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22492600000049

第49章 火山大喷发(8)

鲁伊斯火山喷发后,美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地质学家、火山专家赶到灾区进行实地科学考察,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专家们认为,这次火山喷发是世界两大板块——南美板块和纳斯卡板块移动所致。纳斯卡板块挤到南美板块之下,把岩石推向深处,岩石在几十公里的地下变成了岩浆,在板块继续挤压下,岩浆和硫磺气体便从火山口喷出。沉睡了140年之久的鲁伊斯火山就是这样喷发的。

鲁伊斯火山其实只是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但这次喷发造成的损失却极为严重。这场灾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事后,专家们总结,鲁伊斯火山防灾决策失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不愿承担过早撤离或假警报造成的经济和政治上的损失;应急系统不完善,包括监测、预警、决策、通信等方面灾害预防研究不足;未事先准备好“灾害图”和“应急预案”,致使决策混乱。

地震、火山喷发之类的自然灾害是人类目前尚无能力制止的,大多数时候甚至无力与之抗衡。但经过努力却可以把损失降低,提前预防也并非办不到。比如火山喷发前,一般会有种种预兆,如果人们能够科学地对待这些不祥之兆,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是能够办到的。鲁伊斯火山喷发前的10月份,哥伦比亚的一些科学家曾经比较肯定地指出,鲁伊斯火山可能要喷发,而阿尔梅罗地区是最危险的地区,还曾经建议疏散鲁伊斯山下几个村落的居民。可是,这些中肯的、在今天看来是极有价值的建议并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10月中旬,一个意大利火山专家小组对鲁伊斯火山进行了考察,也得出了与哥伦比亚科学家一致的结论。意大利专家认为,鲁伊斯火山仍然处在活动期,可能很快就会喷发。当月,意大利专家向哥伦比亚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鲁伊斯火山可能在近期内喷发,建议哥伦比亚政府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疏散居民。但是,这些科学家的建议同样也没有得到重视,终于酿成了极其惨痛的后果。

十、1986年尼奥斯火山湖毒气喷发

在非洲的西部,有一条宽阔的地质大断裂带,这被地质学家称为“喀麦隆构造带”。这条断裂带,南起大西洋的圣赫勒拿群岛,贯穿喀麦隆全境,北至乍得北部的提贝斯高原。这是火山活动十分频繁的地带,因此,喀麦隆也就成了西非火山最多的国家。着名的喀麦隆火山就矗立在这儿,海拔4070米,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是一座孤立的山峰,也是非洲中西部最高的山峰。

同高大雄伟的喀麦隆火山相比,尼奥斯火山湖多少显得有些寒碜。它只有一二平方公里,名不见经传,甚至在一般地图上也很难查到它的名字。尼奥斯火山湖位于喀麦隆西北省,附近有武姆镇、西北省省会巴门达城和其他一些小城镇。这儿矗立着一座阿库火山,早年喷发后留下了几个火山口,积水成湖,一向相安无事。尼奥斯火山湖就是其中的一个。然而,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却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山湖在一夜之间举世闻名。

1986年8月21日深夜,正是人们进入甜美梦乡的时候,尼奥斯火山湖突然发出一声“轰隆”巨响,一团气柱从湖底喷发出来,这是湖底断层泄出的大量硫化氢、碳酸、亚硫酸混合而成的有毒气体。转眼之间,整个湖面就被这团白色的气体笼罩着,而且毒雾顺着风势,向下游的谷地飘去。下游谷地是当地人们的聚居之地。毒雾首先把距离尼奥斯火山湖1.6公里的尼奥斯村包围起来,全村1200多人在睡梦中就毫无知觉地死去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窒息中醒了过来,但是剧烈的毒气已经进入了他们的肺部,他们难受得撕衣抓土,发出凄厉的惨叫声后,同样中毒身亡。毒雾继续下移,苏本村、放村大部分村民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两天之后,救援人员赶到。由于毒气尚未散去,他们都必须头戴防毒面具,身背救生氧气瓶,否则就无法靠近湖区,更无法实施抢救。据他们说,尼奥斯火山湖附近地区位于边远地区,既没有通公路,也没有架电线,但却是一个人口稠密、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自从尼奥斯火山湖毒气喷发之后,尽管附近村庄里的建筑物依然存在,但是草木早已枯萎,室内外满是恶臭难闻的人畜尸体,就连蚂蚁和啄食死尸的兀鹰也都中毒死亡。这场毒气喷发的灾难,一共造成1446人死亡,20000多人中毒,3000多头牛丧生。

