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不喜欢不宽厚的人。以别人的差来反衬自己,自鸣得意,这种优越感是无教养的表现,也是讨人嫌的。很多时候,太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会把他人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比如,有人买了汽车后,动不动就摇下车窗热情地与骑自行车的人打招呼,好像深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宣扬或者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鄙视、怜悯。可是,谁会喜欢这种的眼光?
有个妇人去看医生,“身体不舒服?几天了?”医生问。“已经五六天了,起初我在对面的药店买药自己服,吃了四天,不见好。”妇人如实回答。这位医生鄙夷地冷笑着,然后神气十足地说道:“他开的药,你也敢吃!他什么都不懂,只会胡乱瞎掰。”那医生话还没说完,妇人起身就走了。“哎,我还没给你诊断,怎么就走呢?”
那个女士大声说:“因为我来这里看病,是那家药店老板介绍的。”也许你很好,但是不要再贬低别人突出你的好;也许你有金牙,但是不要对着穷人裂嘴大笑;也许你很幸福,但是不要到处洋溢。北京人的“王朝优越感”、上海人的“城市优越感”等,都可能是一种虚幻的支撑,而美国人的优越感更是到处碰壁。有时正是胜利,带来更大的破坏性,因为优越性加上胜利,往往导致骄横和危机感的缺失,最终陷入败局。
有个温暖的故事: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家住在农村,人烟稀少。有一天,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栅栏外徘徊。他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对那人说:“先生,你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木头扛到那边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礼帽,然后很卖劲地把木头扛过去并摆放得整整齐齐。那天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在厨房里与主人共进晚餐,然后又踏上旅程。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个客人与那善解人意的老人共进晚餐。
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善良的老人知道,帮助人,如果带着优越感是一种附带的伤害。所以,每次,我给地道的乞丐钱的时候,我是谦卑的,甚至是害羞的;而有时让路边一脸忧戚的乡下女人为我擦皮鞋,也只是想多给她五块钱……
太阳很好,但是太炫目了,月亮就刚刚好,它可以让我们优美地仰望,而且可以凝视。发光吧,但是请注意你的光芒。
蚂蚁没有问题
我们的童年,都有过观察蚂蚁搬家的经历。蚂蚁小而亲切。很久没有心思蹲下观察蚂蚁的行踪,除非你是诗人、疯子或者正在恋爱的人。有一天,在路边的围墙下,我看见一个背书包的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蚂蚁,我忍不住也停下来,他抬头看我,羞涩地笑了。
我问他:“很好玩吧!”然后就跟他聊起来,他告诉我,他是四川人,去年随父母来福州打工,在工地盖房子,已经搬了四次家了……“所以喜欢看蚂蚁搬家?”我这样猜想。
他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在简易租房里写作业,后来在门槛边发现了蚂蚁,就不孤单了,“蚂蚁没有问题!”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我被震住了,一个才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居然说出这样深刻的话,因为这是昔日摇滚歌手张楚写的“蚂蚁蚂蚁”里的一句歌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仰头眯着眼看逆光里的我说:“我爸爸说蚂蚁从楼上掉下都没事!”就这样朴素简单的一个理由。所以他知道小小的蚂蚁“没有问题”,他渴望家人和自己的生活、学习都没有问题?
他很奇怪为什么我会蹲下来和他聊天,我只好胡诌一个借口:“我在等人!”然后我站起来,头晕,久不见蚂蚁,久不亲泥土,突然觉得自己很心虚。
孩子指着远处高楼上的夕阳说:“我要回家了,我要回去做饭。”当我第二天在那堵围墙前再次看见那孩子时,他主动跟我打招呼,还是那个沉重的书包和孤单的身影,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重复了他前天说的话:“蚂蚁没有问题!”
回家的时候,我找回了张楚曾经唱的那首歌:“我没有彩虹也没有牛和犁/只有一把斧头攥在我手里/阴天看见太阳也看见自己/晴天下雨我就心怀感激/朋友来做客请他吃块西瓜皮/仇人来了冲他打个喷嚏……”我有一大堆问题,我比蚂蚁庞大,也比它沉重、无能。
我不能像那小孩一样在蚂蚁身上找到力量,只好苦了自己。
大人比小孩苦,其中有个原因是,不屑看蚂蚁。
月光晒谷
之前去福建宁德采访,在车站附近,一个农妇正提着一篮子草莓叫卖,我忍不住多看了一眼,那是一篮鲜艳欲滴的草莓。匆匆一瞥,然后就匆匆而去,想不到那个农妇追上来了,更确切地说,是狼狈地小跑着,并不断地说:“很好的,一篮只卖10元,要不要?”我尽量和善地摇摇头,我总不可能带一篮草莓做长途旅行。可是,她仍然紧跟不舍,斗笠被风吹掉了也无心去捡,夕阳在远处,天快暗了,她焦急的脸上涌动着愁云。
“对不起,我真的不要!”我心软地停下步伐,但很坚定地说。她仍是羞涩地求我买下,一脸雀斑,在那种失望的表情下,很惨淡!这令我心痛,不安,当时,我有一个冲动,想给她10元,但最终没有这么做,她不是乞丐!
