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881年瑞士普拉腾堡科普夫山大山崩
瑞士一直以来就以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闻名于世。每年有大量的外国人,抱着各种不同的目的,到瑞士来访问。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万国邮政联盟等吸引着许多因公到此的外国人。而另有一些人,为了健康到蒙特勒、洛迦诺和卢加诺去享受那里的温和气候;或到巴登、花拉加茨、舒尔斯——塔拉斯普、洛埃升或拉韦去饮用那里的水;或到莱森、蒙塔纳和达浮斯的肺结核疗养院去疗养。然而,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去攀登阿尔卑斯山的高峰,或享受各种冬季运动的乐趣,或观赏山区的风景。
瑞士从18世纪起,就开始作为旅游胜地而享有盛名,但最初供人游览的仅有阿尔卑斯山中的一些市镇。第一所山区旅馆于1816年在里希格开业。铁路修建后,这个国家的名气越来越大。攀登阿尔卑斯山的高峰成为英国登山爱好者的一种时髦运动。1857年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阿尔卑斯山登山俱乐部。
自1920年以来,冬季运动十分盛行,从那时起,旅游业已成为瑞士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业务。
然而,阿尔卑斯山并不总是给瑞士人民带来吉祥与幸福。
人们对阿尔卑斯山的肆意开发和掠夺,最终遭受了阿尔卑斯山女神的无情报复。灾难发生在瑞士南部的普拉腾堡科普夫山,山谷里有一个叫艾尔默的小村庄。普拉腾堡科普夫山上盛产板石,这种板石既可用于建筑房屋、桥梁,又可以在上面写字,当时是很赚钱的东西。金钱的诱惑,暴露了人类贪婪和愚蠢的本性。从1868年开始,这个村子里的居民就在瑞士政府的赞助下,开始在这座高山上疯狂地开采板石,并且愈演愈烈。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山的一边已经被掏空,形成了一个很深的采石场。到了1881年时,山顶已经极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崩塌的可能。
灾害终于在1881年9月11日下午降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贪婪和愚蠢进行了彻底的惩罚。一位名叫韦斯的中学校长(他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也是第一位目睹山体崩塌的人)回忆道:“下午五点半钟左右,山顶就开始发出了隆隆的响声,并不时有石块从山顶跌到山谷。我当时正把望远镜对准山顶欣赏落石,只见山顶的树木剧烈地摇摆着。仅仅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伴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隆声,一团黑乎乎的黑云升到了山顶。当我刚刚意识到是山体发生崩塌时,就马上失去了知觉,直至被救。”韦斯是十分幸运的,一棵被击倒的大树折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保护区,挽救了他的性命。
采石场顶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塌方,树木都被压在了石土下面。但是过了一会儿,一切便安静下来了。艾尔默的村民们都以为已经万事大吉了,那些家住在山坡上的人开始从室内跑出来,有的试图把老弱病残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没想到十几分钟之后,又传来了一声巨响,再一次爆发了山崩。第二次山顶崩塌和第一次之间仅仅隔了17分钟。第二次山顶崩塌时,从山上飞落下来的岩石、树木和尘土的速度极快,并形成幕状。
山下一家酒店一下子就被覆盖在尘土之下。那天,正好有12个人聚集在小店里观看山顶飞下来的石块。他们当中有位叫梅拉德·雷纳的人在第一次山崩之后就警觉地往回跑,他手中还拿了一块奶酪。据他回忆说,他是不愿意让奶酪在酒店里沾上灰尘。就是这块小小的奶酪,使他躲过了这场浩劫。当他听到身后发出一声巨响时,马上意识到第二次山崩已经发生了。他迅速扔掉手中的奶酪,顺着山坡往下狂奔,他感到双腿和心脏都在发抖。雷纳看见周围的人都惊慌得手足无措。他们当中有些还往山谷中跑,想去救那些还在危险中的人。雷纳回忆说:“我劝他们别往回跑,但他们根本不听我的话。艾尔默手里搬着几个盒子,离我只有20步远,他被飞来的一块石头打死了。有一对年迈的夫妇还挽着他们80岁的哥哥,如果这对夫妇不是为了救他而拖在后面,他们也许会逃出来的。我跑过他们身边时敦促他们赶快跑,但他们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这场劫难。”
雷纳逃离的小酒店里有几个人当场被砸死,其余的人喝得半醉,但还知道逃跑。他们逃出小酒店一看,周围的房子都被压坏了,里面有很多人来不及逃生,就被压死在里面。
奥斯瓦尔后来回忆说:“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小酒店的,我出来之后还听见里面有人高喊一声‘天啊!都塌下来啦!’我跑了几步,回头时正好看见一块石头击中格伊格尔的头部。他立即倒在地上,一个字也没有说就送了命。有很多碎石片从我的头上飞过,我受了轻伤,我的弟弟亚博被砸倒在地上。”
小酒店中的另一个人回忆说:“村民们都跑了出来,山坡上一片混乱。他们就像一群受惊的羚羊发疯般地横冲直撞。”
前两次山崩所留下的一切都被第三次山崩所吞噬。山上的牲口、家禽、房屋和人都被抛向空中。普拉腾堡科普夫山的整个山顶部分——大约3000多万立方英尺的岩石沿着山坡滑进山谷,激起一团巨大的烟雾。大树像火柴杆一样被折断,房屋像羽毛一样被抛起,然后像纸牌一样被摔在山谷里。
