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种意见的争论中,反对将坝址选在这里的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不论在哪个国家,对于每一项大型工程的建设,事先都应对岩石的状况进行调查,也就是进行地质调查。根据地质调查结果看,瓦依昂特峡谷一带的地质特征,是属于古老的中生代堆积岩,是比较坚实的地方。那所说的危险性又从何而来呢?
这是因为,这一带多为石灰岩,而石灰岩是容易被雨水溶解的,从而形成一些疏松的、细粒状的、易于滑动的粘土质地层,这种地层是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的。
大约2500万年以前,地球正处于地质年代的第三纪中期。
从那时开始的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使这儿大多形成了一些以瓦依昂特峡谷为中心线的盆状或碗状地形。这儿的岩层呈重重叠叠的层状。大坝一带地层的地质构造,是一层一层向谷底倾斜的,并且谷底的交界处已经断裂。峡谷两岸的这种地形特征,恰好形成了两架巨大的、易于滑动的“滑梯”。
在极其遥远的远古时代,奔腾的河水,以岩片沙石做工具,昼夜不息地削刮着河谷底部,由于这儿多是易于溶解的石灰岩,所以更加快了河水往下削蚀的速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永不停歇。经过漫长的岁月,河水不停地工作,终于把一条抬足可过的小沟渠,冲刷成了今天宽阔的峡谷,并开拓出了一片广阔的谷间空地。如今,这儿已容纳下众多的村庄,使数以万计的人在此繁衍生息。
地层深处的岩石承受着比上面的岩石更大的压力,总有点被压缩变形。自然界的变化,拿日常的尺度衡量,其速度实在是太缓慢了。然而,按地质学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峡谷形成的速度却是快得惊人。
深埋在地层深处的岩石,上面压着极重的岩石等物质,一旦上层的岩石被急速除去,那么深层的岩石就一定要发生膨胀。而在与岩石膨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就会形成一系列裂缝。由于这些裂缝的存在,瓦依昂特峡谷的岩石实际上是活动的。
河水急剧地削蚀着瓦依昂特峡谷,也就是以极快的速度解除谷底岩石的压力。在峡谷的两壁,有无数与谷壁平行的、深度达150米的裂缝,这些都是极易滑坡、极不安定的岩层。在裂缝特别密集的地方,工程上常用往深处灌注水泥浆的方法进行加固。
在与谷壁平行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些岩石强度很弱的裂缝,这为地下水提供了通路。由于水的不断侵蚀,峡谷的岩石就一层层地剥裂开来。水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每条细小的裂缝中,使这些易于溶解的石灰岩,形成了一系列地下岩洞,或形成一片片网状的孔穴。这无数的孔穴,就使倾斜的、滑梯般的峡谷壁下面的支撑力大大减弱了。
总之,不论从哪一方面看,把建坝地址选在这里是十分不妥当和极为危险的。最为严重的是,在过去的年代中,瓦依昂特河上游的左岸就曾发生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滑坡,并且那次滑坡的痕迹与这次山崩、滑坡的位置恰好相邻接,还把瓦依昂特峡谷堵塞了。就在1960年,还出现过一次小规模的滑坡。
应该说,1960年的滑坡,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忽视。然而,如此明显的警告,却没有引起某些人的注意。
瓦依昂特峡谷的滑坡,正是在应当发生滑坡的地方发生的。但一般说来,要引起山崩、滑坡,还要有外部诱发因素,即要有发生山崩、滑坡的导火线。地震往往是山崩、滑坡等发生的导火线。然而,灾害发生前,瓦依昂特峡谷并没有发生地震。
瓦依昂特水库的悲剧,不是地震引起的,那么是否还有另外的诱发因素呢?是的。经过科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很清楚了。瓦依昂特水库贮水过多,是这次山崩、滑坡的诱发因素。
瓦依昂特悲剧发生后,人们开始对因修水坝引起水位上升和下降,从而导致或加快山崩、滑坡的现象十分关注。因水库贮水使水位上升,这与山崩、滑坡有什么关系呢?
