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漫话海啸
在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是一个喜怒无常的暴君,当他发怒时,总要将大海搅得巨浪滔天。因而,人们往往把海啸灾害比作是海神在发怒、在咆哮。
“海啸”一词是由日文转译过来的,日文里还写作“津波”、“津浪”,本意为袭击港湾的波浪。现在一般用于指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地壳运动而引起的破坏力极强的巨浪。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
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海啸灾害。例如,1896年和1933年日本三陆外海大海啸,海啸横穿太平洋,使夏威夷也遭其害,旧金山、智利都受到了影响。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严重灾害。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或几十分钟。这种情况下海啸预警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本地海啸在发生前先有较强震感或震灾发生。全球很多伤亡惨重的海啸灾害,都属于近海海底地震引起的本地海啸。按引发海啸的原因分类,海啸可分为地震海啸、火山海啸、风暴海啸(又称气象海啸)等类型,中国历代都把风暴潮和地震海啸所表现的潮位异常混称为海啸、海溢或大海潮等,近年来,中国灾害学界把风暴和地震引起的潮位异常分别称为风暴潮和海啸。
国际上较多用渡边伟夫海啸级表来表示海啸的大小,共分M=-1、0、1、2、3、4等6级,分别对应的海啸波幅是:
0.5米、l米、2米、4~6米、10米、30米。一般当海啸为1级时,就构成破坏性海啸,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2级时就会有人员伤亡,3级时就会严重受灾,4级以上可能是毁灭性的灾害。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地裂、火山喷发等引发的巨大海浪。
其中地震引发的海啸最为常见。海底地震时,断层发生突然错动,使得海水好像被一把巨大的船桨划过似的,在海面产生长长的海浪。海浪从震源附近扩散出去,穿过海洋,到达海岸。
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上,海啸顶峰与顶峰之间的距离可超过100公里,但其高度很少超过1米。因而海上的船只很难探测到海啸。海啸的速度随着海水深度的减小而下降。当海啸跨过深海,进入浅海水域时,能量又渐累积,波形增大,愈到浅处,波高愈增。同时,海底和大陆架的地形以及海岸线的形状也影响着海浪,遇到适当的港口,就不断激荡而成为汹涌怒吼的海啸。海啸扑到岸上,浪头最高可达数十米,其能量约有60%消耗于岸上,约40%的能量仍回到海中。
虽然大多数的海啸是海底断层发生破裂的结果,但是它还有其他的成因。如1923年日本相模湾发生的海啸就是海底崩塌的结果。海底塌方本身可能是附近的地震触发的。有时候,塌方或山崩使山上的岩石滑入海湾、大湖甚至水库,都会产生致命的巨浪。1958年7月9日大震之后,在阿拉斯加理查湾发生了由塌方而引起的海啸,海浪冲上理查湾对面的海滨达500多米,一路上剥去了植被。1963年10月在意大利,由塌方形成的巨大海浪袭击了维昂特水库,大水越过大坝冲向皮亚韦河山谷,淹死约3000人。
巨大的火山喷发也是形成海啸的原因之一。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大喷发,火山山顶崩塌所造成的海啸是一个典型事例,这是有史以来最猛烈的地质突发活动之一。当时,位于东印度群岛的爪哇和苏门答腊之间的喀拉喀托岛上发生了多次地震和大量的火山活动,强烈的火山喷发断断续续,到火山喷发结束时,总共喷出了16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和泡沫岩。由于中央火山口塌陷,使原来的岛址变成了水深250米的海洋。突然的崩塌,产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海啸。当它到达沿岸浅水区时,巨大的海浪冲走了165个村庄,淹死36000多人。据报道,在沿岸的海啸高度超过35米。
海啸的形成有其特殊条件,并非每一次的海底地震都伴随有海啸。统计结果表明,海啸需要特殊的地形条件,在海沟附近的较大地震,产生海啸的危险最大,因此人们视海沟为海啸的潜伏所。环太平洋地震带,海沟很多,海啸主要产生于沿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海沟以及沿北美阿留申海沟和日本千岛海沟。而海沟附近的海底地震是否能够产生海啸,还要看地震强度和震源深度如何。日本地震学者曾分析和统计了日本海沟发生的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其震源深度都不超过30公里,再与地震强度结合起来,得到初步结论:凡沿海沟发生的地震,若其震中烈度大于Ⅷ度,震源深度小于25公里都可以产生危险的海啸。
海啸形成后,到达水面的是一串波峰波谷相间的波列,向四处扩散。走在最前面的波浪波长最大,愈往后愈短。如果不遇到障碍,可以一直保持原形前进,不像风浪忽生忽灭。在大海上,海啸的波浪与各种波涛混在一起,不为人所注意。但是,当它进入近海时,其情况与在深海时大不相同。这时,海水已浅,波浪的宽度和深度受到海底地形的控制,逐渐收缩,波浪乃渐高,愈靠近海岸,水愈浅,波浪也愈高。当波浪在近岸浅滩上向前推移时,常可发生大激荡,这就是海啸。
