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进出口管理方面,取消非关税限制,以关税调节代替各种限额。《经济政策备忘录》规定:在1992年7月1日前取消所有商品的出口限额和出口许可证,但是从安全出发限制出口的商品不在此列,而载能体的出口限额延缓到1993年底前取消;对依然保留的出口限额,不再采取行政分配的方式,而以招标的原则出售;同时,逐步降低和取消出口关税。对于进口,在1992年6月以前一直实行免征进口关税的政策,后来才恢复进口关税,实行统一关税与开征单项税相结合的原则,规范关税制度。同时,减少和取消进口许可证和配额,对统一进口的商品不再实行行政分配,其价格改为按市场汇率和供求关系决定。
实行卢布的内部可兑换。《经济政策备忘录》规定,在1992年4月20日前从现行的多种汇率制过渡到双重汇率制,即在经常项目下实行统一浮动汇率制,在资本项目下实行个别固定汇率制。将来在经济稳定和具有充足外汇储备的情况下,要进一步过渡到实行统一固定汇率制。而在取得这些条件之前,将一直实行浮动汇率制。出口企业必须按规定的比例(50%)出售所获得的外汇收入,进口企业有获得所需外汇的自由,外国投资者有转汇红利和利息的自由。培育外汇市场,建立外汇稳定基金。
5.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大规模私有化。“休克疗法”要求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3~4年)基本完成私有化任务。《深化经济改革纲领》提出,通过私有化使私人手中掌握的生产性资产到1993年底不少于国民经济全部生产性资产的30%,到1994年底不少于50%,1995年底不少于60%。
在缺乏原始资本的条件下,为了快速私有化,政府决定将有偿私有化与无偿私有化的方式结合起来。在大私有化方面,采取先将大中型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然后向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最后由公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股份公司股票的方式,将国有企业的资产无偿地转让给私人所有。同时,实行股份化的国有企业的职工,在本企业私有化中还享受三种优惠方案。总体上,政府认为,通过发放私有化证券和通过给劳动集体优惠的形式无偿转让的资产应占私有化企业资产总额的80%~85%。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主要政策措施与当时的经济条件完全是对立的,因而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通货膨胀恶性发展,1992年通胀率高达2510%;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4.5%(而1991年下降5%),工业产值下降18%(—8%),基本建设投资下降40%(—15%);对外贸易进一步下降,外汇空前短缺,卢布汇率狂跌不止;人民生活急剧恶化,1992年居民实际货币收入下降50%,贫困线以下人口增加到占1/3。
二、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鉴于“休克疗法”造成的严重后果,切尔诺梅尔金接任总理后即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依据调整的内容和力度基本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前期(1993~1995年)对经济政策进行修正,转向“中间”方针
1993年3月11日切尔诺梅尔金向人民代表大会通报政府工作情况时指出,政府“要对经济政策进行修正,使其更切合实际”。8月6日他在部长会议做报告时又强调,“政府反对经济的任何极端和任何混乱,主张中派主义政策,主张惟一可行的‘中间’方针,这同时是惟一可行的改革方向”。政策的修正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宏观政策上,从“硬性紧缩”
转为“适度紧缩”政策,把稳定财政货币同稳定生产结合起来;第二,在价格政策上采取谨慎态度,对前政府尚未放开的少数最重要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依然保持国家调节;第三,停止“证券私有化”,转为“现金私有化”,把私有化过程同投资活动结合起来;第四,加强国家调控,实行“软赤字”政策和“外汇走廊”政策,以遏制通货膨胀和稳定卢布。
(二)后期(1996年2月~1998年2月)提出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对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
1996年俄罗斯进行总统大选,叶利钦再度竞选总统。由于经济改革长期不见成效,经济危机一直未能摆脱,左派就此展开了批评叶利钦的宣传攻势。在这种背景下,叶利钦和政府都提出要对经济改革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原因出于两方面:一是认为过去的改革政策犯有重大错误;二是前一阶段经济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改革将进入新的阶段。因此,叶利钦在1996年2月发表的国情咨文和稍后的总统竞选纲领中提出,要在坚持改革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对经济改革政策进行调整。连任总统后叶利钦要求政府制定落实国情咨文的计划。据此,政府制定了《1997~2000年结构改革和经济增长中期纲要》,提出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对经济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主要内容是:
1.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自由市场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倾斜。
叶利钦公开承认“过去在改革中试图抄袭西方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方向明显地倾向于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
