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乔纳尔火山喷发后不久,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就出现了一片由火山灰形成的巨大云层,从墨西哥一直伸展到沙特阿拉伯的上空。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巨大的云层显然是3月28日钦乔纳尔火山喷发所导致的。云层中含有500万吨火山灰,厚达3000米,飘浮在约20公里的高空。云层的密度,相当于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尘埃云的140倍。这一巨大的云层遮挡住太阳光,当时估计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地球的温度将下降至少1℃,局部地区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2℃~10℃,甚至出现旱灾和热浪。火山云在当年夏季到来之前可能覆盖整个西半球,随后将环球绕行,要持续6~10年才能消散。火山尘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当年就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1982年冬季,位于北欧的芬兰发生气候异常现象,出现了50年来最温暖的冬天,到1983年1月,芬兰南部地区树木发出了嫩芽。据芬兰气象局公布的资料,1982年冬季,芬兰气温比正常气温高出5℃。以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为例,1983年1月中旬的气温达到了5℃,而正常的气温平均为-3℃。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除了由于大西洋暖流和低压潮不断进入芬兰这一原因之外,还和钦乔纳尔火山喷发有关。科学家们认为,1982年整个欧洲冬季气候温暖,也都和这次火山喷发有关。
这次火山喷发也影响到亚洲地区。1983年2月14日,日本气象厅公布,自从1982年12月以来,日本全国各地的直达热射量比往年减少了20%,这个数字是气象厅下属14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气候观测点,通过调查阳光的大气透过率得出的。自从钦乔纳尔火山喷发后,日本气象厅就加强了对火山灰影响的观测,结果发现,从该年11月起,日本地面日摄入量开始减少,12月以来,每平方米的热量从1000瓦减少到800瓦。这种现象在气象厅的观测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九州大学用激光观测发现,钦乔纳尔火山灰已经绕地球一周,1982年11月开始迅速向南、向北两个方向扩散,地球的粮仓地带的上空几乎全部被覆盖住。科学家们担心,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将会促成低温、干旱、暴雨等气候异常现象,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他们认为,日射量减少是钦乔纳尔火山喷发后产生的火山灰散发到大气层中造成的。也有的学者认为,火山喷发时排出的气体对气候的影响比火山灰还要大得多,尤其是亚硫酸气体在成层圈中变成硫酸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它对气候的影响,要在火山喷发半年到一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
美国设在夏威夷的科研机构也对钦乔纳尔火山灰作了详细的观测。这次火山喷发喷出的10亿吨灰烟和气体,其中大部分虽然在火山喷发后的一个月内逐渐降落,但是还有1500万吨的火山灰在同温层中悬浮漂移。“太阳系中圈探索者”号卫星观测发现,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云团一直绕着地球漂移,它就好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灰幔”,在离地表18~38公里的高空,笼罩着地球的大部分地区。它不仅减弱了太阳的热能,降低了地球的气温,扰乱了整个大气层,还在破坏世界着名的名胜古迹。据报道,大量的火山灰给墨西哥南部的玛雅文化遗址帕伦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火山喷发之后,帕伦克遗址众多的玛雅石刻上飘落了厚厚的一层火山灰,当雨水把火山灰冲刷干净后,石刻上的红褐色涂料和某些雕刻细部都被腐蚀剥落了,只有那些受到周围浓密树林遮蔽的遗址才幸免于难。
