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是哪一堂课?是一门选修课:“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塔尔宾·夏哈尔,哈佛大学哲学与心理学博士。他在哈佛开设的“组织心理学”与“领导心理学”的课程,分别获选“最受欢迎课程”的第一与第三名,每学期选修人数高达1400人,超过学生总数的20%。许多学生向学校反映,这两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塔尔宾·夏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
“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候。”渐渐,他不再害怕,而是幸福。一群追求幸福的人在一起,幸福情怀就这样交叉“感染”着。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成功?是名利?但真正的得到,是一种感受。
塔尔宾·夏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我们是跟着感觉走的,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如果你对幸福没有感觉,如同你对一个美女没有感觉,那么美女再美也与你无关,更不是你的。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塔尔宾·夏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如同他接受自己的个性,也就接受了自在;如同他接受个性的不完美,世界就因此完美。
不辜负那甜
在银行,取号,排队,看号码:2087,有小提示:您前面还有60位在等待。感叹:这么多人,又不是来抢银行的!只好持号撤出,站在外面吹风,里面的空气浑浊而燥热,你看那一张张焦灼的脸,头发都会被烫卷的。
稍安勿躁。我在门口的屋檐下伸伸手,踢踢腿,像个赋闲在家的宰相,闲庭信步。
转身,突然,有人劈脸给我一张号:“你几号?我这张给你!”瞬间的莫名其妙,马上就明白怎么回事,亮出号与她看,她高兴了,说:“我不想等了,你拿着用!”我谢谢她春风般的笑容,她一溜烟也春风般地跑了。再端详她给的号,2040,一下子往前挪了47位。满心喜悦。转念再想,起码还有一重喜悦,那么多人在跺脚等待,翘首期盼,为什么偏给我?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再接再厉地沾沾自喜?我不认识她,她还有几分姿色……对了,一定是我比较有人缘,长得喜庆、顺眼,嘿嘿!这样就多了一层自我加工的喜悦。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一次洪水过后,在水田里抓到一条我叫不出名字的鱼,拿回家,很开心。母亲说,这种鱼,很贵的,不过,抓到一条,肯定还有另外一条在其附近,据说这种珍奇的鱼是结对出来玩的……我不信,回头再去找,果然又抓到一条差不多大的鱼,它正焦急地游着!原来,好事真的可以成双,比如那鱼,比如喜悦。所谓“双喜盈门”,以为只是简单的朴素的祝福,原来还是一种智慧。有趁热打铁,为什么不可以有喜悦追加?我们痛苦的时候,喜欢一挖再挖,倒叙补叙插叙!但是喜悦的时候,就容易忽略二次挖掘二次体验二次升腾。其实,那是很大的浪费,喜悦是双眼皮的,喜悦是双黄蛋,喜欢是牛顿捡到一个风落苹果还发现了伟大的地球引力……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来分辨的。味蕾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再次为咸味,而甜味则是最差的。难怪我们喜欢津津乐道我们的苦,而不太深究我们的甜。
有趣的是,舌尖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是不是意味着生命的最初就是来尝甜头的?甜如喜悦,近在舌尖,如果你是智慧之人,应该会让那一点的甜,如棉花糖般绽放在心间,会心一笑,二笑,三笑……不辜负那甜,那喜悦!
那个光辉的烤地瓜
他是一个清洁工,家里有5个孩子,日子艰难。一天,他在垃圾箱边看见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腭裂。他笨拙地喂她几口奶,然后走开。他知道自己养不起。半夜,他睡不着,又捂着一瓶热奶去垃圾箱看她,还在,啼哭,他抱着她,喂几口。孩子渐渐安静,睡了。他咬咬牙,又把她放下。
第二天,那可怜的女婴,还在,再喂她,逗她笑;半夜仍然睡不下,又去看那孩子,给她喝的,摇着她睡觉。放下。咬咬牙回家。第三天,他再也狠不下心了。他心疼地把孩子抱回家,妻子问他:“我们5个孩子都养不活,再添个残疾的,怎么办?”他说:“我实在不忍心。”
后来,有人告诉他,省城里有“微笑行动”,专门给腭裂儿童免费手术的。他就抱着那孩子,走了500公里的路,终于见到爱心医疗队。在场有外国医生,问他,是你的孩子吗?他摇摇头说不是,捡来的。通过翻译,外国朋友知道他的事迹……哭了:“你是神!或者是神带来的!”那清洁工看着墙壁上“爱心”两个大字,腼腆地说,“我是人,人都有爱心,爱心带我来的吧。”