据一位在雅温得医院参加救灾的医生说,受害者眼鼻灼伤,剧烈咳嗽以及出现类似于勒死的窒息迹象,这很像被厨房炉灶放出的毒气熏死的。在他的建议下,数百名轻度中毒者被立即送往医院接受纯氧治疗。同时,为防止毒气进一步蔓延,距离尼奥斯火山湖较近的另一些村庄的居民都被撤到了很远的地方。

灾难发生后,据科学家测定,湖水水位下降了一米,湖水呈现红色,并“嘶嘶”起泡。科学家们抽检湖底水样发现含毒气98%,湖面大气毒气浓度三天后仍高达10%~20%。

喀麦隆总统比亚亲临灾区视察,组织救灾,并且宣布:8月30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下半旗志哀,同时停止当天上午的一切活动,包括集会、游行、演讲,以悼念在这次灾难中的死难者。

灾难发生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大批救援物资,并派出医疗队前往灾区救援。英国提供了价值达25万英镑的粮食、毛毯、帐篷、抗菌素和其他紧急救援物资。美国提供了25万美元的援助,并派出运输机帮助空运紧急救援物资。西班牙政府也派出军用飞机,运去了大量的药品、帐篷和被子。

芬兰红十字会空运了一批包括可的松、抗菌素在内的紧急药品,价值4万美元。同时,欧洲共同体也向喀麦隆提供了价值15万欧洲货币单位的紧急援助,以救助尼奥斯火山湖的毒气受害者。在喀麦隆人们急需的时候,国际社会提供了及时的救援,这充分显示了高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为了探明灾难发生的原因,一支联合科学考察队前往尼奥斯火山湖区进行综合考察。1987年3月,喀麦隆政府和联合国有关机构联合召开了一次尼奥斯火山湖毒气灾难国际学术讨论会,经过200多位科学家的讨论,初步揭开了“杀人湖”的秘密。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尼奥斯火山湖有毒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喷发后必然要向下流动,同时它是无味无色的,不易察觉,人畜吸入会因缺氧而死亡。日本学者还指出,硫化氢也是一种致命的毒气,它有一股类似臭鸡蛋的气味,对人体器官具有腐蚀性,因此造成许多受害者胸腹等出汗部位出现腐蚀性外伤。

但是,对于毒气溢出的原因,专家们争论不一。有的专家认为,尼奥斯火山湖底沉积了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腐烂后产生的有毒气体被水压在湖底,长年累月,越积越多,一旦发生地震或滑坡等巨大震动,蓄积在湖底的毒气就会喷出水面,形成灾难。有的专家基本上同意以上喷发的原因,但是却认为这些毒气原来就存在于湖底的岩层下,而不是有机物腐烂后生成的。另一些专家则持完全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毒气喷发的时候,周围地区并没有发生地震和滑坡现象,因此无所谓外力的作用。这些毒气是从湖底火山口相继冒出来的,由于水压的作用,它们不断在湖底积蓄,当达到饱和浓度时,就会突然喷发。

这次会议还通过了一份议案,建议喀麦隆政府成立一个科学考察小组,并且在尼奥斯火山湖及附近几个火山湖畔设立长年观察站,随时掌握湖面二氧化碳的浓度,以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在湖畔划出一个危险区,将湖边的居民迁往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

