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毒性结膜炎
易造成暴发流行。常有视力下降,因为病毒性结膜炎多数同时伴有角膜炎症。分泌物呈水样,角膜染色多为阳性。
患者应滴用抗病毒眼药水。可以冷敷。如角膜已受累,用药时间要延长,不得少于一个月。
(3)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泡性结膜炎,其特征是结膜粘膜下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形成泡疹,其周围呈局限性充血。病因是细菌毒素引起的一种迟发的结膜变态反应。
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链霉素眼药水点眼,或结膜下注射效果较好。
第二种为春季结膜炎,可能是春季空气中游离的花粉或其它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多见于少年儿童。表现为上睑结膜扁平肥大的乳头,形如去皮石榴。或者表现为角膜缘处结膜呈灰黄色胶状隆起,有时病变呈紫暗红色。睑结膜和球结膜病变可以同时发生。
患者应用可的松眼药水加肾上腺素滴眼或用色酸钠眼药水可缓解症状。成人后此病多自愈。
(4)沙眼
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炎。轻度沙眼多无症状,偶有异物感或涩痒发干。重症者有明显异物感,视力也会受到损害。凡有下列四项中的第一项和其它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沙眼:①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或两者兼有。②角膜上有血管翳。③上穹窿部位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④结膜刮片检查发现包涵体。
沙眼并发症主要有:①睑内翻及倒睫。②角膜混浊。③眼干燥症。④慢性泪囊炎。
各种抗生素眼药水均有较好的疗效。关键是用药要持久,重症者需用药半年以上。
2.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主要发生在睑裂处的球结膜,其中以内驮处最常见,常双眼同时发生。有一种病称为假性胬肉,是角膜炎症或损伤后,结膜组织与创伤面粘合,与真胬肉形态极像,需注意区分。假性胬肉可发生在角膜缘的任何部位。
翼状胬肉一般采用手术切除。有报告用平阳霉素和强的松龙局部注射可治愈本病。
角膜疾病
1.细菌性角膜溃疡
细菌性角膜溃疡是在角膜遭受外伤后,继发感染而引起,共同特点:畏光、流泪、明显的眼部疼痛和严重的视力障碍。常见有匍行性角膜溃疡、真菌性角膜溃疡和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匍行性角膜溃疡:表面附有灰黄色脓液,基底污秽,边缘卷曲,向四周及深层匍匐性进展,前房积脓。溃疡穿孔后,虹膜脱出,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角膜出现环形黄绿色浸润,很快形成溃疡,表面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溃疡向纵深发展,出现大面积穿孔,虹膜脱出,常并发眼内炎,破坏整个眼球。
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生在损伤角膜后,角膜面为灰白色隆起的浸润灶,形成表面于而粗糙的灰白或黄白色形状不规则但边缘清晰的溃疡,其渗出物如牙膏状。
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首先要清创、散瞳,防止虹膜炎症反应,控制溃疡穿孔。根据病变类型,选用细菌敏感的抗生素眼药水或者用敏感抗生素全身应用及局部注射。
2.角膜基质炎
是由于梅毒或结核感染引起的角膜基质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梅毒引起者常累及双眼,主要特征是睫状充血及角膜基质层向心性弥漫性混浊。角膜基质层有局限性结节形浸润病灶,灰黄色,有新生血管长入,晚期有严重的角膜混浊。
在应用皮质类固醇的基础上进行全身驱梅或抗结核治疗。注意散瞳和预防继发感染。晚期病人可滴用狄奥宁眼药水、消蒙膏促进炎性混浊的吸收。
3.角膜软化症
此病是维生素A严重缺乏的眼部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夜盲期。
(2)干燥前期:球结膜失去正常光泽和弹性,眼球转动时有向心性皱褶,角膜失去光泽,知觉减退。
(3)干燥期:球结膜睑裂部出现泡沫状干燥斑、不为泪液所湿润。角膜呈灰白色混浊,上皮干燥角化。
(4)角膜软化期:球结膜粗糙增厚形成皱纹,角膜溃疡穿孔、虹膜脱出,导致角膜葡萄肿。
患者应大量补充维生素A。防止角膜继发感染,散瞳、热敷、双眼包盖等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白内障
透明的晶体由于某种原因变混浊者称为白内障。根据病因不同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和代谢性等。
1.老年性白内障
多发生在50岁以上,常为双侧。临床上根据晶体混浊的主要部位不同分为核性和皮质性两种。
初发期白内障一般用药物治疗,常用治障宁、沙普爱思、白内停和卡林U等眼药水,口服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E、鱼肝油等。我国所产生的障眼明是一种中成药,对早期白内障有一定的疗效。进入膨胀期以后的白内障都必须手术治疗。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工晶体研制和眼显微手术的不断进展,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当代治疗白内障的完美治疗方法。
