关法律,无统计指标,无规范的服务等,这也是应该看到的事实。目前,有关部门似乎也在抓这方面的工作,但部门之间互相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沟通和配合差,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由于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没有到位,造成农民就业难和盲目流动等问题十分突出。

2.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严重,农民进城就业的信息化和有序化程度低。目前,湖南省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占30%左右。怀化市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和广告信息引导外出就业的仅有22.2%,在回流人员中,自发性外出的占了60%。湖北省外出就业中,通过中介机构等组织渠道实现就业的仅占13.23%。自发外出具有一定盲目性,容易导致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有的徒劳返乡,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有的滞留城市,给当地造成管理上的压力;有的甚至受非法中介和虚假信息诱惑而上当受骗,使人身和经济权利受到极大侵害。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体制分割、政策分割、法律制度分割等现象,造成城乡劳动力供求信息存在严重偏差。

3.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进城就业能力普遍偏低。湖北省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该省十堰市进城就业人员99%以上无专业特长。各地在广东省务工的农民中,务工前有一技之长的不到10%。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农民职业培训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湖南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30万人。2004年,湖南省计划全省新增输出农村劳动力70万人,转移培训30万人,所需费用约5240万元,除中央财政今年对该省农民培训投入(阳光工程)

1600万元外,其余的至今尚无着落。二是培训管理体制混乱。目前,农业、劳动、教育、工会等部门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这固然是好事。

但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也不能进行综合利用。有的还存在收费偏高的现象。三是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主要是主观性培训较多,技能性和“订单式”培训较少。培训师资和培训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

4.对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广东、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正在进行进城就业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探索,但遇到许多困难。如进城就业的农民流动性强,在跨地区就业时,社会保险的转接基本上是只能转个人账户,有些地方甚至连个人账户转接都困难。北京市认为,社会保障是地区统筹,不同地区的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北京市的财政和社保资金只能用于本市户籍居民。社会保险缴费率较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造成企业不愿缴,职工又缴不起。

另外,大部分农民工对社会保障认识的不足,参保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常德市农村外出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不足20%,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就更少。

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护。由于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法律、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农民工的许多权益受到侵犯。主要表现在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务纠纷、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侵权行为较为普遍,特别是有的农民工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湖南省常德市目前尚有42%的建筑工人的工资被拖欠,其中被拖欠2000元以上的约占22%。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建议

促进农民进城就业是我国新阶段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必须予以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我们认为,要想全面做好就业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调整工作思路和管理体制,加强就业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就业,尤其是要把农民进城就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措施,努力解决突出矛盾,真正为农民进城就业做一些实事。

第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尽快成立国务院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综合部门和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加强对就业实行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在此基础上,每年召开国务院促进就业工作会议。

二是把农民转移就业、农民进城就业和城镇就业一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建立就业目标考核体系。

三是掌握就业一盘棋,尽快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就业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实施意见,抓紧研究制定就业促进法,促进城乡就业协调发展。四是根据中部地区农村人口和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实际,可明确和实施以中部地区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战略,并以此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五是研究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统计制度,采用科学的就业和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进一步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和理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就业的体制和机制,坚决打破就业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真正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国务院可责成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中长期规划,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市场行为。全面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采取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取消专为农民进城就业设置的登记项目,实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制度。

第三,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我们认为,最基本的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快建立面向农民就业的信息网络体系。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和资源数据库,建设覆盖乡镇一级、联通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信息互联网络体系。加强区域和城乡合作,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二是探索建立农民进城就业的援助制度。采取由财政提供担保、银行专设窗口等措施,为农民创业和就业提供小额贷款。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以及失地失业的农民,应本着就业优先的原则,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和农民转移就业援助基金,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三是建立和规范中介行为和中介市场。严格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的审批和登记,加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中介,鼓励和支持合法中介。在实施前两项措施时,建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选取一些地区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予以推广。

