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22416500000023

第23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2)

(4)要重视岗前培训这样重要的环节

因为岗前培训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它不仅仅是让新员工了解单位的基本情况,熟悉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通过岗前培训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人际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岗前培训可以直接反映出新员工素质的高低,因此单位都非常重视,并依此择优录用,分配岗位。毕业生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把握好这样一次充实自己、表现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良机。事实证明,很多毕业生就是因为在岗前培训期间显露才华,表现出色而被委以重任。

三、角色转换的原则

角色转换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热爱本职工作,培养职业兴趣

热爱本职工作,安心工作岗位是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基础。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当尽快地从学生学习生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经过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适应还静不下心来,那么,不仅对角色转换不利,而且会影响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工作成绩的取得。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角色转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自觉地加以克服。

(二)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虚心学习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手段。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对狭窄和大学生活的短暂,一个人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尤其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出现,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学习、锻炼和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期间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但面对全新的职业,还需要像小学生那样从头学起,虚心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领导、师傅和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三)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角色转换的有力保障。大学毕业生进入职业角色,只有善于观察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只有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分析研究职业对象的内部规律,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

(四)勇挑工作重担,乐于无私奉献

勇挑重担,乐于无私奉献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四、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新旧角色的冲突。有些人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尤其是自身认知能力、人格心理发展意志品质以及情绪感等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角色转换的实质,或者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于是在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一)学生角色的依恋

一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依恋学生角色,出现怀旧心理。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对学生角色的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了,学生生活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都养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习惯。因此,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许多人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中,以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来待人接物,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二)对职业角色的畏惧

面对新环境,一些大学生在刚走进新的工作环境时,不知道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如何应对,在工作中缩手缩脚,怕承担责任,怕出事故,怕闹笑话,怕造成不良的影响。于是工作上就放不开手脚,前怕狼后怕虎,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三)主观思想上的自傲

有一些毕业生对人才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认为自己接受了比较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拿到了学历,学到了知识,已经是比较高层次的人才了。因而,往往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工作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于是就轻视实践,眼高手低。

(四)客观作风上的自傲

一些人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受社会的影响,表现出不踏实的浮躁作风和不稳定的情绪情感。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那项工作,不能深入工作内部了解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以及技巧。近年来,毕业生要求调整单位的人数增多,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就职很长时间后还不能稳定情绪,进入职业角色,反而认为单位有问题,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位。事实上,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适应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单位都不适合。

五、大学毕业生主动转换角色的意义

许多读过大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大学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考进来不容易,进来了却又感到不过如此而已,特别是临近毕业时,内心迫切希望早日踏入社会。但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却又感到眼花缭乱,现实又使他们重新认识校园生活,昔日的校园生活是那样的清静怡然。这种心理上的反映就是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冲突的折射。大学生对职业生活表现的种种不适或适应期过长,均是角色转换上的问题。人的一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转换。高校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其一生经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角色转换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在这关键的时刻,应当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认识新的角色,促使角色转换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一)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职业生活

走上工作岗位,这是大学毕业生人生征途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个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谁能主动地、尽快地从学生角色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角色转换,谁就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生活,尽快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之中。

(二)可以为今后的成才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从吸纳储备知识向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转变。能否主动地、较快地、顺利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以积极的态度,尽快地、主动地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投身于职业实践中,努力完善自己,将会为自己今后的成才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学生走出校门就面临着竞争,首先是择业的竞争,然后是职场的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市场竞争是无情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十一世纪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素质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为从业者的毕业生必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只有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尽快熟悉业务,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二节)自我管理

职业的发展、成功与个体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管理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关于我们如何生活的一种选择。本节主要就大学生职场中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问题进行较为详细地阐述和分析。

一、职场中的情绪管理

情绪是个体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对心理过程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感受方面。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情绪其实是大脑与身体的相互协调和推动所产生的现象。情绪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正常的身心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大量体验着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们行为的效率也受着情绪的影响。

(一)情绪管理

情绪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既可以起到增力的作用,让人精神焕发、欢悦愉快,对未来充满希望;也可以起到减力的作用,让人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给生活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因此,情绪关键在于如何调节和利用,如果调节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如果调节利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善于驾驭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一个人优秀的情绪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力

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察觉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也就是总与自己的感觉在一起。不管你处在何种负面情绪中,先接受自己真正的情绪。只有当我们认清自己的情绪,知道现在的感受时,才有机会掌握情绪,才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会被情绪所左右。

由于情绪本身的复杂多变,我们所直接感受或表现出来的可能是已经包装或伪装的情绪,如以生气的方式来掩藏内心受伤的感觉等,所以我们要学习分化并辨识我们真正感受到的情绪,而不是被表面情绪所局限,反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或感受。