在钦乔纳尔火山喷发后的第二年,整个地球就像患了“疟疾”一样,忽冷忽热,“体温”极不正常,给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1月初,位于北纬42度的美国的芝加哥(相当于我国沈阳所在的纬度),出现了异常温暖的气候,温度高达20℃左右,以致大批候鸟从南方北上,提早在芝加哥筑巢。同时,更北面的法国巴黎也温暖如春。而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南亚国家,这时候却遭受异常寒潮的袭击,印度冻死200多人。1月中旬,正当前苏联处于严寒的时候,秘鲁的盛夏却提前到来,31℃的热浪使许多食物腐烂,垃圾发臭,引起饮用水污染,许多人因此而感染伤寒。据秘鲁卫生部官员透露,至少有17名儿童丧生,近4000人住院治疗。进入2月份后,地球的“疟疾”似乎变得更厉害了。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高烧不退”,连续干旱,使千百万人遭受饥荒,大批牲畜饥渴死亡。
与此同时,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则是狂风暴雨,洪水成灾。2月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持续受到风暴袭击,暴雨、海潮接踵而至,造成12人死亡,3亿美元财产被毁。2月8日,一股强风横扫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卷起的巨团风沙使墨尔本市白昼变得昏黑,好似日全蚀一样。2月中旬,黎巴嫩受到人们记忆中最严重的连续五天的暴风雪袭击,冻死55人。2月中下旬,连续五天的鹅毛大雪袭击了土耳其,夺去了9人的生命。
进入3月份,地球仍未“康复”,灾害依然频繁。3月4日,风暴再次袭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3月21日,风暴横扫英国,使苏格兰遭受严重损失。3月22日,秘鲁北部大雨滂沱,山泥倾泻,两百多人因此丧生。就在同一天,玻利维亚东南部也下起了大雨,造成60多人死亡,4万人无家可归。
其实,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后,所导致的长时期气候变化是比较常见的。除了我们前面所介绍过的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喷发之后世界上出现的种种气候异常现象之外,早在1912年美国阿拉斯加的卡特迈火山喷发后,据科学家测定,就使以后几年的地球平均年气温下降了0.3℃~0.6℃。而较近一次的1991年6月,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沉睡600多年之后,终于猛烈喷发,炽热的熔岩雨点般漫天而降,灰色蘑菇状烟云升腾到20英里的高空,遮天蔽日,降落下来的火山灰铺满地面,灰白疏松,像月球表面的荒凉景观。美国国家海洋气象局的科学家们估计,这次火山喷发形成的尘埃云,将使今后几年世界年平均气温下降约华氏1度。华氏1度的变化虽然很小,但却足以影响全球气流和海流。同时,火山喷发了大约150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平流层,变成硫酸滴,长期滞留在空中,极大地改变了高层大气的化学组成和化学过程。
“天有不测风云”固然是大自然的规律,但在世界范围内,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中,竟然出现这么多灾难性的气候异常,却实是少见的。对此,科学家们还未能作出明确的解释。结合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喷发以后世界上出现的种种气候异常,有理由相信,这次地球“疟疾”的病因很有可能就是钦乔纳尔火山喷发后的后遗症。
九、1985年鲁伊斯火山大喷发
鲁伊斯火山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的托利马省境内的阿尔梅罗地区。北纬4.895度,西经75.323度,海拔5321米。从1595年到1985年的390年间,鲁伊斯火山已有两次大喷发的记录。第一次发生在1595年,第二次发生在1845年。哥伦比亚的历史学家对1845年那次火山喷发有过详细的记载。这次火山喷发阻塞了河道,填平了山川,毁掉了一个名叫安巴莱马的城镇,吞噬了1000多人的性命。经过这次狂烈的喷发之后,鲁伊斯火山似乎发泄完毕,从此停息下来,山顶也被积雪所覆盖,火山变成了“雪山”。火山喷发出的2.5亿吨泥石,随着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上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沃土。许多地理学家认为,鲁伊斯火山已成为死火山,不会有任何“举动”