科学家们还指出,尼奥斯火山湖底依然还有已被溶解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一旦发生地震、滑坡和山崩,这些毒气就很有可能会再次喷发,形成灾难。因此,他们建议,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例如降低湖泊水位,排除湖水中溶解的有毒气体,以减轻尼奥斯火山湖所受到的严重威胁。

与我们前面所介绍的惊天动地的火山大喷发不同,喀麦隆的尼奥斯火山湖是因为湖底溢出的有毒气体而危害人畜的。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是存在的。在苏联的堪察加半岛上,有一个奇异的山谷叫做“死亡之谷”。它也是火山活动造成的。堪察加半岛是现代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在火山活动区的一个山谷中,有一长约两公里的地段,常可看到横七竖八地躺着熊、狐狸、老鼠等野生动物的尸体,就连天上的老鹰,飞过这里时也会掉下来而死亡。在这个谷地中,有一块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地区,任何动物和人类一旦进入,都会迅速丧生,所以被称为动物的“墓地”。

像这样的动物的“天然墓地”,在我国云南省的腾冲火山区也有两处,它们分别被形象地称为“扯雀井”和“醉鸟井”。

扯雀井位于腾冲县城北曲石公社小鱼塘村的山坡上,是一处无水的浅坑,面积只有一平方米。传说这里冒出的气体能把高飞在天空的鸟雀“扯”下来毒死。我国一支科学考察队在那里曾亲眼看到坑里的一些死鸟,有的还是刚死不久的。蛇、青蛙等动物窜了进去,也会很快死去了。据说有一年,有两头大黄牛来这里吃草也死了。考察队员做了一次试验,他们把一只两公斤重的活公鸡,放在坑口附近,只过了两分钟,这只活生生的公鸡就奄奄一息,七分钟后便死去了。考察队员又把打火机、香烟、蜡烛、火把等慢慢往坑里送,这些明火在距坑底20厘米左右的地方就熄灭了。经过测试和化验发现,“扯雀井”里不断喷出一种综合性的有毒气体,其中含有二氧化碳约51%,还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硫等,而氧和氮的含量比周围空气要少二分之一。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是一种灭火剂,它能使动物和人吸入后窒息而死。

“醉鸟井”在腾冲县城南15公里的沙坡村,在一条四季常青的山沟——松山箐的山坡上。这个井只有半米深,是一口废弃的地质探井,在井的周围,同样有许多动物的尸体。考察队员们冒着难闻的气味,观察到井壁上结有一层淡黄色的硫磺结晶体。他们在井内钻了一个小洞,一小时后,小洞里也出现了硫磺结晶体。原来,醉鸟井是一个硫质喷气井,它喷出难闻的硫化氢气体,动物就是由于吸入这种毒气而死亡的。

堪察加半岛的“死亡之谷”使动物致死的原因也是一样的。通过解剖发现,死亡动物的内脏保存得都很完好,它们不是死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而是死于窒息。原来,在“死亡之谷”的底部,是一些变性的含硫岩层,一些地方有大量的纯硫露出。在谷地中,有一块长100米、宽50米的小凹地,三面是峭壁,只有沿支流进入热喷泉河的河床一面有一个出口,这里地下溢出的气体,比重比空气大得多,其组成成分是:二氧化碳——76.4%;氮气——12%;甲烷——2.8%;硫化氢——2.7%;氧气——2.5%;氢气——1.2%;惰性气体——2.4%。由于地形特殊,气体无法消散,在无风的日子里,气体离地面很近,在浓雾弥漫的天气,气体聚积得更多,动物在这种天气闯进来,很少有生还的希望。因此,死亡之谷成了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之一。只有在吹大北风和刮强烈东风的日子里,动物闯到那里吃死尸,还来得及离开。