随行的外国记者要拍他,他摆着手,赶紧躲避:“我穿这么破的衣服,不行,电视里的人都那么好看,我不想给中国人丢脸。”另外一则新闻说,沈阳送奶工王秀珍因父亲病逝急需回内蒙古老家奔丧,在等车时含泪手写了165份停奶通知,“对不起,我爸死了。从11月30日到12月6日停奶,7日送奶”。然后交代15岁儿子冒着严寒连夜张贴。这是一个单亲家庭。送奶月挣1300元,同时在餐馆打零工贴补生活。每天凌晨2点出发,直到上午八点半结束。即使隆冬零下20度,风雪无阻。在操办完父亲的丧事后,王秀珍第一时间赶回沈阳,订奶户们如期收到了牛奶……
他们不是天使,他们是善良的小人物,看着这些真实、朴素的凡人事例,仿佛看到一幅这样的画:雪天里,一个穿棉袄的人,逆光,跺着脚,双手捧着热气腾腾的烤地瓜,正掰开着,呵气,满脸温暖、喜悦。那光辉的烤地瓜,让我们内心不再冷漠、忧伤。
你能看见那些烤地瓜吗?其实我们都可以有那些烤地瓜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第四层: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被尊和选择权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是高级的需求,为了获得尊重我们愿意去帮助别人,提高自我,奉献社会。尊重是和谐社会的奠基石。
(1)自尊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过分的自尊却又会产生虚荣。如何把握自尊的尺度,下面的故事会给你一个答案。
自尊是种高贵的玻璃器皿
家里有几瓶国产的某牌子汽水一直没有人问津,于是,我决定把它们送给那对在我家做钟点工的夫妇,可是,事后,当我诚挚地给他们工钱并把汽水用袋子打包给他们时,他们居然不假思索地说:“不要!”连一声“谢谢”也没有,这很意外,过去“历届”的钟点工,只要是我送出去的,没有不欢天喜地笑纳的!我有些尴尬,自讨没趣,同时也看出他们不以为然的笑意,原来拒绝也可以这样有成就感。也许我无意中真的冒犯了他们,这样俯视形态的送礼,会不会因此挫伤了他们敏感的心,以及朴素的自尊?我送他们汽水的时候,是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的,但是一定有我没有觉察到的随意与轻忽,“送”与“赠”似乎是有区别的。我们有时看来理所当然的善举,还真的会伤及一些忌讳“同情”的人的心。是的,在贫富成敏感话题的今天,你要小心一些“同情”意味的举动。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大姐朋友,她经常会送我一些她儿子穿不了的旧衣服和过期旧读本给我小孩,其实,我是很乐意而且很感动接受的,但是,每次都听到这样一句在我看来画蛇添足的话:“别人我是不敢送的,因为你是富人我才敢,当然还有就是我们是好朋友!”她是细心的,也是善解人意的,所以要多说一句“备注”来抬举我,即使她很了解我的心思仍然不忘要强调一下她的顾虑。
在我们生活里,经常会不知不觉地伤害到别人的自尊,比如有权的,一叉腰,不小心就侵犯了下属卑微的心;有钱的缓缓摇下车窗,奇怪,就伤害了正迎面骑自行车的那个穷邻居……之前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现场,文化点评席上满腹经纶的余秋雨老师,每每一针见血地多问一句:“你是猜出的答案吧?”结果就伤害了读书不太多的选手……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的余大师经常知道对面的孩子有可能是瞎蒙对一个答案,但是,他好像不让对方有短暂的侥幸的快乐,而是乘胜追问:“那你说说,这部书的内容。”或者“那你翻译一下这几个单词!”可怜的选手不知所措地僵在那里……我看了太多这样让我不忍心看下去的画面,我觉得余老师“绵里藏针”的追问,对蒙答案的歌手而言就是“落井下石”,有些残酷。相反,同样坐在点评席上的徐沛东老师就善解人意多了,他心里也明白对方是瞎蒙对了,一样是祝福,还经常顺着选手的心安抚说:“你解答问题的状态很好!”徐老师表现得更得体,宽厚。
自尊是种高贵的玻璃器皿,很脆弱,在我们做事、说话的时候,不要只顾及自己的快乐或者奢侈的感受,还要想想,会不会无意间碰伤别人的自尊。
重拾自尊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当时,我在厦门打工,严格地说,是在流浪,因为一直没找到工作,常常露宿在街头,常常向朋友借10元到50元不等的钱用于吃饭,常常半个月不洗一次澡……失落、无望、沮丧等坏情绪,把自己破坏得很难看,很无所谓,仿佛一个“臭打工的”就该如此低贱,如此不要颜面。
没有钱,还能企望什么高贵?我常常这么安慰自己,继续自暴自弃。一天晚上,很冷,孤独的我拿着刚从一个小学同学的高中同学那里艰难借来的50元人民币,走进一家洋快餐厅里。食客很多,中国人爱凑热闹,当时吃这种快餐很时髦。大家都在排队,他们打扮光鲜。我例外,很脏。走到哪里,大家都主动给我让道,我明白,这是一种更冷酷的排斥。
也好,我就不排队!直接上前,把一个排在第二位的小孩挤到我屁股后面去。那种“报仇雪恨”的感觉很痛快。后面没有人反对,只有那小孩在抗议:“请你到后面排队!”我很得意地摸着他的头说:“不要排,因为我戴红领巾时已排过了!”小孩迟疑了片刻,又问:“大哥,你读小学时有没有穿衣服?”对于这个天真的问题,我随口应道:“废话,当然穿呀!”