在修大坝之前,瓦依昂特峡谷地下水的自然分布状况,是沿峡谷壁向谷底缓慢倾斜的。然而,在水库贮水以后,原峡谷附近的地下水位便开始上升了。由于水通过石灰岩中的裂缝而浸入周围的岩石之中,不久,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便上升到与水库平面一样的高度了,这样地下水就增加了。这些迅速增加的地下水,便增加了对峡谷两壁岩层的浮力,这就使岩石变得更加脆弱。
灾害发生前的大规模降雨也是造成这场悲剧的重要原因。
由于大量降雨,大量的水从山坡上流下来,这过多的水又会增加对岩石的压力。一般来讲,水压升高,岩石的强度将会降低。对于粘土质的岩石,随着粘土矿物的膨胀,增加了向上的压力,这也就使岩石变得更加易于滑动了。
事实上,在这一地区,从9月28日就开始下起了大暴雨,一直到10月9日,大雨仍在不断地下着。于是,大量的雨水,顺着山坡流入水库,并浸入地下,使地下水位大大地升高了。
可以说,因大量的降雨而提高了水库的水位,同时也就提高了周围地区的水位。这对于瓦依昂特悲剧的发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由于瓦依昂特水坝的建立,使这儿自然界的微妙平衡遭到破坏,最终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导致了巨大的山崩滑坡,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以这样说,正是人为的原因,导致了这次山崩滑坡的发生。
据查,从这场灾难降临前的三个星期起,地层的滑动速度已明显加快了。从原来的每天1厘米,发展到每天20~30厘米,10月9日那天,竟达到了80厘米!就在10月8日,即大祸降临前的一天,技术人员从观察山坡上标杆的运动情况,已估计到托克山的北面山坡大概会整个地滑落下去。现场技术人员还推测,假如要发生剧烈的大型山崩滑坡,可能是在11月中旬。
开始时,现场的技术人员曾试图用水库水位的变化来判断滑坡的速度。事实上,从水库水位的不断上升,自然可以了解山体正在向下滑落。又由于连降暴雨,大量的雨水注入水库,更使水库水位上升。因此,仅靠平常那种排水方法,已不能调节水库的水位了。所以,水库始终储存着大约1.2亿立方米的水量,难以排泄。
不出所料,不幸的10月9日来临了。大片山体向下滑动的速度加快了,灾害马上就要降临了。这从技术人员的报告中也变得更加明确了。有5名咨询委员正在焦急地研究事态的发展,地方当局也感到事态的严重,进入24小时值班的非常状态。但是,当人们把水库的迂回涵管全部打开,试图加速放水时,一切已为时过晚。为了解除水位的不断上升,人们还想了一些别的办法。最后的一次口头报告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报告指出,正向水库滑下来了巨大岩块,不断挤压着水库,想仅仅依靠增加排水量来减少水库的贮水量已无济于事,它不仅没能降低水库的水位,反而不断增高了。
这场灾难来得确实太突然了。据地震仪的记录,这次山崩滑坡引起的地震时间,最多也就是30秒钟。这一夜,在水库大坝附近,大约有60余人丧生。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在现场作调查工作的人,竟无一人幸免,全部殉职了。
我们知道,及时预警和果断决策,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然而由于在这些方面的疏忽,造成了瓦依昂特这场巨大的悲剧。它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教训。
9月下旬,山崩滑坡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一进入10月,在将要滑落的一大片山坡上,一切动物都迅速地销声匿迹了。
技术人员也弄清了山体滑动与大坝内水位上升是有关系的。总之,一场灾难,在所难免。可是,自私的电力公司却有意回避这些事实,竟然擅自让水位继续上升到725米,以便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种自私的行为,是应该受到强烈谴责的。
进入10月,山体滑落已十分明显,危险就在旦夕。而电力公司虽然通知了它所管辖的几个县的当局,但处在大坝下游的县,由于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所以对瓦依昂特水库危机的情况一无所知。在大祸临头的时候,竟然没有人通知他们一声,使他们一直蒙在鼓里。这次灾害固然很大,但灾害造成的破坏之所以如此,不能不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这就是除了在技术上必须批判的短视与霸道外,对于县当局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小团体主义,以及电力公司的极端自私的盈利主义等,都应该给予严肃的批判。
另外,对居民们也应当给予适当的批评。由于每个山村的上方,都有一片广阔、肥沃的牧场与生产场所,因此,他们对在山脚下的山谷中造起的人工湖,便毫不关心,无忧无虑。对大坝可能发生的危险,完全处于麻痹状态中。即使当局没有将水库可能带来的灾害告诉大家,作为当地居民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起码的有关常识,以保证自己的住所安全和生命安全。
再来谈谈技术人员。直到灾难临头的最后一刻,他们还在努力设法阻止滑坡的发生,他们的确做到了鞠躬尽瘁。对于他们的积极态度与忘我的工作精神,应该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如果他们的这种努力用在大坝建设之前,那就更好了。如果那时能多做一些努力,也许就不会有这场灾难。遗憾的是,他们事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其中一项最主要的教训,就是一些无远见卓识的技术人员,占据着优越的、有决定权的职位。
他们的鼠目寸光,严重地阻挠了人们,特别是阻挠了有不同意见的技术人员就瓦依昂特峡谷可能出现的危险所进行的讨论。
因此,可以说,一些人的官僚、短视、专横,终于导致了这场巨大悲剧的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对地质结构将产生什么影响,地质条件将发生什么变化?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在改造自然,进行某项重大工程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到,并要预计到在今后新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引起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岩石强度的变化,等等。不然的话,可能事与愿违,求福得祸,造成悲惨的后果。
