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22489800000031

第31章 私人垄断的产生和发展(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由竟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本书的前面章节中,我们己就自由竟争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以下各章我们将进而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本章主要论述私人垄断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在特定生产方式内,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将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看,在自由竟争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增长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通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使资本的占有形式和组织形式实现了社会化。这种资本社会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部分质变,形成以垄断作为其经济实质的垄断资本主义,从而使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问样,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增长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使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成长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样,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阶段性发展。

(第一节)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产生的根源是资本积累发展推动的生产社会化,而垄断产生的物质前提则是生产集中。垄断是在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的高度集中是垄断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生产集中

(一)生产集中及其衡量

生产集中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竟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大。

生产集中程度通常用集中率表示。集中率(concentrationratio)是指一定部门内少数最大企业在全部经济规模中所占的百分比,百分比越高则表明少数大企业控制的部门生产量或销售量越大,从而部门的生产集中程度就越高。

根据计算范围的不问,集中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部门集中率,又称市场集中率,是按照相当于单个市场的生产部门计算的集中率。这种集中率反映了少数大企业在部门全部经济规模中占有的比重。少数大企业具体数量的选择是任意的,通常采用3家、4家或8家最大公司来计算部门集中率。表现经济规模的变量可以是销售额,或产量,或资产,或就业量等等。部门集中率反映了一个部门或行业的生产集中水平。比如说一个部门4家最大企业的销售额集中率(通常用CR4表示)为S0%,就表明该部门整个市场份额的一半集中在4家最大公司手中。另一类是总体集中率,这是按照较宽的产业范围计算的集中率。计算范围往往是制造业,或全部非金融公司,或全部公司经济等等。通常采用20家、S0家、100家或200家最大企业来计算总体集中率。总体集中率反映了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生产集中的程度。

在自由竟争资本主义时期,生产集中一直在进行着。但是,只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集中才得到迅速发展,井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例如在德国,1907年,不到企业总数1%的大企业,占有总数7S%以上的动力。在美国,1909年,所有企业全部生产总量的S0%左右,掌握在不到1%的大企业手中。即使资本主义发展较晚也比较落后的俄国,19世纪末雇佣S0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的职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4S.2%。

(二)技术进步与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而资本积累又往往与技术进步相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产集中,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工业革命带来了动力、原村料、生产工具和运输手段的重大变革,蒸汽机代替了水车,钢铁代替了木料,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铁路代替了运河。由于专业化机器的应用,在一些生产部门中,生产过程中的操作阶段越分越细,过程的连续性要求也越来越加强。这种连续的多种操作阶段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导致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此问时,劳动分工有了更大程度的发展,过去必须由单个工匠完成的全部操作过程,现在分解为大量相对独立而互相联系的简单的操作,由分工不问的工人通过不断重复的简单劳动去分别完成,他们集中在工厂的不问车间和工序进行着大规模的生产。工业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工业的生产过程,而且使运输业发生了根本变革。由于铁路代替了运河,原村料可以由开采地通过固定路线迅速运送到各个集散中心,进而吸引了大批人口和制造业企业,形成巨大的工业城市。问样,轮船的出现也使原村料能够更经济地大量运送到工业中心,井把最终产品分发到世界各地。

工业革命虽然在技术上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创造了可能性,但大规模生产的必要性还在于它能提高生产效率,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源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大规模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才有可能使用机器,改进机器和采用新技术,而机器和先进技术的使用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首要条件。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有利于加强劳动分工与协作。分工和专业化必然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而协作则会产生新的生产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用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2)大规模生产可以节约要素投入。生产的规模越大,劳动过程越是社会化,固定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程度则可能越大。大规模生产还有助于利用废料,从而使原村料的使用得到节约。生产规模的扩大还可以相对节约工厂的一般管理费用。

(三)生产集中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促进生产集中的强大动因,它们不仅导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机制,而且与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结构有关。

1.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机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动力来自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

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提供了生产集中在技术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但只有与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和加强竟争的动机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推动生产集中的现实力量。利润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集中的基本推动力。利润最大化和稳定化的动机使资本主主义企业具有一种倾向,它们竭力要形成和维护一种对自身最有利的市场结构,把竟争的威胁降至最低限度,以便控制市场和提高利润。企业力图通过兼井或其他方式以形成一种市场结构,其中厂商的数量较少而销售的集中程度较高,其结果是降低竟争的激烈程度井维持一种高于成本的价格,这种推动生产集中的力量叫做“垄断的动机”。另一方面,有利于少数大企业实现控制的市场结构的形成,通常还需要某种程度的进入壁垒,使大企业在维持高于竟争水平的价格时不致引起新的竟争者的大批进入。这也需要通过兼井等方式实现生产集中。这种推动生产集中的力量被叫做“进入壁垒动机”。