2.先天性白内障
婴幼儿盲目中的14%是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所致。其中20%由于先天遗传因素;20%是由于母体怀孕时患风疹或内分泌失调所致,一半以上病因不明。
先天性白内障多为静止性,如患儿视力较好,不急于手术。如果视力差,应尽早手术,以免发生废用性弱视。
3.外伤性白内障
直接或间接性机械损伤作用于晶体,使之发生的混浊性改变。一般分为钝挫冲击伤性,穿通伤和电击伤性白内障。
处理:局限的极轻的外伤性白内障如对视力影响不大,可用药物治疗。较为严重的均采取手术治疗。
4.并发性白内障
广泛意义上,全身或眼病所引起白内障均属并发障。但是,临床上所指的并发性白内障是指继发于眼局部病变,特别是炎症及变性性疾病的白内障类型。
处理:充分综合考虑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
5.代谢性白内障
由于内分泌障碍或其它代谢异常疾病所致人体内环境生化异常导致的白内障。临床上较常见的有糖尿病性白内障,半乳糖性白内障,低钙性白内障,营养障碍性白内障。
代谢性白内障是原发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有些对视力影响不大,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视力很差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斜视和弱视
当眼球运动不能协调一致,丧失双眼单视功能,一眼向前注视时,另一眼发生偏斜者,称为斜视。眼球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而视力不能矫正到正常者称为弱视。单眼恒定偏斜可以导致该眼弱视。单眼弱视也可导致斜视,两者关系密切。
1.斜视
根据病因不同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根据偏斜的位置不同分为外斜、内斜和垂直斜视。
(1)共同性斜视为眼外肌功能异常,相拮抗肌的力量不平衡所致,但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
临床特点:共同性内斜多发生于3岁左右儿童,开始为间歇性,后期为恒定性;表现为一眼向前注视,另一眼偏向鼻侧,遮盖注视眼,则斜位眼转正,无复视,眼球运动正常,斜视角在任何方向都相等。共同性外斜多发生于青春期,开始为间歇性,随年龄增长变为恒定性。一眼向前注视时,一眼的眼位偏向颞侧。其余特点和共同性内斜相同。
发现共同性斜视应尽量早治疗。首先是病因治疗。有眼底病者治疗眼底病,有屈光不正者宜配戴合适眼镜。儿童3岁左右即需配镜,不可因年幼而推迟,其次可用增视疗法和遮盖疗法;增加弱视眼的视力,纠正异常视网膜对应,产生融合,增加融合范围,建立双眼单视。如上述方法治疗半年,眼位仍不能矫正,应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进行矫正训练。尽量争取双眼单视功能。成人斜视患者,多已形成牢固的异常的双眼视觉反射;单眼视和弱视,其斜视眼的视力多不易改善,手术矫正仅能改善外观。
(2)麻痹性斜视:多因眼外肌或眼外肌的支配神经发生病变而引起。先天性者多为眼外肌发育异常或分娩时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一眼注视,另一眼偏斜;眼球运动障碍,愈向麻痹肌的作用方向注视时,斜视角愈大;有明显的复视、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病人常有强迫头位,眼性斜颈,遮盖一眼后,这些征象即可消失。
寻找病因治疗。交替遮盖一眼,消除因复视引起的全身不适,应用B族维生素,皮质类固醇等,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病因已除,经保守治疗半年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弱视
一眼或双眼视力减退,外眼及眼球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半数以上与斜视有关。弱视可以导致斜视,单眼恒定性偏斜,可导致该眼弱视。根据病因分为五类:先天性,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废用性和斜视性弱视。
临床表现:视力减退常在0.3以下,不能矫正到1.0;对排列成行的视标分辨力较单个视标差;眼位偏斜、眼球震颤;出现旁中心固视。
患者应消除抑制,训练黄斑固视和融合功能。尽早纠正斜视,提高视力,达到双眼单视功能。
中耳炎
根据病因不同,将中耳炎分为卡他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根据临床特点又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
1.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病人自觉有耳堵塞感,伴低音调耳鸣,断续发生耳深部针刺样疼痛。常感自声增强,但听力又下降。中耳积液时,变换头位耳内有水响声。可有低热、倦困、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1)病因治疗。
(2)鼻腔内滴用粘膜收缩剂,如1%麻黄素液,有助于耳咽管功能的恢复。
(3)局部热敷可解痛、消炎,改善局部循环,促使鼓窒积液吸收。鼓膜按摩可使听力得到改善,并可预防鼓室粘连和听骨链强直。
(4)鼓室内有积液时,可在严密消毒下,穿刺抽液。反复抽吸无效可考虑置管。
(5)在抗生素协同下,应用激素治疗。
