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至今已经十年有余,虽然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确立,但这不是现代的文明的市场经济,而是“资本原始积累”式的野蛮的市场经济。俄罗斯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选择和转轨历程是曲折的,代价是巨大的。普京执政以来总结了“休克疗法”失败的教训,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新思路。
(第一节)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和论争
一、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方案的提出与论争
1991年10月28日,叶利钦在俄罗斯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激进经济改革方案。他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同时,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原来拟定分阶段做的事情现在需要一次性进行,因此俄罗斯必须立即进行激进的经济改革。从叶利钦的报告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经济改革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另一方面是反危机,实现经济稳定。而经济改革的战略和策略必须是激进的,激进的经济改革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指要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根据叶利钦为改革定下的基调,以副总理盖达尔为首的政府班子制定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的《俄罗斯联邦经济政策备忘录》,对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方案的内容做了具体规定。后来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政府又制定了《深化经济改革纲领》,对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和政策又做了全面、系统和更为详细的规定。
在叶利钦和盖达尔提出激进经济改革纲领之后,俄罗斯围绕改革的目标模式和过渡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一论争既存在于理论界也存在于政治界,按其基本主张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当时的第一副总理盖达尔为首的激进民主派,即自由派,主张以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另一派是以前苏联政府第一副总理、科学院院士、经济研究所所长阿巴尔金为代表的温和派,反对以新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主张进行温和的经济改革。两派关于经济转轨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参照系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模式:其中在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对转轨国家影响最大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一种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经济干预,实行居民社会保障市场化;社会市场经济则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保留一定的国家经济干预,重视居民社会保障。盖达尔派认为只有私有制和自由竞争才能保证经济的最大效率,必须同过去的体制彻底决裂,建立自由市场经济。阿巴尔金派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不符合俄罗斯国情,俄罗斯现有经济国有比重大、计划程度高、社会福利多,改革必须考虑这些特点,应把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实行社会市场经济。
2.关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在经济转轨的论争中,关于过渡方式的争论最为激烈。盖达尔派认为,俄罗斯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必须采取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这是由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特殊条件决定的。第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不能重蹈原苏联渐进经济改革的覆辙,必须进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第二,渐进经济改革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对全联邦的经济改革实行统一领导,并能在较长的过渡时期内对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而处于向三权分立政体转变的俄罗斯不具备这一最重要条件;第三,在刚刚独立的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十分激烈,传统势力依然相当强大,为使改革不可逆转,需要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过渡方式;第四,激进与渐进两种过渡方式都会给社会带来震动和痛苦,但是长痛不如短痛,“休克疗法”固然会使社会遭受更大震动,但是它使转轨时间缩短,使经济更快摆脱危机,从而使改革成本降低。
阿巴尔金派认为,盖达尔派的“特殊条件论”不能成立。
第一,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不是因为采取了渐进改革方式,而是因为没有突破传统经济模式,后来改革方案虽然有所突破但又受到政治改革的冲击而中断;第二,渐进经济改革的确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以便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和有效调控,俄罗斯最高领导层只要愿意,完全能够建立和形成这样一个权威机构,这不能构成否定渐进过渡方式的理由;第三,“休克疗法”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它必然导致为了政治目的而牺牲经济利益,使改革遭受严重挫折;第四,激进过渡方式违反经济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体制和运作机制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形成,实行“休克疗法”将使社会经济遭受巨大震动,使转轨付出过大代价。因此,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应该遵照客观经济规律,随着条件的创造逐步进行。
3.关于微观经济基础的构建。俄罗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建是通过私有化进行的,俄罗斯人将此称为制度改革。在微观基础的构造上,盖达尔派的出发点是:国家所有制没有效率,主张实行范围广泛的私有化,认为国有经济的比重越小越好。私有化的速度越快越好;同时,不仅要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而且要实行农村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买卖。阿巴尔金派认为:私有化和非国有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有制改造不应只搞私有化,建立私有经济,而应主要实行非国有化,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改造应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注意保护国有企业已经形成的生产潜力;国有企业改造不能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揠苗助长地规定进度;所有制改造不只是企业产权重组问题,而且还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问题,因而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阿巴尔金派坚决反对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反对用农户经济取代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主张在农村实行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农户经济和合作社多种形式合理结合的农业经济模式。
4.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盖达尔派推崇经济自由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国家经济干预只能产生短期效应,长期反而会导致经济失衡。因此,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阿巴尔金派认为,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不应否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因为:第一,在市场经济已经取得成就的国家,仍然存在着市场失灵领域,其改革无不伴随国家作用的加强;第二,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加强国家经济干预往往是同摆脱深刻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俄罗斯现实正处于这种条件下;第三,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存在两种体制摩擦和转轨动荡,需要保留较多的国家干预,一方面为市场经济的确立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控制转轨的负效应,保持必要的经济秩序。俄罗斯面临经济转轨与反危机的双重任务,必须保持必要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二、俄罗斯选择激进经济改革方案的缘由