有时,我们心中意念纷扰,情绪五味杂陈,整个人心烦意乱,这时觉察和辨识可以中断情绪,避免自己再沉浸在持续恶化的情绪中,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从而起到安定情绪的作用。因而觉察和辨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冷静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能更清楚地让我们自我了解,更敏锐地觉察环境的实际状况。譬如,有时候我们只能粗略地感受到不舒服、不愉快,至于那个“不舒服”是什么,却说不上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探索情绪,试着问自己:“是什么让我感到不舒服?这不舒服是愤怒、悲伤、挫折、害怕、羞耻还是罪恶感?如果是接近愤怒的感觉,是不平、不满、生气还是有敌意?如果是羞耻那类的情绪,是觉得愧疚、尴尬、懊悔还是耻辱?”这样一步步引导自己,就可以将原本模糊、笼统的情绪,分化成比较具体、明确的情绪,从而才能进一步利用情绪所带来的线索,加以应对。

2.理解力

认识“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可以在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三赢”基础上运用它,去达到更高的成功和快乐。这会使“负面情绪”总有“正面情绪”的性质。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不幸降临在一个悲观者身上时,悲观者对此的反应方式是抑郁:“我是多么的不幸和倒霉”,“这完全是我的错,它将损害我所做的一切”。这种反应是习惯性的和自动的,反映了一种在塑造个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思考模式。当同样的不幸降临在一个反应方式是尽量减少挫折感和表现感的人身上时,他的反应是:“这一切终将过去,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这种反应方式对于帮助乐观者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深陷抑郁是很有作用的。不同的解释风格,反映了“你心目中的世界”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情绪调控理念。情绪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症状而已。所有人都希望每天过得开心、惬意,不希望有恐惧和悲伤的时刻,而这些人类不希望出现的情绪,便被称之为负面情绪。每份情绪都有其意义和价值,负面情绪也是如此。它不是给我们指引一个方向,就是给我们一份力量,都是一份推动力。愤怒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我们不能够接受的情况,痛苦则会指引我们离开威胁或伤害。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再盲目地抗拒内心的情绪,而可以运用这些情绪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分析需要改变的“情况”和“威胁”是什么了。

其次,调控情绪并不是意味着强行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人们往往对情绪有一个错觉:认为情绪是非理性的,所以一个理性成熟的人不应该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拼命告诫自己要理性、要控制情绪。调控情绪并不是意味着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硬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把自己弄得表情呆板,情绪淡漠,这不是情绪成熟,而是情绪的退化,也不是正常人所应有的状况,而是一种病态表现,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情绪中有一些成分是可以被意志所控制的,如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等,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情绪的“可控制成分”。但是,人们却很难控制诸如心脏活动、血压等情绪生长成分。这些器官的活动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却不服从人们主观意志的控制,实际上是“不可控制的成分”。可见,人们常说的所谓控制情绪,仅仅是一种外部表情的控制,情绪活动给人带来一系列的内在变化,谁也控制不了,那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控制住情绪的人,实际上却使情绪更多地进入体内,从而更加危害自己。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负面情绪”,不要一味地强调用所谓“正面情绪”去取而代之,否则我们会失去接触内心真实情感的能力而变得麻木不仁。我们能做且应该做的,就是在情绪来临时去觉察自己的情绪,辨识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并恰当地表达情绪,而不是“沉溺”于负面情绪之中。

3.运用力

通常我们都以为愤怒、生气、忧郁是由外在的境况引发的。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却认为,情绪并非直接源自外在的诱发事件,而应该归因于个体对于这件事的解释和想法。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被事件所烦恼,而是被自己看待事件的方式所烦恼,引发情绪的原因主要是自己的信念系统。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Allis)通过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能够调控他们的思考模式,也就能够调节他们如何感觉和如何行为。我们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的反应,直接建立在我们对事情如何思考、如何认知的基础上。当你的认知发生变化时,你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这是艾利斯在提出“合理情绪心理疗法”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个基本观点。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他们不合理、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向这些信念提出挑战,并代之以明晰、理智的思考模式,来清除那些不断反复,使人们的情绪失调、行为失当的不合逻辑的信念,同时改换成正确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影响个人生活哲学的各方面的基本调整。

人们的消极想法是以各式各样的思维误区为特征的,调整和改变这些思维误区代之以更切实的想法,会使你减轻痛苦、情绪好转。常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1)极端性的思维。认为各种事情非白即黑,非此即彼,没有中间地带;对人和各种事情的判断,用一种极端的、黑白分明的标准;极端性思维的基础是完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