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75

第75章 分配制度与人民生活(3)

4.养老金的替代率和指数化。俄罗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给付原则,养老金的水平取决于工资数额和替代率。同西方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工资水平很低,转轨以来最高年份的月均工资为164美元,最低年份为22美元。养老金的替代率(月均养老金对月均工资的比例)也较低,西方国家一般为70%,而俄罗斯1995年为54.7%(月均养老金合56.3美元),1996年为42.2%(65.0美元),1997年为40.5%(66.4美元),1998年为41.0%(44.3美元)。由于养老金水平低,又受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为了保证退休人员的起码生活条件,政府采取了提高养老金最低标准和实行养老金指数化的措施。从1992年起,政府两次修改养老金最低限额并开始对养老金实行指数化。计算养老金指数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物价水平、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养老金领取者原有的工资数额和养老金的计算办法。此后,通过定期(一般为每季度)颁布总统令和有关法令的形式将养老金指数化的工作逐步纳入正常轨道。

四、医疗保险制度

俄罗斯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在普遍实行公民强制性医疗保险和保健事业非国有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由国家医疗系统、保险医疗系统和私人医疗系统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医疗系统是建立在国家预算拨款基础上的免费医疗服务;保险医疗系统是建立在公民、企业、雇主缴纳强制性医疗保险费基础上的免费医疗系统;私人医疗系统是建立在患者付费基础上的有偿医疗系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每个公民都必须参加的强制性医疗保险系统。

1.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俄罗斯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有:(1)企业缴纳的强制性医疗保险费,费率为工资基金总额的3.6%;(2)国家预算拨款;(3)个体劳动者缴纳的强制性医疗保险费。在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中,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占60%多,国家预算拨款占30%左右。前者主要用于支付企业职工和雇员的医疗费用,后者主要用于支付儿童、残疾人、退休人员和其他非在业人员的医疗费用。

强制性医疗保险费的绝大部分留归地方使用,只有很少部分(约1%)归联邦支配。地方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的80%直接拨给医疗保健机构,用于支付医疗服务费用和实施重大的医疗保健纲要。联邦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平衡各地区医疗保险基金会的活动条件,为实施重大的社会专项医疗纲要拨款。

2.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会。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机关是在联邦和联邦主体两级建立起来的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会。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会是独立的、非商业性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贯彻实施国家在强制性医疗保险方面的社会政策,负责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监督和检查医疗机关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到1998年底,除了联邦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会外,在全国89个联邦主体中都普遍建立了地区一级的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会。在医疗承保方面,各地的做法不尽一致,有的由强制性医疗保险基金会独立履行医疗保险职能,有的由保险公司独立履行医疗保险职能,有的由基金会和保险公司共同履行医疗保险职能。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投保人与医疗保险机构都要签订医疗保险合同,确定双方的关系和权利。

3.强制性医疗保险卡。强制性医疗保险卡是体现医疗保险者、医疗机关和被保险者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契约,是患者求医看病的法律凭证。医疗保险卡上注有个人姓名、合同号和有效使用期。患者凭卡和本人身份证到本地区医疗保险系统的医院就医。在合理要求的范围内,患者有权选择医院和医生。

到1996年俄罗斯已有6000多万人领取了医疗保险卡。据估计,到1998年底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居民都领取了医疗保险卡。

五、失业保险制度

苏联时期实行完全就业的政策,虽然企业普遍存在隐蔽性失业,但始终不承认社会有失业现象,这样自然就不存在居民就业保障制度。俄罗斯的就业保险制度是随着经济转轨、社会出现日益庞大的失业队伍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1.失业率。在俄罗斯改革的初期,国家只对在官方居民就业局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进行统计和定期公布。最近几年,除了统计和公布官方登记的失业人数外,还往往同时按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方法和对居民就业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统计和公布失业人数。

1992年以来,俄罗斯全国年均在业人员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92年为7210万人;1997年为6540万人。与此相反,失业人数却呈上升趋势:1992年为359.4万人(失业率为5%),其中官方登记的失业人数为57.8万人(失业率为0.8%);1997年为640万人(9.8%),其中官方登记的失业人数为199.9万人(3.1%)。1998年由于爆发金融危机,俄罗斯的失业人数达到857万人以上,失业率超过13%。应当指出,上述数字还远远反映不出实际失业的规模。据俄罗斯专家和学者的估计,如果把强制休假的职工和非全日工作的人员加在一起,俄罗斯实际的失业人数要超过1000万人,其失业率将超过15%。

2.就业保险基金的形成和管理。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安置,俄罗斯从1991年起通过设立居民就业局,建立就业保险基金,逐步构筑就业保险制度。

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是:(1)企业缴纳的强制性就业保险费(费率为工资总额的2%);(2)共和国和地方的预算拨款;(3)其他来源。从1994年就业基金的构成看,企业缴纳的强制性就业保险费占79%,预算拨款占3.9%,其他收入占17.1%。

俄罗斯在联邦和地方分别设立就业保险基金。整个就业保险基金的20%由联邦就业基金支配,80%由地方就业基金掌握。联邦就业基金主要用于实施全国性的就业措施,并对地方就业保险基金进行某些调节。地方就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和轮训、劳动安置以及发放失业救济金等。

就业保险基金由就业保险基金会管理。就业保险基金会是国家预算外组织,业务上受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居民就业局领导。其职能是集中和分配就业保险基金,监督和检查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和使用情况。

