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短期借贷是指商业银行与企业、居民之间的资金存放活动。商业银行一方面吸引客户的闲置资金,另一方面向客户提供一年以下的贷款,以满足他们的临时性、流动性的资金需求。利率一般按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加上一定幅度的利差。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对经济的信贷投入每年都大幅度增加,其中95%属于短期贷款。这一方面是由于高通胀下资金合乎规律地涌入流通领域投机,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长期衰退,生产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好。
短期有价证券交易包括各种为期一年以内的、可转让流通的信用工具,如国库券、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的交易。短期国债市场在俄罗斯的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将在证券市场部分论述。
票据贴现是指银行对工商企业进行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银行对合格的票据先扣取自兑现日到票据到期日的利息,付给现款,票据到期时,银行持票向最初发票的债务人或背书人再兑换现款。俄罗斯的商业票据贴现有一定市场,但总体上受企业经营状况和三角债的影响,没有充分发展。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实物经济严重,银行期票作为变相货币在一些地区广泛使用。
俄罗斯资金市场的主要问题是呆坏账严重。截至1997年12月底,企业债务总额达到1288.3万亿卢布,其中逾期债务756.1万亿卢布,占58.7%。这些债务的90%属于欠银行的贷款债务,它们中的相当大比例变成呆坏账。俄罗斯官方承认呆坏账约占银行贷款的20%~3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料,1994年俄罗斯呆账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为27%。直到2000年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状况才有所改变。
(三)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分支,资本市场的另一分支是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借贷市场。证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即证券的第一次发行的场所,又称“一级市场”;流通市场为发行后的证券转让、买卖的场所,又称“二级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俄罗斯股票市场的发展与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方式直接相关。1994年6月底以前,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是通过私有化券进行的,当时共发放1.5万亿卢布的证券,占国有资产总量的35%。股票的初次分配是在专门的拍卖市场上、用私有化证券购买来进行。从1993和1994两年的情况看,建立股份公司2.34万个,发行股票18.24亿股。其中,在企业职工中分配7.89亿股,占43.2%;公民用证券购买2.53亿股,占13.9%;留在国家手中7.82亿股,占42.9%。由于企业不景气,这些股票能上二级市场流通的不多,股票可变现金能力差,股指长期低迷。由于股票从未获得过股息,也从未分过红利,职工和居民手中的股票逐渐被企业领导人和银行家在市场外廉价收购。
1994年7月1日转入现金私有化阶段之后,政府有意识地扩大出售那些经营状况好或者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的股票,如卢克石油公司、天然气工业公司的股票,股票市场出现迅速发展的趋势。1997年中期“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迅速攀升,达到230点,市场股票的资本化规模扩大至300亿美元。到1997年8月份日成交量达到1亿美元以上。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鞑靼石油公司两家企业的股票开始在伦敦交易市场挂牌交易。
在股市发生“MMM”公司欺骗股民、卷走巨额资金的重大事件之后,俄罗斯对股票市场的管理逐渐规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1996年4月通过了《有价证券市场法》,为有价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国家证券市场委员会对证券市场实行全权监管。第二,对银行参与证券交易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由国家证券市场委员会颁发。第三,从1997年10月3日开始,采用类似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俄罗斯道琼斯证券综合指数,与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一起作为挂牌证券交易的主要参数。