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资本主义企业所以会无止境地扩大经营规模和追求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还因为大企业能够不依赖商品的销售价格而得到许多额外的财务上的利益。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公司在购买投入品时,会得到价格上的优惠。大企业从银行获得外部资金不但机会较多,而且支付的代价较少。例如美国规模最大的公司借款时所付利息较之中等规模的公司经常低2%~3%。二是大公司可以从大规模促销中获得好处。这主要指消费品生产企业,因为它们的销售额要受到广告和其他促销手段的重大影响。对这类部门来说,最有效的广告媒介莫过于全国性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商业杂志。为了充分利用这类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公司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才能降低营销成本。

2.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大体上有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现生产集中的有效形式。

首先,股份公司在集中社会资本方面有效突破了个人资本的有限性。借助于资本市场,股份公司可以迅速将分散的个人资本汇集为庞大的公司资本。因此,股份公司本身就成为资本集中的—种强有力的形式。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其次,股份公司在利用银行信用加速资本集中方面也比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有更大的优势。这不但是由于股份公司的组织方式便于银行对长期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而且还因为股份公司在必要时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以偿还长期银行贷款,而不必等待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流。这两个因素大大减少了银行向股份公司发放长期信贷的风险,使股份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信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和加速生产集中。

第三,股份公司的发展还大大促进了企业兼井。股份公司的集资方式和集资能力,使它在进行兼井时可以不受企业自身现有财力的约束。只要有良好的经营状况和利润前景,一个公司为了兼井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所需要的资本,或者直接用增发的股票进行支付。工是借助于股份公司的这种集资方式,不但大股份公司可以容易地兼井那些营业状况不佳的小公司,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小公司也能够兼井大公司。股份公司就这样通过促进兼井而加速了生产集中。

3.资本主义经济的信用机构。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极大地加速了资本的集中。马克思把竟争和信用称做是“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他说,除竟争而外,“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问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的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为竟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信用对资本集中的促进,来源于信用机构吸纳社会闲置资金的能力。金融机构不但自身具有集中资本的强大功能,它还通过促进股份公司的发展来加速资本集中。股份公司作为有利于资本集中的一种企业形式是和银行的经济职能难以分割的。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工业与金融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工业企业把银行作为交易的结算中心、短缺资金的重要来源,井在不问程度上接受银行的咨询或监督。银行在其产生初期本来是为职能资本服务的,但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银行业的逐渐集中,银行与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银行逐渐成为影响职能资本的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处于某种支配地位的大银行通常愿意贷款支援那些风险较小的大工业公司,而避免向这类大公司的较小的竟争者提供资金。这样,银行有选择的信用支持必然进一步推动大公司的巩固与扩大而削弱小公司的竟争能力,加剧产业部门的生产集中。

银行还往往有意识地促进某些工业企业之间的兼井与联合。因为一个大银行或银行集团可能问时与一些互相竟争的大企业发生信用关系,而这些大企业的任何一个在竟争中失败都会使该银行贷出的货币资本受到威胁。因此,银行对于排除它所参与的那些企业之间的竟争,具有压倒一切的利益。而且,每个银行都力图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其他情况相问的条件下,只有一个特定产业部门内部的竟争完全消除时,最大限度的利润才可能达到。由于这种缘故,大银行会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进行干预,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竟争,促进企业之间的联合。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就会创造出高度集中的工业市场结构。这一作用在西方产业组织经济学中称之为“复制假定”,即银行业结构倾向于在其他市场中复制自身。

二、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

(一)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指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由社会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生产社会化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后生产过程分工和协作发展的产物,生产社会化意味着在机器生产条件下,生产过程成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具体含义是:其一,生产过程不再是分散的、孤立的和单个人进行的过程,而是许多劳动者结合劳动的过程。其二,生产资料由分散的、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集中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其三,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各个企业和部门的依赖性和联系加强,单个企业或部门不可能脱高其他企业或部门单独进行产品的生产。其四,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狭小、分散的地方市场发展为国内统一市场,井进一步扩大为统一的世界市场。

生产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只能由大批人共问使用的生产资料。(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本身由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就一个企业来说,生产过程必须由许多工人分工协作共问劳动才能完成。就不问部门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表现为许多相互联系的部门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3)产品的社会化,即产品由个人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它由整个社会生产出来,井通过交换满足社会需要。

生产社会化是在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物质资料生产己建立在机器体系基础上才能形成的一种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时,才走上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进步、商品关系和市场范围的扩展而不断提高。这些方面都是和生产集中井行的,所以生产集中的加强也必然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