2.放弃“休克疗法”,政策趋向中间。在前期的经济调整中,叶利钦和切尔诺梅尔金已先后宣布放弃“休克疗法”。后期的政策调整就其内容说更是反“休克疗法”的。反对任何过激主张,走稳重的中间路线,是政府后期政策的基本走向。
切尔诺梅尔金在谈及政府政策时明确表示:“我反对任何激进主义,不管右翼的还是左翼的,任何急转弯的做法都会使国家充满崩溃的危险。”
3.改变私有化政策。首先,停止大规模私有化,改为按“点状方案”有选择地个别地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私有化的重心从注重数量转为注重质量,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指出:“大规模的私有化时期已经结束,这个时期打破了国家对经济的垄断。现在摆在首位的是私有化的效率问题。”切尔诺梅尔金也指出,将从大规模私有化转向有选择地使某些企业非国有化,以便吸引投资和进行结构改革。
其次,强调国家应控制大型国有企业,合理管理国有资产。国情咨文指出:“俄罗斯经济虽然将以私营企业为主,但仍保留国有企业和国家控制的股份,同时将对属于国家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4.激励增加投资,恢复经济增长。《1997~2000年结构改革和经济增长中期纲要》提出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而恢复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是增加投资。为此,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激励企业增加生产投资,同时在国家预算中设立了“发展预算”。切尔诺梅尔金说:“最近我们的政策将完全服从于激励增加国内投资的意图。俄罗斯经济的主要战略任务是保证一个正常的投资过程。”
5.调整产业政策。为了恢复经济增长,把工业部门分为三个类别,对它们分别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第一类为能源和原材料部门,其产品具有出口能力,政府实行合理税收政策,保证其能自筹资金,增加投资,独立发展。第二类为生产高技术产品的部门(包括军工企业),国家实行直接支持的政策,包括直接投资、国家订货和提供出口信贷担保。第三类为面向国内市场的部门,国家实行适度保护关税政策,扶持其发展,同时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6.经济政策面向社会领域。面对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和日益贫困化所造成的社会不满和“向左倾斜”,总统国情咨文非常重视社会方面的政策,提出要在2~3年内解决5项任务:
设立专用总统基金,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解决住房问题;支持小企业经营活动,鼓励其提供产品和增加就业;补偿公民因通胀而遭受的存款损失;建立公民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目的是在保障公民社会和经济权利的基础上,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7.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一方面,实行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缩小预算赤字,减少国家债务;降低通胀率和利率,从而降低国债收益率,促使资金向生产领域流动。另一方面,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清理三角债;继续实行外汇走廊政策,稳定卢布汇率,为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
8.调整对外经济政策。重视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特殊关系,力促实现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在独联体以外地区,从过去的向西方一边倒转为实行以西方为主的全方位对外经济战略。
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使社会经济出现了稳定的趋势和转机,社会生产停止下降,并微弱增长。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9%,工业产值增长2.0%;通胀率大大下降,1997年降为11%,卢布汇率基本稳定;引进外资加速增长;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加,零售商品流转额增长,贫困线以下人口比重降至1/5。
另一方面,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严重问题:投资总额依然下降,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财政预算危机持续发展,债务负担沉重,三角债继续增加;经济结构不合理;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下降,外贸出口增长停滞;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1997年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好转是脆弱的,尚缺乏经济稳定和转折的坚实基础。
1998年基里延科政府一上台就出现不祥之兆,经济中的积极现象消失,危机形势重新出现。虽然政府提出了反危机的财政经济纲领,但是,由于政府执政时间短而缺乏威信,由于政策不对路,加之世界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形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日益恶化。1998年8月,俄罗斯爆发了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形成以金融危机为尖锐表现的多种危机相互交织的局面。这场危机使长期衰退的俄罗斯经济又遭受了灾难性的浩劫,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三、普里马科夫政府以来经济政策的转变