由于海啸只有到达近海时才产生危害,所以人们所注意的不是其在深海的运动而是其向近海岸的推进。研究表明,海岸的环境,包括海岸线的形状和海底斜坡是使浪头增高的主要因素。漏斗形的港湾必然使浪头愈来愈高,陡岸峭壁则是浪头最大的地方。滨海海底坡度大的地方,拍岸浪头的平均高度,比同一震中距在深海时波浪的最大振幅要大数十倍。如果滨海海底是一片平缓的大陆,则海浪的增长倍数很低。海滨的暗礁也可以起到阻碍浪头增高的作用。当海啸发生时,形成海啸波,在深海传播时,与一般波浪的差别不大,因为此时的海啸波波长很长,大约在200公里,而波高仅1~2米,波高与波长之比(即波陡)很小,周期也较长,因此很难被察觉,甚至对正在航行中的船舶也没有多大的影响。但随着海啸波向海岸地区的推近,水深逐渐变浅,海水流速加快,海啸波的波长逐渐变短,而波高则陡然增高,往往形成上十米乃至数十米高的水墙,伴着隆隆的巨响,以巨大的力量汹涌地冲向海岸,也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海啸才变为生命的最大威胁和可怕的自然现象,以巨大的破坏力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灾害,据记载,1964年3月28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瓦尔德兹湾的海啸,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啸,波幅51.8米。这次由断层错位引起8.4级大地震,又因海岸线变动及大面积海底运动引起M=4级大海啸,海啸波幅在科迪亚克岛为20多米,在瓦尔德兹湾达30多米,湾顶海啸波峰倒卷时激浪高50多米。还有极端的灾例,1958年7月9日阿拉斯加里鲁雅湾岸边大滑坡溅起525米高的浪花,曾把两条小艇推到海拔500多米的山顶。海啸袭来时往往还具有迷惑性,有时最先到达海岸的可能是海啸的波谷,水位开始出现急剧下降,露出浅海滩海底,此时往往吸引不少人好奇地下到海湾的海底观察,可数分钟后,海啸波峰便呼啸而至,酿成灭顶之灾。如1755年10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就发生过这种情况,许多人因此被淹死。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海啸灾害是1703年在日本粟津发生的,死亡在10万人以上。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市因7.5级地震引发大海啸,溺死7.8万人,死亡人数大大超过地震造成的伤害(这次灾难共死亡8.3万人),这是20世纪人员伤亡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啸灾害。
世界上海啸发生次数最多、海啸灾害最严重的区域是太平洋地区,因为太平洋是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及热带气旋影响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地区。这里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大洋活火山,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6级以上地震近百次,环太平洋地区占72%,全球每年产生风力7.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80个,仅北太平洋就占一半以上。历史上大规模的海啸多发生在这一区域。据统计,世界上75%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此外,大西洋占9%,印度洋占3%,地中海占12%,其他海域占1%。海啸灾害尤其集中在太平洋的西部、南部、西南部及夏威夷群岛、中南美、北美。受灾最重的国家是日本、智利、秘鲁和美国。
进入20世纪后,海啸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00~1983年仅太平洋地区就发生有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海啸84次,平均每年1次,导致18万人丧生。
一般认为,地球上受海啸袭击最严重的地区是夏威夷,夏威夷群岛的位置,在太平洋的中部,面向环太平洋各段的海沟地震活动带,中间没有大块陆地,各岛岸边海水很深,海底比较陡峭,最易受到海啸的袭击。自1850年后,夏威夷地区有记录可查考的海啸约有30次。夏威夷的海啸都是来自东西太平洋海沟地震产生的海浪酿成的。夏威夷群岛的希洛港在历次海啸中损失最大,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港口海岸线构成近乎直角三角形,向东的一边是悬崖峭壁,南岸弯曲,成漏斗状,海底也崎岖不平,且有阶梯,这种地形,使希洛港屡受海啸袭击。1946年3月31日午夜,阿留申群岛发生7.5级海底地震,引起大海啸,海啸波以每小时780公里的速度向南方推进,海啸波在大洋中行进时,由于太平洋水域辽阔,海啸波波长达160公里以上,而波高不过数米,当时航行在这一海域的海船并没有发现也没有感觉到在船底通过的海啸。