(6)炎症控制后可行耳咽管吹张术。
2.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多因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因鼻及咽部病灶未除,引起反复急性发作所致。
听力时好时坏,呈渐进性加重,初为传导性耳聋,继为混合性,如卵圆窗和圆窗为结缔组织所封闭,可呈现神经性耳聋。耳鸣早期为低音调。晚期为高音调。
早期治疗可增进听力,后期治疗效果较差。治疗方法同急性卡他性中耳炎。耳硬化症可以做人工镫骨手术。不宜手术的病人可以配用合适的助听器,帮助提高听力。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深部胀痛,钻痛,或与脉搏一致的跳痛。可向咽部、牙齿和同侧颞部放射,鼓膜穿孔流脓后疼痛缓解。低音调耳鸣,听力减退,当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自觉听力有所改善,但耳鸣仍然存在。鼓膜穿孔流脓初为血性,后可转为粘脓性或脓性。常有头痛,周身不适感,发热。婴幼儿患病时常夜啼,吵闹不安,体温可高达40℃,并可出现呕吐、抽搐、昏睡及脑膜刺激症状。在外耳道流脓后,以上症状迅即消失。
(1)全身治疗:早期及时给以足量有效抗生素配合激素应用。对症给予镇痛和物理降温,预防并发症。
(2)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滴用2%石炭酸甘油以消炎止痛,如鼓室明显积脓应切开鼓膜以利引流。鼓膜穿孔后应及时清除脓液,滴用抗生素滴耳液。急性炎症治愈,穿孔闭合两周后,开始耳咽管吹张和鼓膜按摩,以防止鼓室粘连。麻黄素滴鼻液点鼻,以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
4.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所致。根据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不同将其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种,共同特征为反复耳流脓,耳聋,鼓膜穿孔。
单纯型中耳炎:彻底清除分泌物后,选用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滴耳,脓液减少后改用硼酸酒精滴耳液,注意根治鼻及咽部炎症病灶。耳流脓停止1~3月后,如咽鼓管功能良好,可行鼓膜修补术。骨疡型中耳炎:彻底清除中耳肉芽、畅通引流。如久治不愈,或乳突拍片证实有骨质破坏者,应行根治手术。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尽早手术治疗,以防发生严重并发症。
5.化脓性中耳炎的并发症
(1)颅外并发症主要有:急性乳突炎,耳后骨膜下脓肿,二腹肌下脓肿,耳源性面瘫,迷路炎。
治疗原则:根治中耳及乳突病变,局部引流通畅,选用有效抗生素全身和局部应用,一般都能治愈。耳源性面瘫,如面神经已中断,可考虑面神经移植或吻合手术。
(2)颅内并发症主要有:耳源性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和耳源性脑脓肿。
治疗原则:选用细菌敏感药物足量应用,加强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手术清除病灶。如乳穿根治、脑穿刺抽脓、乙状窦切开等,必要时请神经外科会诊处理。
耳聋
1.耳聋的分级:一般按纯音听力损失的分贝数将耳聋分为轻、中、重和全聋。损失90db以上为全聋,损失60~90db为重度聋,损失30~60db为中度聋,10~30db之间为轻度聋。
2.耳聋的分类:(1)传导性聋:因声音传导结构病变所致的聋,病变多在外耳道和中耳,伴低音调耳鸣。(2)神经性耳聋:病变发生在内耳,听神经或听觉皮层中枢。使感音过程出现障碍。(3)混合性聋:听觉器官对传音和感音钩发生障碍。
3.耳聋的治疗:
(1)传导性耳聋的治疗:积极治疗中耳炎,对非化脓性中耳炎应防止听骨链僵直和鼓室粘连。化脓性中耳炎应在炎症控制后,行听力重建手术。耳硬化症应行开窗术或镫骨手术。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与中耳畸形病人,可行成形术。手术应尽早,以避免耳蜗机能减退,手术效果不好。
(2)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有一定效果。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多种维生素,选用合适的助听器等。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有一定效果。还有脱敏治疗,部分病人可治愈。
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及鼻窦粘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或粘膜变态反应性肿胀的结果。病理变化为粘膜下组织间隙积水扩张,水肿和肥厚,从而使粘膜下垂。好发于筛窦,中鼻甲和上颌窦。可在一侧或两侧鼻腔单个或多个发生。
小的息肉多无明显症状。息肉逐渐增大,鼻塞加重,伴大量粘液性涕及嗅觉障碍,咽干,头闷胀不适。若合并鼻窦炎,其分泌物呈脓性且伴头痛,头昏。巨大的鼻息肉向前可突出鼻孔。向后可垂入鼻咽部,甚至使鼻背增宽变形。检查可见鼻腔内有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色灰白或淡红的半透明新生物。形似鲜荔枝肉状。触之柔软,易活动,无痛感,不易出血。
治疗时可除去病因,手术摘除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