四、1965年加拿大格兰达克山大雪崩
在加拿大北部,矗立着一座高山,名叫格兰达克山。山峰直耸云霄,山顶戴着“银白色的头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从远处望去,白雪皑皑,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然而,就在这一片美丽的地方,发生了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雪崩。
格兰达克山的冰川地带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自从法国地质勘探学家勒迪克1935年在这儿发现了丰富的铜矿以后,西方各国矿业公司争先在这儿进行掠夺性开发,纽约兰德矿业公司就是其中很有实力的一家,该公司计划在这里开采价值五亿美元的铜矿石。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法国开拓者,这一带的矿区就用“勒迪克”的名字来命名。
1965年2月18日,整个矿区又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
20名工人去新矿井工作时,其他134名工人正在附近的综合修配厂忙碌着。上午9点57分,几十名工人正准备到不远的咖啡厅去喝一杯,格兰达克山突然发生雪崩。据幸存者回忆,格兰达克山似乎轻微抖动了一下,随着一声巨响,像石头一样坚硬的巨大雪块呼啸着向整个矿区袭来,木器厂、食堂、咖啡厅、车库、发电厂、综合修配厂、工人宿舍顷刻之间就被压得支离破碎。原来充满生机的矿区,马上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白雪世界,四周如死一般的寂静。
矿井里的工人十分害怕,但他们却十分安全。一位名叫弗兰克的工人回忆道:“当听到雪崩的巨大响声,矿工们简直就要吓死了,我们还以为是矿井崩塌了。矿井下一片混乱,但马上就发觉我们的安全并没有受到威胁,因为雪崩只把矿井口盖住了一部分,进入矿井的雪也不多。我们边挖雪边往外爬,经过七小时的苦战,终于来到了地面上。只见地面上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房屋都被压垮了,钢梁压弯了,粗木料拦腰折断了,不远处的一架直升飞机也被压坏了。”
幸存下来的工人一边组织抢救,一边向外界呼救。要求救援的呼声很快传遍了加拿大各个地方,救援人员积极响应,马上组织救援队驾驶直升飞机飞往出事地点。
尽管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但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不知从何处着手。雪崩的巨大冲击已经把矿区所有房屋远远推离它们原来的地方,雪地上只剩下房屋的零星碎片。被压在被雪崩破坏了的房屋下面的几百名工人的处境是令人绝望的,即使他们还活着,也很难准确地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直到工长萨尔瓦多·马格里欧和其他三名矿工徒手从30米深的雪里摸索上来时,救援人员才能估计出大多数房屋被推到了什么地方。他们开了一部推土机,推土机前面的铲刀上站着一个人,密切注视着推土机前方的动静,一旦发现人或好似人的形状,就立即报告司机停下来。推土机就这样挖着地上的积雪,一寸一寸地前进着。
救援人员用这种方法,慢慢地找到了埋在地下的全部工人。这些人有的已经死亡,有的已奄奄一息。木工艾伊纳·迈里拉的经历颇具戏剧性。当雪崩发生时,他同木工车间一道被推到很远的地方,他被夹在两块胶合板之间,才没有被压死。
在感到麻木和不断受到重压的痛苦的四天中,他没吃一点东西,完全依靠顽强的毅力和求生的本能坚持到最后。当推土机把他头顶的雪块铲去时,他听见声音抬头一看,发现推土机的铲刀离他的脸只有几英寸远。他急忙向钢铲上的人喊道:“喂,我在这里!我的腿冻坏了。”他是最后一个被找到的人,但不幸的是,他只活了两年。他被救出来以后,飞机立即把他送到阿拉斯加的克奇坎医院。他的双腿保住了,但却失去了几个脚趾。两年后,这个可怜的人被一辆出租汽车撞死了。
这次雪崩灾难一共夺去了21名工人的生命,根据医疗报告,他们大多数是在雪崩袭来的刹那间被倒塌的房屋压迫致死的。面对被称作“白色恶魔”的雪崩,雪崩专家蒙特格莫里·阿特瓦特评论说:“同其他自然灾害相比,雪崩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比较仁慈的。”
一切自然灾害,都有其强烈的个性和地区性。在同一地区,还有各自的风土性。每次自然灾害之后,我们也就经常提出一些问题,为的是加深学习,取得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大体是: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原因、表现形式、类型以及能否避免,怎样避免或怎样减轻灾害的损失,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弄不清楚,就失去了研究灾害的意义。
像格兰达克山大雪崩这样的自然灾害,由于它的出现具有骤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人们很难预报其发生的准确时间,因此雪崩的灾难性后果就不可避免。但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本是人类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所在,谁又能说这是杞人忧天呢?这次雪崩和所有的自然灾害一样,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训。首先是当地居民在建筑物的选址方面,应当尽可能地避开雪崩可能袭击的地区,以减轻雪崩出现时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其次是要加强警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