第四,大力开展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培训。培训是农民进城就业的关键环节,一定要把工作做实做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及民间团体的资助。二是改善培训管理。由国务院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整合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农村教育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广泛建立起农民进城就业培训的基地,形成以乡镇为主体、县(市)为重点的农民就业培训体系。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就业意向,在师资、教材和其他设施方面,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力推广直接面向用人单位需求的“订单式”培训。

第五,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险体系。关键是要抓好《工伤保险条例》落实工作,把进城就业农民纳入强制性工伤保险。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建议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确立农民进城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出台指导性意见,并先行在农民工输出和输入较为集中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当前,要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转移社会保险的接续问题。加快社会保险法的立法进程,将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纳入强制性保险范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增加对进城就业人员中困难群体的援助。

第六,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尤其是输入地政府要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管理和服务。

进城就业农民的子女入学要纳入当地城市的义务教育范围。要从源头上治理拖欠进城就业人员工资的行为,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进城就业农民工资保证金制度,保证进城就业农民工资的按时发放。加强劳动监察,加大打击坑蒙拐骗等现象的力度,严禁企业私招滥雇。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建立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国有企业改革与转制

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都是东欧剧变经济转轨国家。1989年后,两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以国有化为基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私有化为主体的混合型经济转化。几年来,两国在实行国有企业改革与转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迈出了很大步伐。我团于1995年11月19日至1995年11月26日,赴两国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共访问了两国10多个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司企业。

一、两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经济背景

两国实行经济转轨均采取了“休克疗法”的改革措施,即放松国家的宏观调控,取消国家对贸易的垄断,大部分物价放开由市场调节,土地和国营企业开始向私有化迈进。这样做的头几年,虽然市场供应的矛盾有些缓解,商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生产衰退、通货膨胀、失业人数剧增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从保加利亚的情况看,1994年和1989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0%,工业产值下降50%,农业产值下降35%以上,商业零售额下降64%以上,建筑业下降75%,出口额减少2倍,牲畜和家禽存栏数也大大减少。生产萎缩使大量的工作岗位停业,1994年的失业人数为50多万人,失业率为16.9%,通货膨胀率为121.9%,居民实际收入下降57%,退休金下降得更多,85%以上的人生活在社会最低标准以下。尽管1994年在连续5年大幅下滑后首次出现回升和增长,但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1994年和1995年两国政府纷纷调整改革方针,保加利亚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和各方面的努力,1995年的经济状况有了进一步好转。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在前年增长1%的基础上超计划增长2%,全年可望增长2.3%~2.5%;通货膨胀率已由1993年的120%迅速回落到36%;货币发行量得到控制,汇率保持稳定;失业率由18%下降至10.5%。

罗马尼亚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并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着力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把1995年的工作重点转向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私有化步伐,使国内经济形势在1994年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好转。据测算,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可望在1993年上升3.5%的基础上增长5%,工业产值将增长6%,农业产值增长5.5%,通货膨胀率将由72%下降到25%,1995年计划控制在20%,失业率将由11.3%下降到8%。

但是,目前两国私有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很严重的。大企业私有化、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短缺、技术改造、销售市场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通货膨胀、失业等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经济根本好转还为期尚远。在解决失业问题方面,与他们推行私有化的动机是相矛盾的。保加利亚的Sopha1ma制药厂,最近集体裁减的600名职工。因就业困难,还将被收回原厂。罗马尼亚目前失业率是8%,比去年有所下降,但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秘书多雷尔·穆斯达察预测,1996年的失业率有可能将再次升高到12%~12.s%。如果从经济效益和生产总值比1989年下降的情况分析,隐性失业者和富余人员的数字就更大了。尽管两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但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

(二)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进程

保、罗两国认为,实现经济根本好转和向市场经济顺利过渡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推行私有化。他们的最高纲领是,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将本国发展成为以私有制为基础和主体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混合型经济的国家,努力使私有化企业的数量、资本总额和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60%~70%。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两国从1992年开始正式制定和实施国有企业向私有化过渡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保加利亚1992年4月23日第36届国家议会通过,并在5月8日第38号国家公报上发表的《国家和地区所有制企业转轨及私有化条例》(简称TPSMEA,共9章53条),标志着保的私有化进程已从理论进入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