艾尔默村的一半被一扫而光,许多房屋像被劈柴刀劈过一样被切成两半。村里跑得最快的是卡斯帕尔·斯特纳,他跑在从山上滚下的岩石前面约半英里左右,跳过好几座石墙之后,赶在飞驰过来的巨石之前跳进了一条很深的溪谷,这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山崩发出的轰鸣声淹没了村民的喊叫声。崩塌的山顶将山谷填高了大约1500英尺。白色的尘土使整个山谷像被大雪覆盖了一样,在这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就像海市蜃楼一般。150个村民死于非命,200多人受了重伤。
每次灾害过后,人们都会发生一些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问题上。一般来讲,对于不能抵抗的力量所引起的灾害,就叫天灾。这也可以说是因为人们对于命运的断定,倾注了一种达观的情绪。反之,如果通过周密的考虑和充分的预防,本来是能够避免的,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疏忽或麻痹大意而造成的灾害,就叫人祸。虽然大的灾害多伴有天灾的因素,但是,在不少看似天灾的自然灾害中,仍然渗透着极为浓厚的人祸色彩。普拉腾堡科普夫山大山崩,造成如此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是完全出于意料之外吗?不!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知道,滑坡、崩塌、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之外,开矿、采石等人为经济活动也是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普拉腾堡科普夫山大山崩过程中,当地居民对山上板石的过度开采是灾害发生的一条重要的导火线。
艾尔默村居民对普拉腾堡科普夫山毫无顾忌的、盲目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界所保持的那种微妙的平衡状态。经过十几年的开采,山的一边已经形成一个很深的山谷,山体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尽管山体崩塌的可能性随时存在,但这里的村民在没有政府监督的情况下继续肆无忌惮地开采山上的板石。就这样,艾尔默村的村民一步一步走向了灾难之路。到了1876年,已经时常可以听见山顶上山石发出的破裂声,而且山崖上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到了1881年,山顶上的一道裂口已经有五码宽了。在这一年,采石场的顶部时常有腐朽的顶木断裂,小型塌方也发生过多次,人们还时常看到有石块从山顶滚落到山谷。再后来,人畜受伤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所有这些都已经表明,一场大规模的山崩已经迫在眉睫了。一进入9月,采石场附近的一大片山坡上,一切动物都迅速地销声匿迹了,家畜、家禽的表现也极不正常。大自然在施以无情的惩罚之前,又是多么仁慈地预告这一切啊!然而,贪婪而愚蠢的人们并不听取大自然的忠告,继续开采板石。闲暇时,人们还经常把观看采石场和山体上方发生的塌方、落石作为一种消遣。当他们感到恐惧和担忧之时,崩塌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爆发了。这是一场纯粹的人为灾难,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贪婪和愚蠢的巨大报复。
普拉腾堡科普夫山大山崩的悲剧说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洞察力还很不够,对如何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还很缺乏远见。正是这种近视的做法破坏了自然界的微妙平衡,才过早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发生在19世纪末期的灾害。
而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增加,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已经远远甚于19世纪末期。由于兴建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施工而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越来越多,大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也越来越严重。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三、1963年意大利瓦依昂特水库坍塌
耸入云霄的阿尔卑斯山脉,山顶覆盖着银白色的冰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条山脉从瑞士中部向东,高度逐渐降低。
勃朗峰从蒂罗尔一直横跨到意大利的南部,奇峰突兀,怪石耸立,气象万千。这儿有挺拔峻峭的麦加、多罗米台群山。从这儿向南流去的河流,仅局限在皮阿布峡谷的东侧,但这条峡谷的底部格外宽阔,所以在峡谷间,星罗棋布地建起了许多小村庄。这些村庄的背后,是3000米左右的高山,放眼望去,白雪皑皑,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从平坦宽阔的谷底登上山坡,可以看到绿油油的牧草已生长起来,牧场变得格外兴旺。皮阿布峡谷就坐落在这儿,瓦依昂特拦河大坝就是截断这条陡峭深邃的峡谷建造起来的,堤坝于1960年竣工。瓦依昂特大坝,顶部宽3.4米,基部宽22.7米,因此,显得格外的苗条和优美。顶坝中央有泄水道,左岸桥座设有地下动力室。当时,大坝高度名列世界第二位,水库蓄水量达1.5亿立方米,并以此闻名于世。