俄罗斯政府最终实行的是激进经济改革方案。其缘由主要有:
1.历史因素。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理论论争实际是苏联末期经济改革方案之争的继续和发展。当时雷日科夫政府提出“向可调节的和社会的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方案,主张以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可调节的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方案遭到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的强烈反对,他们提出一个向市场经济过渡的“500天计划”。“500天计划”主张实行国有资产和土地的私有化,实行价格和对外经贸关系的自由化,并规定在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内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这场经济改革方案之争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终止。俄罗斯独立以后,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有了实现其改革思想的条件,“休克疗法”经济改革方案无论从改革的内容上还是从改革的进度上都与“500天计划”
十分相似。“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实施,是当政的激进民主派实现其经济改革思想的必然产物。
2.思想基础。苏联时期曾进行多次经济改革,均未成功。
人们怀疑按照旧的思维进行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能否改变国家的经济面貌。西方市场经济取得的成就成为人们思考改革取向的参照系,向西方经济制度的认同成为一种潮流。苏联时期发生的、遗留给俄罗斯的短缺性和衰退性经济危机已产生严重影响,人们渴望通过改革尽快摆脱危机形势、振兴经济、改善生活。这一切使社会易于接受政府提出的“休克疗法”改革方案,憧憬激进改革方案描绘的美好未来,较少理智思考方案存在的严重问题。
3.社会基础。戈尔巴乔夫时期实行的以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为三大要素的政治改革,特别是提出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造成社会严重的分化。反共势力和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鼓吹和主张实行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力量和派别日益膨胀。这些势力、派别和阶层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在舆论声势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对俄罗斯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符合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并得到他们的大力鼓吹。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俄罗斯选择了“休克疗法”式激进经济改革方案。
(第二节)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内容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盖达尔政府的“休克疗法”改革、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普里马科夫政府以来经济政策的转变。
一、盖达尔政府的“休克疗法”改革
盖达尔政府实施的激进经济改革是一个自由化的三重唱:
叶利钦定调,西方顾问指导,盖达尔设计。当时,俄罗斯聘请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休克疗法”创始人杰佛里·萨克斯担任顾问。此前萨克斯曾任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经济顾问,指导这些国家进行了“休克疗法”的经济转轨。由于俄罗斯的改革纲领是在萨克斯的指导下制定的,加之纲领规定的措施非常激进,因此盖达尔政府的经济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式的改革。
萨克斯把“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指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经济联系自由化、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自由化;私有化指国有企业私有化;稳定化指采取紧缩政策,实现财政和货币的稳定。
盖达尔政府全盘照搬萨克斯的教条,在所制定的《俄罗斯联邦经济政策备忘录》和《深化经济改革纲领》中规定了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具体内容:
1.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休克疗法”的首要步骤是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规定1992年1月2日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80%的生产资料价格;到3月底消费品价格全部放开(房租、公共服务、公共交通除外);4月中旬放开燃料价格(天然气和电力仍使用调节价)。政府认为这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形成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重要前提。在放开价格的同时,对居民实行社会保护措施。在物质生产领域实行自由工资,对预算拨款单位工作人员提高工资,对退休人员提高退休金,对失业者发放补助金。
2.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在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的条件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政府决定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财政紧缩在预算收入方面主要表现为提高税率。规定恢复所有商品的增值税,税率为28%;保留利润所得税,减少在这项税收上提供的各种优惠;提高法人财产税和自然人所得税税率;实行统一的燃料原料出口税,税率为外汇收入的20%;实行统一关税,税率为申报价的15%;开征石油天然气税,税率为内部价格的50%;对进口商品课征增值税和消费税;还授权地方政府可确定附加税。计划通过上述措施使税收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
财政紧缩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主要是削减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国家投资、军费开支和管理机关经费。规定靠预算支付的工资不实行与通货膨胀挂钩的指数化,其增长率不得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工资基金增长率的90%。与此同时,对预算的执行将实行严格的监督。
总之,政府期望通过上述措施减少和消除预算赤字,实现财政稳定。《经济政策备忘录》规定到1992年第四季度要消除预算赤字,《深化经济改革纲领》把目标修改为到1993年使预算赤字减至GDP的3%(1991年为GDP的21%)。
3.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深化经济改革纲领》指出,在实施价格自由化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使通胀率到1993年下降至月均不超过3%(年率42.5%)。作为“休克疗法”理论基础的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而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一是要控制货币发行,主要是平衡预算,控制财政透支。为此《经济政策备忘录》
规定,中央银行为预算赤字提供的贷款数额不得超过GDP的2%。二是要紧缩银行信贷,即控制信贷投放量,防止信用膨胀。政府的目标是使信贷额的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和净外汇储备增长速度相适应。其手段是:提高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从2%提高到9%),放开商业银行利率;规定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限额;实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同时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由中央银行运用三大货币工具(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4.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自由化。俄罗斯早在80年代就已取消了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和外贸业务的统一经营原则,下放了外贸经营权限。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实行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这次经济转轨决定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实行外贸经营的依法登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