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叫《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书,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样风靡整个世界的书,让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了Intel公司创始人安德鲁·格罗夫及该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Intel公司有一个非常流行的鱼缸理论:当你把鱼放在一个方形的容器里,因为有死角,鱼就会在角落里呆滞不动。但当你把鱼放在一个圆形的容器里的时候,鱼会感到压力,就会不停地游动,直到筋疲力尽。这个理论正是“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名言的真实写照。
正是格罗夫,多次带领着Intel走出困境,创造了每年给投资者平均44%以上的回报率。他重新定义了Intel,使之从制造商转变为业界领袖。
格罗夫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他追求成功的偏执个性,更可贵的是他对待工作的严谨求实的作风。他认为很多人都善于说得头头是道,但身体力行者却寥寥无几,很多人总是自以为是地把新问题当做老问题来解决,不调查、不了解,忽视了问题的变化。因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企业内各部门经理不要怕琐碎和麻烦,要对外界的情况变化“了解、再了解”。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始终是非常执著,越是困难的问题,他越是努力寻找答案。
他所指的偏执,并不是一种怪诞的行为,更不是心理变态。他只是想告诉世界,但凡追求成功的人,都必须具有两个必备的特质,那就是对正确理念的不懈坚持,对完美的不断追求。这需要极大的勇气,需要执行者的坚持。格罗夫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去做到他所说的偏执,我们就必然可以如他一样成功。而一个人一旦成为思想上的偏执者,一旦对正确理念坚持不懈,执著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的话,他就必然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对社会而言必然会有所创新,对他个人而言则必然会成功。
有一个雕刻家,自从爱上这一行后,就从来没有好好睡过一次觉。每当有作品需要创作的时候,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清晨他从面包铺里买来面包,吃一片当早餐,剩下的就揣在怀里。他爬到高高的梯子上工作,饿了便啃面包充饥。
他本来并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但随着从事雕刻工作的时间越长,他就越无法跟人沟通。在创作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必须要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
他最大的痛苦不是创作不出满意的作品,而是需要为生活琐事忙碌。
他以前并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到后来,他无法容忍自己作品出现微瑕。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就会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一块石头。
所以,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作品很少。
他的名字叫米开朗琪罗,一位天才的雕刻艺术家。
几百年前一个下着雪的早晨,名声威震欧洲的米开朗琪罗很早就出门了。他在斗兽场附近碰见了城里教堂中的主教,主教惊讶地问他:“在这样的鬼天气、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
“上学院去。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他回答。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一天,他所在学院的学生们还在有火炉的房间酣睡,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却“吱呀”一声打开了结着冰花的工作室的门。
人们常在问:“成功是什么?成功有无止境?”也许从米开朗琪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成功有时是一种偏执状态的果实。引用马克·吐温的话:偏执者与神离得最近。对于我们而言,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达到痴迷忘我的程度、达到偏执狂的地步,那我们必然会有创新的思维、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会说:“为了成功,我曾试了不下上千次。可就是不见成效。”但这句话是真的吗?值得我们去相信吗?如果真的要选择的话,可以说他们并没有试过上百次,甚至于有没有十次都颇令人怀疑。或许有些人曾试过八次、九次,乃至于十次,但因为不见成效,结果就放弃了再试的念头。这样当然不会成功。
正如葛洛夫所说“我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格言,它不仅适用于他的企业管理,同样适用于生活和人生。偏执造成了不平衡。人类的发展总是在一个平衡被打破后形成一个新平衡的过程中完成的,这种过程完成的次数越多,人的成长也就越快,而一个偏执的人就难于在某个平衡状态中保持下去,因而他在连续不断地打破旧平衡,形成新平衡……如此不断去进步,不断去创新,从而不断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