3.失业救济。《俄罗斯居民就业法》规定,对失业人员要负责进行安置;对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要进行失业救济,未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不享受失业救济待遇。失业救济的主要形式是向失业人员定期发放失业救济金。失业救济金按月发放,期限为1年,头3个月领取原工资的75%,随后4个月领取60%,最后5个月领取45%。根据1995年的计算,失业人员领取的月平均失业救济金相当于同期人均月货币收入的20%左右。

(第三节)“强国富民”:普京政权的目标

普京认为,俄罗斯目前的状况是国力衰退,人民贫穷。他在因特网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坦承,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1998年初世界人均年收入约为5000美元,而俄罗斯只为2200美元,相差一倍多。金融危机以后这一指标更低了,按汇率计算,2000年俄罗斯的人均GDP约为1700美元,只为美国人收入的5.2%。

如果将国家资源同人民生活相比,则俄罗斯又是“国富民穷”。普京在致选民公开信(竞选纲领)中指出,“应当敢于说我们是国富民穷”,“我们一贯对自己国家的财富感到自豪——地大物博、具有多民族文化、全民教育水平高”;“但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全国有数百万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在各方面都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还得节衣缩食;双亲和儿女多年都无法相见;赢得伟大的卫国战争并使俄罗斯获得世界强国声誉的老人生活艰难,有的甚至沿街乞讨。要知道,我们取得的成果是他们的劳动换来的,我们这一代人仍在享用他们创造的财富,几乎没有用自己的成果来增加国家的财富。把所欠的债务还给他们,不仅仅是一项社会任务,从真正意义上说,还是一项政治任务和道德任务”。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普京提出了“强国富民”的思想,把造福于人民,使公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新政权的最终目标。

他认为改革与革命不同,“革命是要没有富人,而改革是要没有穷人”。他说:“我们的重点是要使人们过上好日子”;“普通公民最关心的是什么,每次社会调查都十分清楚。人们有权、也希望过上好日子。对此,每一个政权都应承担起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无论它所依靠的是什么”;“造福于人民,为普通公民谋利益,是每一个政权的最终目标”。为了使俄罗斯摆脱落后局面,今后应优先抓好的方面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消除贫困,改善民众生活;停止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反对腐败,制止投机和掠夺,打击经济犯罪;为了国家崇高的民族尊严,恢复公民的个人尊严。

强国富民的近期任务是把反贫困和提高居民实际收入作为政策的优先方面。对国家公务员将实行高薪养廉政策,对职工将保证工资增长率超过通胀率,对退休人员将使退休金稳定增长,并实行最低退休金指数化。2000年俄罗斯在这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长9.1%,职工实际工资增长22.5%,养老金增加一倍,社会零售商品流转额增长8.9%。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将实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帮助。目前的社会帮助缺乏针对性,致使国家财力分散,使富人享用牺牲穷人利益获得的社会好处。1999年比重占40%的生活最无保障居民所获得的补助只占社会补助金总额的36.2%,到2005年要提高到占85%。政府将竭力缩小两极分化,计划使比重占40%的生活无保障居民的收入到2005年增长一倍,使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标准的人口减少1/3。

从发展趋势上看,俄罗斯经济部制定并已被政府接受的《2003年前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规定了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任务。为了提高居民实际收入,规定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要高于通货膨胀的速度。具体指标为:2000年工资增长27%,2001年增长15.7%,2002年增长14.8%,2003年增长14.2%。同期物价分别上涨14%,10%,8%,7%。这样,四年内平均工资将增长近一倍,而物价只上涨近一半,实际工资增长50%多。比工资更能表明居民生活水平的是人均实际货币收入,预计到2003年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将比1999年增长25%。

收入增加的基础是生产的增长。俄罗斯经济部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提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规定,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要达到4.5%~6%,工业也应大致以这样的速度增长,投资增长幅度将更大一些,为6%~10%,年外贸顺差达到400亿美元。第二种方案规定,2001~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3%~4%,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也大致如此。第一种方案是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继续对俄罗斯有利的预计情况出发制定的,包括石油价格每桶不低于18美元,其他出口产品的价格也基本有利。第二种方案是从内外条件不太有利的情况出发制定的。

在俄罗斯,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既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又是根本的经济问题。1999年俄罗斯社会生产停止下降并开始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工业总产值增长8.1%。2000年俄罗斯社会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3%,工业产值增长9.0%,农业产值增长5%。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主要是危机后卢布贬值的效应、强制性债务重组和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结果。同时,与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政治的稳定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依靠的主要因素,不是新技术和新设备,而是现有闲置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不是总需求的增加,而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即卢布贬值使市场需求的一部分从外国商品转到国内商品。这就是说,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将受到总投资和总需求能否持续增长的制约。为了保证生产以一定速度增长,必须扩大总需求,为此必须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拟定,在到2010年的10年内,将使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长75%,消费需求增长80%,同期GDP增长70%。因此,强国与富民在一定条件下虽然存在着矛盾,蛋糕过小,财力有限,会顾此失彼。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二者是一致的。国家强大富裕,有利于富民;而人民富裕需求旺盛,有利于生产;生产增长了,经济发展了,国家和人民便有了强大和富裕的基础。

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未来图景:据俄罗斯专家计算,如果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8%,15年可以使俄罗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现有水平(10000~15000美元);如果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0%,15年内可以达到英国或法国现有水平(20000~25000美元)。但是,从俄罗斯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到2010年按汇率计算的GDP将达到4570亿美元,人均GDP只有31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