另一个30多岁的男子,常常肩挑着各种蔬菜在我家门口卖,他的菜比市场上卖得便宜,又新鲜。一次,我给他2元钱,他给我一条黄瓜,一捆空心菜,三根葱,完了还要找我一毛钱,正当他从口袋里找钱时,我溜了。他居然扔下身边的顾客,追我十多米远,他最骄傲的时候,就在这一刻:“这是我自己种的!”
穷人,还很多;而且,我看过很多顽劣的穷人,但是这样的自强不息的穷人,让我感动,他们很辛苦,他们挣血汗钱。他们流汗的脸,他们慌乱奔跑的姿势,在我吃饱吃撑的时候,常常会想起这些,然后莫名地不快乐,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也许扯远了,而且我也不算富人,但比我穷的人,总是让我不自在。
我常常为古代那些江湖义侠所感动,他们是可爱的强盗,抢了贪官的金银财宝,再散发给他们认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在被恨与被爱之间,他们潇洒地玩着一种惊心动魄的人间游戏,真的刺激而感人。是不是我一直站在穷人的一边,或说我一直是个穷人,才会有这种心理?甚至我幻想过,自己可以飞檐走壁,做个佐罗式的英雄,出没在月光下,消失在晨曦里。
问题是,在一个法制社会里,这是不可以的。那么,只好用幻想去“回忆”曾经的英雄,不过,我有一个读法律专业毕业的朋友,后来改行去做策划,他一样有过想做佐罗的梦。后来他成熟了,现实了,便做了职业策划大师,用他的聪明点子,搞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活动,让那些富翁、新贵之流,很高兴地解囊掏钱,再把这些钱,用于救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有一个24K的头脑,也有一颗24K金子般的心。他现在仍是穷光蛋,他妈妈在乡下老家仍然靠养10只母鸡下蛋、一只母猪生崽维持清贫生活……他经手过一笔又一笔的善款,但他的手一天比一天神圣而干净。他无愧而且很满足,因为他实现了儿时的梦,做了一回新“劫”富济贫的英雄。他不用剑,不用枪,甚至不用拳腿,他用智慧成就善良,他用善良挥洒了自己的一腔豪情。
他说,只有富人才有资格说:钱不是万能的。真正的穷人,钱就是万能的。这位朋友是靠做大事来达成理想的,而我只好用小儿科的办法,来实现每一天的佐罗梦——装修房子,在买材料时,我会斤斤计较,一个砖便宜50元,总数就可节省好几千元;但在请那些衣衫破旧的民工搬运时,我从不讨价还价,他们说搬一袋水泥到三楼要50元人民币,我也不嫌贵,明明知道他们在“宰”我,因为我愿意,这种不值一提的“变相帮助”会令我“变相快乐”起来,再说,多花的“冤枉钱”,其实是从那些卖装修材料的暴发户手里截过来的。
写下这些,我不怕有人见笑。因为我在接近自己的理想,虽然微不足道。每一天,我都有心去做诸如此类的小事,我知道这对贫富两极可能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过我也懂得月光是晒不了谷的,但我们仍然需要它。人间有许多事,如同月亮,仿佛没用,又美丽至极,因为它是属于心灵的。
讨厌一个人很花时间的
在某外企上班的许小姐,很不快乐,特别是在公司的时候;因为要面对一个令她无限讨厌的同事,一个“人神共愤”的、每月可以拿5000多薪水的保洁员。
许小姐讨厌她,理由有一筐,比如她极端不敬业,每天真正用于工作的时间不到3小时,其他时间就躲在屋里看杂志,用公家的电话私聊,用公司的洗衣机洗自家衣服,有时还偷跑出去买各色吃的,偷偷地吃;欺负外方老板不懂汉语,不诚实,乱写加班时间,多拿加班费;在领导面前极尽献媚之能事,扪胸口送咖啡,还献媚地嘿嘿傻笑,而看到公司的保安就像看到空气一样,表情冷淡……
许小姐说,碰到这样的同事,很倒霉。讨厌一个人,快到吐了,她很想问大家,讨厌一个人有错吗?我的回答是,喜恶之心,人皆有之,正常,也没有错,可厌之人必有可恶之处。但是,看一个人不顺眼,与其较劲、生气,最后吃大亏的往往是自己,对方也许一无所知,还继续按照自己的轨迹、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关键是,讨厌一个人很浪费时间,很浪费精力,也破坏自己的心境。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对某个人不理解,有可能是源于对他的不了解。喜欢导致喜欢,讨厌促进讨厌。
每一个人就像每一片树叶一样,长得都不一样,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其中趣味之所在。我们身边的人,如同数学习题,看来枯燥甚至是难题,但是,你在接近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美、趣味。同样只要愿意用心,一定可以发现别人独特而值得喜欢的一面。除非,你一直闭上眼睛、关紧心门,拒绝去看、去感受他更多更好的一面。心理学博士杰克柏格(Dr.JackBerg)说:“人类内心深处一直渴求被了解,正如同花朵需求阳光照射一般。”原来,“发现”可以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居然能与阳光等同。