了。100多年过去了,生活在火山地区四周的哥伦比亚人好像也已经忘记了那次火山喷发。他们在肥沃的土地上开荒种地,辛勤耕耘,在这里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鲁伊斯火山附近的一个名叫阿尔梅罗的小城镇里已聚集了数万居民。
然而,鲁伊斯火山并没有真的死去,它只是在长时间的休眠。在沉睡了140年后,它苏醒了。其实,1985年11月鲁伊斯火山的大喷发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此前的一年间,已经出现了火山复活的各种征兆:1984年11月开始出现有感地震和喷气口异常。1985年2月,有专家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文章提出警告:鲁伊斯火山正在苏醒!1985年3月鲁伊斯火山发生17次有感地震,而4月份至少有18次,一些火山专家指出了火山喷发的危险。8月,鲁伊斯火山就有浓烟冒出,这是“死灰复燃”的信号,也是火山喷发的前兆。9月11日火山口出现强烈的地下水喷发和强烈地震,火山将要喷发的观点被多数人接受。9月20日后,哥伦比亚地矿局和卡尔达斯大学的人员开始联合制作火山灾害图,10月7日完成初稿,指出火山喷发后火山泥流出现的可能性达100%。11月10日,鲁伊斯火山开始连续3天的震动。11月11日,哥伦比亚地矿局宣布2个小时内阿尔梅罗居民撤到安全地带,这不包括决策、警报通信和居民反应的时间。但是,居住在阿尔梅罗镇的人们对这些警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觉得灾难还不会这么快就到来,阿尔梅罗的镇长也劝告居民,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1985年11月30日晚,鲁伊斯火山发生强烈的喷发,火山山顶覆盖的超过200平方公里的冰川被岩浆喷发产生的火山碎屑流和涌浪融化,挟带着火山碎屑、冰河飘砾的火山泥流奔腾而下,此时阿尔梅罗的居民还没有接到疏散的命令,并且暴雨使阿尔梅罗正面临通信和电力困难。很快泥流冲垮了水坝,冷热水齐向阿尔梅罗镇涌来,此时对阿尔梅罗镇来说一切都太晚了。
此时,鲁伊斯山脚下拥有2.5万人口的阿尔梅罗镇上的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或许忙碌一天的人们过于疲劳,阿尔梅罗镇一片宁静。半夜11点钟声刚刚敲过,突然一道紫色的闪光撕开了漆黑的夜幕,巨大的响声从那道可怕的光亮处传来。光亮、巨响惊醒了阿尔梅罗镇,惊醒了小镇里熟睡的居民。小镇的宁静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哭喊和慌乱。当人们惊魂未定之际,大灾难迅速扑向阿尔梅罗镇。鲁伊斯火山沉睡了140年后,终于以更大的规模喷发了。火山喷发发出了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地动山摇,狂风大作,火山喷出的火球把整个托利马地区照得如同白昼。火山喷出的灼热的岩浆顿时熔化了山上层层的积雪,冰冷的积雪变成了滚烫的液体,顺着山脉,挟着大量的泥沙、碎石,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而下。鲁伊斯山附近的三条河流溢满泥浆,溢出河床,形成了粘稠可怕的一片汪洋。
突如其来的灾难,令阿尔梅罗镇的居民措手不及,还未等清醒过来,可怕的泥浆、碎石汇成的洪流就涌进了阿尔梅罗镇。只有少数人想到了逃命,有的奔向了高处,有的爬上了大树,但绝大多数阿尔梅罗居民被泥石流吞没,葬身在十多米深的泥浆浊流中。凶猛、强大的泥石流冲倒房屋、树木,卷走牲畜,毁灭了阿尔梅罗镇几代人努力建造的家园。镇长在向外界通报的电话中只说了一句话:“阿尔梅罗已经淹没了!”还未来得及说出第二句话,便被炽热的泥浆吞没了。
鲁伊斯火山的喷发太凶猛,太迅速了,只有短短的8分钟时间,泥石流就吞没了整个阿尔梅罗镇,阿尔梅罗变成了一片泥石流的汪洋。一个原本充满生机的小镇,瞬间即在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她的两万多居民也在这一瞬间成为大自然的牺牲品,幸存者寥寥无几。然而,可怕的灾难之神并不仅仅“光临”阿尔梅罗,还以极快的速度向四周扩散。火山喷发出的熔岩变成了“岩浆雨”,毁掉了几万公顷的庄稼,熔岩浆所到之处玉石俱焚,一切生灵均遭涂炭;奔腾的泥石流、急速泛滥的洪水,吞没了阿尔梅罗之后,又向附近一些村落扑去,农田、牧场、林区、房屋、工厂、各种公共设施均遭破坏,受灾面积迅速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鲁伊斯火山大喷发,夺去了2.5万人的生命,5000多人受伤,5万人无家可归,13万人成为灾民。