为了吸收投资,俄罗斯欢迎外资进入证券市场。尽管对外资占有重要企业的股份规定限度,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外资掌握的股份不断增大,到1996年6月外资拥有的股份已占俄罗斯私有化企业股份总量的1/3。
1998年俄罗斯股市多次动荡,头5个月股指累计下降50%,8月危机中股市几近崩溃,股指从危机前的140点降至37点。1999年股市逐渐复苏,股指逐渐回升,至7月份已升至148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债券市场。俄罗斯于1993年开始发行短期国债,1995年决定实行软赤字政策,通过发行短期国债弥补预算赤字,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国债市场交易量最大的是国家短期债券(гко)和联邦公债券(офз)。国家短期债券是无息短期国债(偿还期多为3个月或6个月),以带有贴现率的无纸电子账形式发行,收益率由买卖价差决定。联邦公债券是有息中期国家债券(偿还期一年以上),以无纸的形式发行,利息率依市场形势而定,销售对象为企业和公民。国家短期债券的年发行量从数十万亿卢布增加到数百万亿卢布。市场(一级市场)交易量1994年约13万亿卢布,1995年约100万亿卢布,1996年约300万亿卢布,1997年近400万亿卢布。银行是国债市场的最大交易者,约占市场总量的70%。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国债需求者,以降低国债收益率,俄罗斯对外资进入国债市场不断放宽。外资掌握的国家短期债券不断增多,到1997年底外资拥有的债券已占国家短期债券余额的27.5%(近180亿美元)。由于通货膨胀率高,债券发行量大,国家短期债券的收益率一直很高,最高达250%~300%,最低为20%~30%。预算赤字规模大和债券发行成本高,导致国家债务滚雪球式增大。国家短期债券和联邦公债券形成的内债余额,1994年为10.6万亿卢布,1995年增加到76.6万亿卢布,1996年又增加到237.1万亿卢布,1997年底达到384.9万亿卢布(合630亿美元)。
除了上述两种最主要债券之外,国债市场上还流通有其他债券:(1)国家储蓄债券(огсз)。1995年9月发行,目的是吸收居民货币资金,用于弥补国家预算赤字,偿还期为1年和2年;(2)国库券(го)。由财政部发行,用于同企业结算1994~1995年债务;(3)国内外汇债券(оввз)。面额1000美元、1万美元和100万美元,年率3%,以美元支付,市场参加者主要是同外国投资者联系紧密的大银行和投资公司。1996年11月,俄罗斯还在欧洲15个国家发行了总额为10亿美元的欧洲债券,偿还期5年,年利率9.25%。
随着有价证券市场的日益发展,联邦主体也开始发行债券。1997年由70个联邦主体发行的三期总额为9万亿卢布的210种地方债券陆续上市。叶利钦总统批准了莫斯科、圣彼得堡和下诺夫哥罗德三市州地方债券发行的自主权,有8个地区的债券因不需要中央财政资助已能进入国际基金市场。俄罗斯债券市场基本被国债所垄断,公司债券未得到发展。国债市场对政府融资起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弥补预算赤字的非通货膨胀办法,但是由于发行目的、债券结构、发行成本、向外资开放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安全度低。过重的债务负担和税收状况恶化导致政府丧失偿债能力,成为1998年“八月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造成债市关闭,政府重组债务。1999年1月15日债市重新启动,逐步恢复。
(四)外汇市场实现本币可兑换和放开外汇市场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内容,俄罗斯不顾条件地进行一步到位的转变,实现了卢布的可兑换,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卢布可兑换。苏联长期实行官方规定的固定汇率,由于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矛盾,苏联解体前已形成了三种汇率:官方汇率、商业汇率和旅游汇率。官方汇率只作为统计和国际经济比较之用;商业汇率属经常项目汇率,是进出口结算使用的汇率;旅游汇率是外国旅游者到俄罗斯或俄罗斯居民出国探亲、旅游使用的汇率。此外,还有黑市汇率。虽然汇率有所变化,但卢布仍不能自由兑换。
经济转轨以后,俄罗斯提出要放开汇率,实现卢布的可兑换。盖达尔政府在提交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政策备忘录》中规定,在1992年4月20日前从现行的多种汇率制过渡到双重汇率制,即在经常项目下实行统一浮动汇率制,在资本项目下实行个别固定汇率制。将来在经济稳定和具有充足外汇储备的情况下,要进一步过渡到实行统一固定汇率制。而在取得这些条件之前,将一直实行浮动汇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