发现宝藏可以发财,发现星星可以扬名,发现人心的美妙,可以改善我们的心情……友善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从了解开始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人是接触性的群居动物,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初次见面就非常喜欢、投缘的人,而另一种是经过了解之后,才发现他原来是一个这么可爱的人!倘若真的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值得我们花力气去讨厌、去恨的人。当然,并非说坏人不存在,而是我们花在结交可爱的朋友的时间都不够了,哪还有什么多余的心力去讨厌别人呢?毕竟讨厌一个人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很多时候,朋友、好人、或者讨人喜欢的人甚至英雄,如同真理、金子都是我们“发现”出来的。
农民亲自种的苹果
一个学音乐的愤青说:“有时候,我宁愿被人当做强奸犯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是个搞音乐的。”刘欢是教师,音乐却给他更辉煌的声誉;韩寒是作家,却更希望大家把他看成赛车手甚至宁愿是司机……所以,人们有个错觉,你若安于职守、正业,往往意味你不太有出息。常常听见楼下卖水果的小贩高喊:“又大又甜的苹果,农民亲自种的苹果!”每次我都情不自禁笑出声,难道有市民种的苹果?现在是做什么不像什么,所以强调苹果是地道农民种的,就似乎很有必要也不好笑了。
记得在窦文涛的节目里,画家陈丹青也感叹,现在的上海流氓也不像流氓了,起码没有过去的流氓讲义气。遗憾的是,画家陈丹青,却被很多人误以为是作家。这年头不少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一些商人献身讲坛,着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甚至有杀手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越来越像医生……连踩着三轮车招摇过市的收破烂的进城农民,也懂得在车头立个醒目的牌子:专业收购旧电视机……“专业”两个字,意味无穷。
“干一行爱一行”,是个老口号了。现在我们仿佛都不满、不甘手头的工作,习惯于这山看另一山高。在医院里,最好叫护士为医生,这样,她的态度就比较暖和;推销东西的时候,叫顾客为老板,也成为新礼仪!
一天打“的”,一上车,那师傅就情绪高涨大骂各路人。我说要去什么社区,他接口就骂“那一带的都是暴发户……”我无心应答,他继续指着前面一辆宝马变本加厉地骂“这样的垃圾……”他满腔怨恨,骂人的中心思想是:他不该沦落到给人打工开出租车!
问题是,他事实上已经是一位开车的师傅,但是他不懂得体面、安分地悦纳自己现在的角色。他对自己对别人有太高太多的期望,抱怨显示了他的无力感,期望则是一种负面的能量,它只会带来失望。做什么不像什么,是因为有一颗不安分的期望的心。
对一个人最朴实的称赞,是做什么像什么;同理,对一个人最诚恳的贬损,是“做什么不像什么”。把自己担任的角色做对、做好、做足,是对外负责,也是对内心交代。做对、做好、做足的关键是专心,是投入,即保留一颗喜欢、忠实、安分的心;这样的心,比较和谐、怡然,也容易安详、幸福。
仪式是吃饱撑后那些神圣的无聊
如果没有闲心,没有闲情,没有信仰,是不会在乎仪式的;可以为一个形式而心怀庄严崇敬之感,是很奢侈的,也是要有文化背景的。就好比生活要精致,应该是富足无忧的情况下才可以用心达成。通俗地说,要吃饱撑着,才有可能去注重一些仪式的东西,貌似无聊,其实是神圣的,是一种心灵的光。
仪式是女性擅长的,目前中国很多年轻人不看重仪式,认为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也没有意思。这说明两个问题:目前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偏男性的思维,浮躁、折腾,有强烈企图心;其次,生活甚至生存还没有着落,所以就没有心思去搞什么仪式。
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都非常重视仪式,比如日本的女儿节,对日本女孩来说是人人必需的成人礼,她们会提前两三年开始准备服装、参加礼仪训练班;比如欧美大学生毕业典礼,不仅对个人,甚至对全家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大多数父母都会放下案头的工作,从外地奔赴大学去参加……那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见证与抒情。现在,很多人不屑抒情。
回想自己过去青春岁月里的几件大事情,太轻忽仪式,深感遗憾。甚至,我好多年忘记了给自己过生日,有些对不起自己。其实,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很重要一点,是我们会为一些形式而感到幸福、浪漫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