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告了俄罗斯“休克疗法”改革的彻底失败,宣告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和货币主义宏观政策在俄罗斯的破产。金融危机以后俄罗斯先后出现三届政府,即普里马科夫政府、斯捷帕申政府和普京政府。普里马科夫政府受命于危难之时,面临五大难题和五种危机,决定对经济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斯捷帕申政府和普京政府基本继承上届政府的主要政策,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特别是普京政府提出“强国富民”的目标,探索符合俄罗斯国情的新的改革和发展道路。这样,就形成了从普里马科夫政府到普京政府的新政策。在这里,我们主要阐述普里马科夫政府和斯捷帕申政府的经济政策,关于普京时期的改革和发展道路留待本章(第四节)专门论述。
(一)改变转轨目标模式,实行社会市场经济
普里马科夫政府政策的突出特点,一是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二是把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生产放在首位。这表明普里马科夫政府政策的方向是走加强国家经济干预和重视社会政策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道路。目标模式的这种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总理本人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取决于金融危机后对以前整个经济政策的反思。普里马科夫明确指出:“过去推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是个失误,它是造成目前困难的主要原因”;“在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国家的作用”,“俄罗斯要建立的是面向社会、关心人民生活的市场经济,而不是野蛮的市场经济”。
(二)使政策面向社会,及时发放和补发工资及退休金
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破坏了俄罗斯正常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普里马科夫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粮食、食品、消费品和能源的供应,实现居民生活保障系统正常化。
其次,认真面对“工资和退休金拖欠”这个长期未能解决的头号社会问题。普里马科夫政府保证了按月发放由联邦预算拨款的工资、军饷和退休金,并分阶段补发过去拖欠的工资和退休金。斯捷帕申政府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决心承担起偿还工资债务的全部义务。第三,两届政府都提出要遏制人民生活贫困化的趋势,并采取措施提高居民实际收入。
(三)稳定金融和财政,创造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
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银行系统瘫痪和财政危机加深已成为恢复经济的最主要障碍,因此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当务之急是稳定金融和财政,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金融方面,首要任务是稳定卢布和恢复银行职能。政府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控制通胀率和稳定卢布汇率。为了防止通胀恶性化,中央银行均衡地有控制地增加货币总量,使货币的增长速度低于通货膨胀率。为了稳定卢布汇率,政府决定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管理,将出口企业创汇收入的法定出售比例从50%提高到75%,以增加外汇供应和国家储备。政府还采取了防止逃避结汇和资金外流的严格措施,并采取必要手段打击汇市投机,防止汇率剧烈波动。
为了恢复银行的职能,政府一方面进行债务重组,兑换银行手中的短期国债,以恢复其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对银行系统进行整顿,建立一个能覆盖全国范围的正常的支付结算系统。
政府和央行在1998年11月制定了重组银行系统的计划,1999年1月成立了专门的“信贷机构重组代理公司”,专司银行整顿。银行重组的内容主要包括:增加银行资本金,改善资产质量,重组银行负债,提高资金流动性,加强财务管理,调整组织结构。作为银行整顿的重大措施,把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俄罗斯外贸银行、外经银行等大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银行,建立以国家控股银行为核心、以财务状况基本稳定的银行为基础、以在各地区组建的地方“支柱银行”为分支的新的银行体系。
在财政方面,政府的紧迫任务是进行债务重组和解决预算危机。债务重组包括外债和内债。1999年俄罗斯到期应还的外债为175亿美元,政府决定偿还95亿美元,剩下80亿美元进行重组,延期偿还。拟定偿还的95亿美元中,财政的偿还能力只有50亿美元,另45亿美元需靠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解决。为此,政府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以保证1999年预算盈余2%的承诺得到48亿美元贷款。实际上这些钱根本不进入俄罗斯,而直接转给债权国。需要重组的国内债务的总额约2500亿卢布,重组方案为10%兑给现金,20%转为投资债券,70%转为长期国债(2013~2018年偿还,年利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