除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外,哥伦比亚的经济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火山喷发使15个城镇受灾,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在这个方圆范围内,输水管道、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哥伦比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咖啡出口国,咖啡是哥伦比亚经济的支柱创汇业,而受灾地区又是哥伦比亚重要的咖啡产地。火山喷发破坏了大面积的咖啡园,正在成熟的咖啡豆化为乌有,给哥伦比亚的创汇收入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预计,鲁伊斯火山给哥伦比亚经济造成的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大灾过后,受灾地区一片凄惨,阿尔梅罗地区已成为一片泥浆沼泽,只有极少数较高的建筑和教堂的尖顶露在泥浆沼泽外面。为数有限的人趴在树上和山丘上,等待救援。泛滥的河水中夹杂着碎石,上面漂浮着一具具尸体。年仅13岁的少女奥马伊拉在齐胸深的泥沼中苦苦挣扎了60个小时,饱受了各种苦难和折磨之后,被死神夺去了生命,葬身泥石流中。泥浆、碎石构成的汪洋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根本无法从陆上进入阿尔梅罗地区。
鲁伊斯火山喷发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哥伦比亚全国为之震惊,全世界也为之震惊。哥伦比亚总统贝坦库尔在火山喷发后,马上乘直升飞机到灾区视察,组织救灾工作。哥伦比亚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救灾活动,全国数以万计的军警、医护人员及其他各行各业的救护人员火速奔赴灾区。受灾最重的阿尔梅罗镇附近设立了救灾中心,七八十架直升飞机穿梭不停地将各种救灾物资运到灾区。成千上万的哥伦比亚公民向灾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捐赠活动。他们捐赠的物品有:食物、药品、现金、日常用品以及血浆等。在首都波哥大,市民们自发组织了两个收集站,集中收集各种物资,并在24小时之内把市民们义务捐献的4700多升血浆送到了灾区。旅居美国迈阿密的12万哥伦比亚侨民得知祖国受灾后,也积极行动起来,消息传出几小时后,哥伦比亚驻美国迈阿密的领事馆就收到了大批侨民无偿捐献给祖国的大量救灾物资。
国际社会对哥伦比亚的灾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表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火山喷发后仅几小时,欧、美、亚、非等几大洲几十个国家便向哥伦比亚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和当届联大主席德皮涅斯要求各成员国对哥伦比亚提供紧急援助。德奎利亚尔表示,联合国将尽全力参与哥伦比亚的救灾工作。许多国际组织也向哥伦比亚政府提供了大量物资,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欧共体宣布向哥伦比亚提供40万美元的援助;欧洲红十字会在欧洲募捐,短短几天内,将募集到的100万美元送到哥伦比亚灾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对哥伦比亚灾区的援助在几星期之内就达到了数千万美元,各种救灾物资也源源不断运到灾区。全世界共有4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了救灾的实际工作。
然而,整个救灾工作是相当艰难的。火山喷发尚未停息,不断冒出岩浆和灰尘,救灾工作阻力重重。泥石流冲垮了公路和桥梁,陆路交通完全中断,只能靠空中行动。可是空气中弥漫的火山灰使直升飞机无法飞临重灾区上空。困在泥石流和泥浆中的幸存者,只能用直升飞机吊出来。而陆路救护人员,只好望泥潭兴叹了。救灾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有300多人被救出,绝大多数身陷泥潭的灾民被泥浆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