“那你现在为什么还要穿呢?”那个小学生目光清纯却又咄咄逼人地投向我,我没有说什么话,心中一惊,转身乖乖地往后走去。当然,脸上带着一丝强装的微笑。
确实,富人穷人大人小孩都要用衣服遮羞,因为谁都有尊严。那个陌生的小孩刺激了我蒙尘的心灵,让我重拾自尊。一个人可以穷,但不能因穷丢魂落魄,甚至放弃自尊和修养。多年过去了,我心里一直在感激那个小孩,他是我人生旅途中一位真正的“贵人”,在我最贫贱的时候,他告诉我一个大道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一个有尊严的人,就是一个优雅有礼的人,因为他心灵高贵,不卑不亢。
容颜
她的左脸天生带一块胎记,所以有些自卑,喜欢黑夜的月亮,喜欢看天上的云,11岁的她觉得,云从不理她,是一种温暖的善意。平时考试,她都是班级第一名,但是每次期末考,必定空下最后一题,明明会做,为什么留白放弃?面对老师的疑问,她善感地说:“我不考第一名,不要上台领奖!”
原来,期末考第一名的,要在全校会议上,上台接受嘉奖,而她宁愿不要,因为怕被众人注视,怕被人同情,怕无知的孩子嘲笑。极度自尊,让她懂得收敛自我,不露锋芒,这种令人心疼的智慧,似乎可以减少伤害,似乎可以韬光养晦、化解困境。站在她的位置上想象她头顶的云朵,才明白,有时,云的离去,只是因为心告诉手:不要拿!而别人却误会为:她的手够不着那朵云。
其实,她可以拿云做花的衣裳,但是她最后选择离云而去,让它做自己看得见的风景。
被丧心病狂的男友毁容后的台湾女孩曾德惠,从容地站在众记者面前,她面目全非,但是仍然调侃说:“如果大家看到我洁白的牙,说明我在笑!”经过40多次手术,痛得她没有空想别的,包括去恨什么人。为了谋生,她上街兜售干燥花香包;为了未来,她决定上大学,但是必须从高中读起……她说:“我没有手了,没有耳朵,没有鼻子,嘴巴合不拢,老是流口水,最要命的是,唉,连胸脯都烧掉了。”她讲得很轻松,像在说自己爱吃哪些零食,不过,她担心以后没有男人会再爱上自己。有一次,她去电影院看恐怖电影《午夜凶铃》,上卫生间出来,据她说,没被“贞子”吓倒的观众,“反而被我给吓坏了!”她笑着说,听的人却难过不已。问她是什么支持自己走出来、活下来,她表示,相信生命总有出路。每次出门,她会在全身唯一完好的部位——十个脚趾上涂层蓝色的指甲油,以提醒自己曾经有过美丽以及自己还有爱美之心。
可敬的曾小姐没有扔掉镜子,因为她要面对现实,有时,这比面对死亡更需要勇气。
乡下的小表妹,因为家里穷,很少有好衣服穿。所以,她一直很不快乐,而且自卑,觉得自己是丑小鸭,没有人会喜欢她。一天早上,13岁的她在自己的头上插了一朵菊花,天真地端详镜子里的自己,笑了,原来自己还很漂亮!于是,将灿烂的笑容由镜中一路带到外面的世界。这天,所有遇见她的人都赞美她“你今天好好漂亮喔!”当小表妹带着从未有过的愉悦心情回到家,推开柴门,才发现地上有朵花,正是早上她插在头上的那朵。原来在出门前,它就掉落而不自知;原来大家真的是夸自己漂亮,而不是那朵花。
更确切地说,是大家赞美了她的笑容。
从那天起,小表妹慢慢开窍了,也第一次感到自己的酒窝很特别。不久前,20芳龄的表妹成了某化妆品的形象大使,从昔日一个乡下小妹,一步步考上中学大学,并成为今天的广告明星,她很清楚自己的成功是从笑容开始的。这个牌子的化妆品在港台播出的广告语是:我有酒窝,所以爱笑……
快乐真的需要学习,因为它是一种能力。小表妹学会用心微笑的时候,便开始有了健康自信的人生。快乐是如此简单,但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小心你的光芒
原来在我家做钟点工的小杨,因为有过小偷小摸的记录,所以被我们社区集体辞退。换来了一个新的曹阿姨,她第一次到我家做卫生,就大张旗鼓地批评她的前任来:“你看,这个也没有洗。”“死角她都没有去注意。”“哎呀,键盘也没有擦!”我有些烦了,便回了一句:“她的工钱比你少。”她这才止住了批判。其实,小杨不是没有优点,她做的卫生也不错,她错的地方是有时手脚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