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学百科
22449100000040

第40章 常见疾病的预防(1)

传染病预防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可分微生物和寄生虫两大类。微生物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寄生虫病原体包括原虫、蛔虫、钩虫、丝虫、蛲虫、血吸虫、绦虫等。

传染病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动物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蠕虫病和原虫病)等。传染病的共同特征是: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有一定的传染和流行性,某些传染病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季节性,许多传染病还有免疫性(即得过这种传染病后不再或极少重新感染)。

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任何传染病的流行,都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经和易感人群。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携带并能对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各种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即外表没有任何症状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受感染的动物(包括家畜、家禽、野生哺乳类动物、鸟类及鱼类),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经称为传播途经。传播途经有空气传播、经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等。每种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播途经。

空气传播。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可通过空气传播。随着咳嗽、打喷嚏、喊叫等,病原体就随同粘液而喷射到传染源周围一定范围的空气里,当人们吸气时就可以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具有下列流行特点:传播广泛,发病率高,病人可连续发生,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儿童患病较多,与居住条件特别是拥挤有关。

食物传播。所有的肠道传染病及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造成传播。被污染的食物有的是食物本身带有致病因子,有的是在贮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被污染的。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流行特点是:病人都有吃某种被污染食物的历史,吃同一食物可集体发病,当停供被污染食物或采取措施后,爆发即可很快平息;除极少数例外情况,一般持续时间短,不形成慢性流行。

经水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若干人畜共患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当人饮用被污染的水源或在其中洗涤食具、蔬菜、瓜果、洗澡、游泳、劳动等。水中的病原体可通过口或皮肤侵入机体。其流行特点是:病人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水源如果是一次大量污染,可造成疾病爆发或流行,水源如果经常被污染,病人可终年不断,当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接触传播。人和人、人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疾病,许多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及若干人畜共患疾病都可经过该途径传播。接触传播的流行特点是:一般呈散在性发病,可形成家庭或同住者之间的传播,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者多;流行过程缓慢,常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减少传播。

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蚤、虱、蜱、螨等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某些疾病,如疟疾、森林脑炎、鼠疫、黑热病等传染病。其流行特点是:有一定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某些疾病如森林脑炎有明显的职业特点。

土壤传播。许多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炭疽、结核、伤寒、破伤风、肉毒中毒等均可通过土壤传播,这是因为寄生虫必须在土壤中发育一定阶段才能引起感染,破伤风杆菌等病菌芽胞也在土壤中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除上述几种常见传播途经外,还有医源性传播、胎盘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等形式。

(3)易感人群

所谓易感人群就是机体对某种疾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上此病的人。这些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增多,就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流行。相反,对某种疾病有抵抗力的人,即使在该病流行期间,一般也不会发病。

2.传染病预防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经和易感人群),可采取下列措施来实现传染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病人,应当及时向有关防疫部门报告。根据传染性强弱,国家把传染病分成三类,并规定了相应报告时间。

甲类传染病共有两种,即鼠疫和霍乱。这些疾病在城镇必须于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以最快速度和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乙类传染病共有22种,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这些疾病在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丙类传染病共有14种,它们是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这些疾病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传染病患者必须早期隔离及时治疗。隔离的方式有住院隔离、家庭隔离、临时集中就地管理。

对传染病接触者和病原携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凡与传染源密切接触过的健康人,在该病潜伏期内都称为接触者。接触者可能成为传染源(病原携带者)但并不等于就是病人,因此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于病人。对接触者采取的医学观察叫检疫。检疫期限是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期的期限。对患病或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根据病种的危害性及动物的经济价值,分别予以杀灭、焚烧、深埋。

(2)切断传播途径

消除周围环境的病原体,使外界环境健康化、无害化。包括一般卫生学措施和消毒、杀虫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易感者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及免疫力。除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营养、注意卫生外,主要是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心血管疾病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往往到中老年才表现出来,而病理改变却始于青少年。因此,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应从青少年着手。如养成不吸烟、注意膳食平衡。保持性情开朗、坚持体育活动、避免发胖等有益心血管保健的生活方式,控制各种发病因素。这种未雨绸缪、未病先防,医学上叫原发预防,又叫一级预防。至于已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患者,及时改正不良习惯,加强预防措施,可以延缓病情发展,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这叫继发预防,即二级预防。已发生并发症者,通过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延长病人寿命,为三级预防。

1.少年儿童心血管病的预防与保健

(1)病前预防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生活管理。生活要规律,起居要定时。要坚持早睡早起,午休1~2小时;三餐有定时,并大致定量,要长期坚持锻炼,从婴幼儿时,便应在温暖季节开始开窗睡眠,每天户外活动锻炼不少于1小时。

饮食管理。按年龄需要安捧好饮食。要保证每日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蔬菜,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脂,努力不使儿童过度肥胖。

讲究卫生避免感染。要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每周洗澡1~3次,注意室内清洁、空气新鲜,特别在寒冷季节每日最好通风换气一次。室温适中,防止过冷或过热。避免带小儿到环境拥挤处,如剧场、市场等。