地球上的许多火山区都有含硫的温泉或含二氧化碳的碳酸泉等。地下有毒和无毒的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氢、氯、氟、硫磺气,有的随泉水喷出地表,有的直接喷到大气中。如果有毒的窒息性的气体浓度过大,就会出现“死亡之谷”、“扯雀井”和“醉鸟井”所见的情况。但是,一般说来,这种现象在火山区是比较少见的。至于像喀麦隆的尼奥斯火山湖这种大规模的毒气喷发现象在火山灾难史上更是非常罕见的。

十一、2001年尼拉贡戈火山大喷发

尼拉贡戈火山是非洲最着名的火山之一,位于非洲中部的刚果(金)北基伍省省会戈马市以北10公里,南纬1.52°,东经29.25°,海拔3469米,是非洲中部维龙加火山群中的活火山,也是非洲最危险的火山之一。尼拉贡戈火山口直径达2000米,深244米,底部有熔岩平台和熔岩湖。1948年、1972年、1975年、1977年和1986年都发生过猛烈喷发。其中,1977年1月火山喷发时,喷涌而出的岩浆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内就造成约2000人死亡,这是有史以来火山熔岩流速最快的记载。

戈马市是刚果(金)东部旅游城市,在基伍湖北岸。城市建立在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平坦岩石上,背山面湖,风景优美,尤以火山风光着称。登上戈马山峰,可俯视全市,附近的平湖、奇洞以及壮观的火山景色,也都历历在目。

2002年1月17日凌晨5时,尼拉贡戈火山再度喷发,灰黑色的浓烟伴着令人望而生畏的岩浆从地下喷涌而出,这次喷发出的岩浆不是从火山口流出的,而是从山坡上的三个裂口流出,尼拉贡戈火山附近地区的上空都成了一片火红,这一壮观的场面让站在远处观看的当地居民惊呼不已。然而,居民们没有想到的是,如此壮观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无限杀机——死神正在向他们逼近!

火山喷发后所喷出的灼热岩浆像脱缰的野马,顺着低矮的山隙、河谷迅速向四处蔓延,很快便流入戈马郊外,一些郊外居民的房子几乎在转眼之间已化为灰烬。当地居民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火山喷发的威力如此巨大,他们一时间惊慌失措,眼见红得发紫的岩浆发出一阵阵恐怖的“咝咝”声,像恶魔一般向他们扑来,到这个时候,居民们除了立即逃命外,已经别无选择。面对汹涌而来的熔岩,戈马市政府只能忍痛下达弃城令。

数十万戈马人仓皇跑到邻国卢旺达的吉塞尼镇。这些可怜的戈马人回望家园方向,只看到大火把夜空照得通红。他们知道,家园全毁了!事实确实如此,戈马市大部分地区都被熔岩吞噬,建筑物起火燃烧。火山熔岩无情地摧毁了戈马人的土地,熔岩所到之处尽成一片焦土。部分地区的熔岩虽然已经冷却凝固,却阻断了当地交通,将房舍夷为平地。

据乘直升飞机到戈马地区巡视的联合国观察员介绍,火山喷发后,熔岩从尼拉贡戈火山滚滚而下,形成一条鱼钩形状的河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流进戈马市,流过中央商业区,然后流出市区,流入基伍湖。湖面冒起令人望之变色的硫磺烟和蒸气,周围空气异常刺鼻。熔岩流所到之处,形成一道1.5米高的冷岩墙。

正所谓祸不单行,与火山大喷发相伴产生的还有地震,到19日下午,戈马市周围地区已经至少发生过12次地震,来自塞内加尔的联合国观察员描述了发生在18日晚上的可怕一幕:

“到处都是火,到处都可闻到硫磺味。当我们的车停在停车场里,突然,我们感觉汽车在剧烈摇动,就像在大海上一样。这样的摇动每十分钟就发生一次!”邻近的卢旺达吉塞尼镇也有明显的震感,有的建筑物上出现了裂缝,一座房子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