1963年10月9日夜里,由于一场突发的山崩,闻名于世的瓦依昂特大坝彻底地崩溃了,水库附近的加苏村一位亲历了那场灾难的村民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的:
“夜里10点15分,一阵异常巨大的、连续的滚石声,把我从梦中惊醒。由于这一带常常发生岩石崩落,所以,我也就没有感到多么奇怪。只听到岩石在不断地滚落下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更加上滂沱大雨,一阵比一阵更紧地哗哗下着。”
“大约10点40分,突然,一阵极其强烈的狂风呼啸着卷来,晃动着每一家的房屋。剧烈的震动将窗户上的玻璃都震碎了。紧接着,房屋剧烈摇晃起来,随之便听到一阵塌天般的、异常巨大的轰鸣声。瞬时,一阵猛烈的暴风袭来。我的房脊顿时被掀掉了,狂风卷着暴雨,雨水挟带岩石碎片,从房顶上的漏洞处嗖嗖地扑了进来,灌满了我的房间。大约过了30秒钟,我惊恐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飞也似地跑出房屋。就在这转眼之间,一声轰响,屋顶塌落下来,正好砸在我刚才睡觉的床上。我简直吓呆了,惶恐地站在风雨中,浑身发抖,不知所措。一会儿,这阵骤然而起的狂风,就戛然而止了。山谷间又恢复了寂静。”
10月9日夜晚,在水库上游的左岸,发生了巨大的山崩、滑坡。据说当时有许多人都想跑到大坝南边那高耸的托克山(高1921米)去避难。
刹那间,滑落的巨大岩块,猛烈地向瓦依昂特水库冲下,随着一阵呼啸的狂风,将水库中的水高高激起,激起的水浪,竟一下子扑溅到对面山坡上240米高的地方。位于比水库高20多米的山坡上的加苏村,此时危急万分。一场巨大的灾难从天而降,落到了加苏村人们的头上。
崩落的岩块激起的巨大洪波,飞越堤坝,向外狂奔。6分钟之后,下游2公里之外的伦葛村,便遭到洪水突如其来的猛烈袭击。这个有2000多人的村庄,瞬间便被巨大的洪水吞没了,并彻底地从地面上消失了。据目击者叙述:“10点43分,洪水的巨大洪峰,就像一堵高墙一样,迅猛地向峡谷下游冲去。与此同时,卷起一股强劲的狂风,震破了各家的窗户,摇撼着每一幢房屋。”在瓦依昂特峡谷出口处,洪水水位上升到70米。这股突起的特大洪水,竟使皮阿布河向上游倒流。到10点55分,洪水迅速退去,山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次突起骤退的洪水,共夺去了2600多人的性命。
就这样,瓦依昂特的灾难,作为有史以来一次最严重的大坝灾害而闻名于世。然而,大坝本身并没有多大的破坏。瓦依昂特大坝所处的海拔高度,比周围的村子低得多,一般人会认为,那洪水还会从低处向高处泛滥吗?但是,这件任何人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在现实中却偏偏发生了。这次特别反常的灾害,是如何引起的呢?事前有没有办法避免呢?
瓦依昂特水库灾害有一定的特殊性。尽管这次灾害是由于建造这座时髦的弧形大坝而引起,使整个水库报废了,但这座高耸的大坝骨架本身,却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这一点,就是这次灾害的特殊性。而这次巨大的水库灾害,是又一次巨大的山崩、滑坡造成的。
在水库左岸,发生了巨大的山崩、滑坡。一大片长为1.8公里,宽1.6公里,体积达2.4亿立方米的岩石,在30~60秒钟内,迅猛地滑落到水库中,它不仅堵塞了峡谷,而且滑落的这片岩石竟高出水平面150多米。
如此巨大体积的岩石,以雷霆万钧之势,猛扑进水库中,顿时激起了一股强烈的上升气流,并将岩石与水一起溅到对岸的山坡上。这时空气被压缩后形成狂风,狂风卷起洪水,洪水猛袭对岸。由于大量的水被卷起,下面因减压形成了一种瞬时真空状态,桥基内的动力室和检查廊在这种真空形成的巨大压力下,顷刻崩溃,完全被破坏了。据专家们估计,此时的破坏压力达400万吨以上。这样巨大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工程许多部分的安全系数,像检查廊和动力室这样的地方,彻底被损坏是必然的了。还有,被激起的巨大洪流,竟是从大坝顶上100多米的空中飞过的,以致在峡谷之中,形成了从未有过的特大洪水灾害。而这一切,大约是在7分钟内发生的事情。
这次巨大的事件,完全是出乎意料之外吗?不!事实并非如此!一开始,在选择建坝地址的问题上,就有意见分歧。有些专家们认为,瓦依昂特峡谷存在着山崩、滑坡的可能性,因此,反对把拦河大坝建在此处。据说,另一些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认为,只要有现代化的技术,就有充分的把握克服一切危机。结果是后一部分人的论调占了上风,大坝终于建在这里了。事实上,瓦依昂特峡谷已经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滑坡了。
对大坝选址,意见上的不一致,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并没有什么奇怪的。问题在于,既然建设大坝是一种既定的任务,那么,所有为此目的服务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就有必要行动起来,组成一个严密的组织,以便对工程的一切有关问题,以及对居民可能带来的利益与危害等,进行充分自由的研究与讨论,并且应该在形式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所有持不同意见的技术人员与科学家,都能够得到同样的原始资料,使大家能对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与自由的讨论。
一切问题往往都是这样,即只有经过科学的和民主的讨论,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