预防接种。按规定搞好计划免疫,系统地进行各种预防接种,可以减少很多感染性疾病。

(2)病后保健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血管病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川崎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有些成人的心血管病也常源发于儿童时期,如原发性高血压病、大动脉炎,甚至少数冠心病。以上患儿的保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在少年儿童,一些轻度的不适常被忽视,家长应对心血管疾患的早期表现有所警惕,如面色苍白、不爱活动、乏力、胸闷、气短(出长气)、心慌、头晕等,发现有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这类疾病除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外,还要做心脏方面的特殊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检查,必要时进一步做专业性检查,如彩色多普勒、心导管术、心血管造影术等。要争取尽早尽快地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恢复期也要到医院定期复查,千万不可时断时续。

预防并发症和复发。先心病和风心病患儿受细菌感染时,容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风心病患儿受乙型链球菌感染易导致风湿活动和复发,心肌炎患儿受感染易引起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预防感染对他们顺利康复有重要的意义。除坚持治疗(手术或药物)外,要注意卫生,避免与细菌或病毒感染者接触,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家人患病时要作好隔离。

足够的休息。目的在于减轻心脏负荷。由于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只有采取有效的办法才能落实休息,而不能仅靠家长命令来解决。婴幼儿的休息除卧床外,家长的怀抱也是很重要的,并应避免患儿大哭,3~5岁小儿最活跃,不肯让人抱,休息最难掌握,应想方设法使其精神有所寄托而安静下来,如讲故事,听录音或广播、剪纸、做花、搭积木、拼图等;对学龄儿童要多做说服教育,使其能了解休息、卧床的重要意义,如告诉他们“要想好得快,就得休息好”的道理,并设法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如学画画、学下棋、看小人书或画报、练习写字、学简单外语、复习功课等,使他们志趣上有所追求,精神愉快并安静下来,从而达到养病和学习的双重目的。

安排好生活。要坚持早起早睡,不能晚上看电视到深夜,次晨睡懒觉。每晚8时过后即应作睡觉准备,如刷牙、洗脚等,早晨六七点钟起床洗脸,午饭后争取午睡1~2小时,病情好转后可在早餐前到户外作短时间的散步,以后便可在上午阳光好的时候,穿暖去阳台上或院内休息短时间,并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居室换气。饮食方面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灵活安排。

2.冠心病的预防

供应心脏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它有左右两枝。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动脉管腔狭窄,使输往心脏的血液减少,引起心肌缺氧,从而产生各种症状,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硬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脂质代谢紊乱。我们的食物中含一定数量的脂肪,经过消化吸收,这些脂防有的被分解转化为能量而消耗,有一部分过剩的脂肪存积在体内。存在皮下的脂肪可让人发胖,存在动脉壁内的脂肪就使动脉发生硬化。构成动脉硬化的主要脂质成分叫胆固醇。液胆固醇升高时,胆固醇就能侵入动脉壁内,沉着堆积于内膜下,逐渐形成斑块。这种斑块高低不平,呈灰黄色,外观犹如干米粥,故医学上称之为动脉粥祥硬化。斑块如继续发展,加上动脉管壁纤维化,动脉管腔因此变窄,当狭窄超过原管腔内径的一半以上时,就能显著地减低动脉血流,引起被供血脏器的缺血。这种情况出现在冠状动脉,便导致心肌缺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心绞痛或其他症状。晚期粥样硬化斑块还能发生溃疡、出血、钙化和局部血栓形成,以致完全阻塞动脉,使所供血的脏器因血流中断而坏死。发生在冠状动脉便导致心肌梗塞,发生于脑动脉则造成中风。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和猝死。有的病人虽无主观不适,但安静时或运动后,心电图出现缺血表现,称为隐性冠心病。在一个病人身上常可出现几种不同的症状。

(1)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引起的,这些因素称为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它们包括:

年龄。40岁以上的中老年多见,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患病。

性别。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2:1。女性则常见于绝经期之后。

职业。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本病。

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较多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

酯质异常,由于脂肪和糖类摄入过多或代谢障碍而致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β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前β脂蛋白)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α脂蛋白)减低,均易得病。

血压高。冠心病人60%~70%有高血压,而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而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增高都重要。

吸烟。吸烟增加冠心痛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

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然。

遗传。家族中有在较年轻时患本病者,其近亲得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家族性高脂血症常是这些家族成员易患本病的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病人较无糖尿病者有高两倍的发病率。冠心病人中糖含量减退者(隐性糖尿病)颇常见。

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心强,工作专心而休息不抓紧,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的A型性格者易患此病。

上述诸因素中,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被认为是导致冠心病的三个主要危险因素。

(2)冠心病的预防

针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体力活动量应根据原来身体情况和体力活动习惯,以及心脏功能状态来决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另外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其实,体力活动量重要的方面不是活动的强度,而是活动的持久性。医学专家特别推崇步行,认为这是各种年龄、职业和性别都可以坚持并易维持终生的运动方式。步行除了具有一般体力活动的长处外,还可使人心神宁静。它不象慢跑有损伤膝、踝或足部的危险,因为慢跑者要承受人体体重的3~4倍,40岁以上的人更易损伤。而步行时全脚着地,只承受体重的1~1.5倍,无负重过量之忧。步行应坚持每日1小时,可分次进行。

当然,各人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做操、打太极拳、跳舞等活动,但要注意持之以恒。

对于慢性冠心病患者,有一般心绞痛症状和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者,开展适当体育锻炼可减少冠心病的易患因素,也有助于心脏功能和一般体力的恢复。但锻炼方式和强度需要由患者与医生共同掌握,即不可保守,又不能过度冒进。

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宜锻炼:频发中重度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近期有肺栓塞和脑栓塞或肢体动静脉栓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