翌日凌晨到达3700公里外的夏威夷,海啸抵达时,夏威夷天已拂晓,这一天正是西方传统的愚人节,这场伴着愚人节晨曦一起到来的海啸并不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恶作剧,而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早起的人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观:海水急遽退去,以往神秘莫测的海底完全裸露出来,搁浅的鱼虾活蹦乱跳,人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海啸将至的预兆,争先恐后地跑下海底捉鱼,正当人们忘情地追逐时,忽听得一阵巨响,一道10米高的水墙倒卷而来,许多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便被巨浪卷走,119人就此葬身大海。然而灾难并未就此过去,海啸波去而复来,6次冲击海岸,前后持续达3个小时,又有31人丧生,沿岸60%的房屋建筑被摧毁,许多岸边公路,以及瓦胡岛北部和希洛岛上的铁路被冲毁,希洛岛的大部分防波堤不复存在,被毁的农作物更是不计其数。据统计,财产损失在2500万美元以上。
1960年5月发生在智利的一场地震海啸是有史以来影响范围最广的海啸灾害。智利是一个多地震和火山灾害的国家,发生在沿海及近海的地震常常引发海啸,如1906年8月16日,由于智利中部沿海南纬40度附近的太平洋海底发生8.6级强烈地震,引发大海啸,造成约2万人死亡。1960年5月22日,智利南部瓦尔迪维亚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引发了20世纪危害最大的一场海啸灾难。海啸波形成平均高达10米,最高达25米的巨浪,一波接一波,反复冲击智利海岸地区,摧毁港口、码头、仓库、船舶、公路、住房及农田,智利沿海人民数十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在瞬间化为乌有。据统计,在这场海啸灾害中,智利共有1万多人死亡或失踪,100多万人的家园被摧毁,直接财产损失达5.5亿美元。智利并不是这场海啸的惟一受害者,海啸波以每小时707公里的速度向太平洋推进,14小时后到达西北方1万公里外的夏威夷群岛,波高仍达9米,巨大的冲击波摧毁了希洛港的防波堤,将近岸的建筑物洗劫一空,造成1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7500万美元。
震后22小时,海啸波抵达距智利1.7万公里之外的日本列岛,此时波高为8.1米,冲击力丝毫未减,巨浪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使日本沿海地区到处堤破屋毁,近海小船纷纷覆没。一艘泊在海岸的大渔轮竟然被巨浪推到了距海40多米外的大街上,高高竖起,重重跌下,压垮了一片房屋。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日本蒙受重大损失,沿海仅公共工程就损失7000多万美元,死亡200多人。太平洋其他地区在这场海啸中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日本也是世界上海啸灾害最多的国家,历史上饱受海啸之害,导致死亡人数在万人以上的海啸灾害多次发生,世界上死亡人员最多的海啸(1703年日本粟津海啸,死亡10万人以上),世界上海啸波最高的地震海啸(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陆近海发生7.6级地震,引发海啸浪高达30.5米,导致27122人死亡),世界上最大的由山崩和滑坡引发的海啸(1792年日本九州岛地震引起的温泉岳山崩造成海啸,死伤14900人)都发生在日本。纵观日本两千年历史,每一代都有一次大的灾难。1896年的“明治海啸”就给日本国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起源于320公里外的太平洋海底地震,并在半个小时后抵达陆地。现代科学数据显示当时海啸的高度在港口及河口处达到高峰。受灾情况详载于100年前的杂志,在杂志中详细地记载了那次海啸侵袭的伤亡,共造成22027人死亡。
进入20世纪后,虽然由于人们预防预警意识的加强,死亡万人以上的海啸灾害已不再发生,但海啸灾害的发生却更趋频繁。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地震引发了大海啸,狂涛恶浪扑向相模海湾沿岸的东京、横滨、千叶和横须贺各港口,造成了8000余艘船只沉没,5万多人被淹死,并使沿岸大小港口均告瘫痪。1933年3月3日的三陆海啸将船只卷起32米,造成了3008人死亡,4000多栋房屋被毁。1944年12月7日,熊野三海海啸,死亡1223人(一说998人)。
1946年12月21日,纪伊近海海啸,死亡1300人。1953年11月房总近海海啸、1968年5月十胜近海海啸、1983年5月日本海中部秋田海啸等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
菲律宾群岛也是太平洋严重海啸灾害区域,多次发生破坏性极强的海啸,1976年8月16日发生的海啸灾害导致5000~8000人遇难。
世界上最近发生的一次重大海啸灾难是1998年7月19日发生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海啸。这场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激起数米高的巨浪,冲毁了3个沿海村庄,造成1000多人死亡,3000多人无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