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力:你就是未来最卓越的领导者
22531400000069

第69章 朱元璋:“四菜一汤”

朱元璋祖祖辈辈均以农业劳动为生,所以,他在起义和统治中都非常重视体恤民力。以民为本,提倡节俭。

朱元璋青少年时期主要是以农为业,童年时帮人放牛,两度入皇觉寺为僧,特别是临近起义反元的后四年,即当朱元璋20~24岁时,他经常“还旧里,修葺淳皇、太后坟墓,经理穴圹,潜居草野四载,往来濠城”。实际上主要过的不是寺院的消闲日子,而是以务农为主的劳动生涯。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告诫自己的子孙和大臣,曾经不厌其烦地回忆和追述过许多往事,很发人深思。他说:“吾昔微时,自谓终身田野间一农民尔。朕本布衣,昔在田里,赖承平之乐。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由此可见,朱元璋在参加反元起义前是不怕吃苦,以农为乐,安心于农业生产劳动的。吃苦耐劳与自食其力,是劳动人民优良品德的表现,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是有本质联系的。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贯主张为人必须坚持“守分植材”,决不能做那种“悖理得财”和贪财害民的事。那么,怎样做才是“守分植材”呢?他认为“守分植材”,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勤奋耕耘。即使不丰收,也必然“岁有常利,用之无穷”。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还时常念念不忘,可见这段家训在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朱元璋的思想里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朱元璋还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感受民生疾苦,体恤民力。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亲征婺州时路经徽州,曾召见当地儒士唐仲实、姚琏二人询问民事得失。唐仲实反映当地守将邓愈役民筑城,百姓颇有怨气。朱元璋立即下令邓愈停工。唐仲实说话间又婉转地反映“民虽得其所归而未遂生息”的情况,意即百姓负担过重,朱元璋当即坦率地承认:“此言是也。”并做出解释,说:“我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然皆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未尝忘也。”表达了自己的愧意。

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深切懂得农民遭受灾荒时的痛苦,所以在朱元璋即位后,对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比较关心,常常减免租赋和进行赈济。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曾下诏减免租赋和赈济灾民达30多次。

朱元璋采用了多种方法,从经济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就是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仍是从经济上着手医治战争带来的创伤。他曾对外地来京朝见的官吏说:“天下初定,老百姓的财力人力都很困乏。这就如刚刚会飞的鸟一样,不可拔它的羽毛,也像刚刚栽种的树一样,不可动摇它的根部。因此,对老百姓,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休养生息。”

在工商业税制方面,朱元璋则要求“斟酌元制,去其弊政”,切实减轻工商户主的负担。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深知广大农民之所以揭竿起义,正是忍受不了被地主阶级霸占土地和财物,所以他们要改变这个“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纷纭吞噬,乱无宁日”的不平等现象。为此,他实行“给民户由”的政策,支持农民剥夺地主的土地和财产。编造“户籍”,又置“户帖”,记载百姓民户的籍贯、人口、年龄和所从事的行业,相当于现在人们所用的户口簿,这种户帖即为“户由”。“户由”上载明民户的产业和丁粮数目,作为纳税当差的凭证。

后来又逐步完善,记载民户包括土地在内的全部产业,具有在法律上承认民户的财产、土地的作用。由此可见,给民户由即是从法律上对民户的一种应得权益的大力支持。从而承认了民户的财产,包括农民所占的地主土地财物和官田的所有权。

为了奖励农桑,朱元璋下令:凡农民有田5亩到10亩以上的,种植面积要按比例递增。在收税上政府规定:每亩麻收8两,棉花征收4两,桑树4年后起征税,不种桑的必须交绢1匹,不种麻和棉的交麻或棉布1匹。在宋元时代,棉花只能在南方的局部地区种植,到了明朝,则普及到全国各地。

元朝统治时期,蒙古族给内地带来了落后的奴隶制残余。明王朝建立后,一些豪强地主家中仍然拥有众多的奴隶。为了发展生产,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年)通令全国,凡因战乱被迫当奴隶的,主家必须立即放还;凡因饥荒而典卖为奴隶的男女,由政府赎身,恢复他们的自由。他还在法律上规定:普通地主不许蓄养奴婢,违者杖刑一百。为了把更多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朱元璋积极推行“招抚流亡”政策,号召逃亡农户回乡垦荒,承认垦出的荒地归垦者所有,而且免征三年田赋;对于个别地区额外开垦的荒地规定永不收税。

朱元璋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还加强了对江南根据地的税收征管力度。他对于本辖区丰富的盐、茶等资源派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取证调查工作。不仅彻底搞清了盐、茶等物资的具体数目,并且还为这些物资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规定了相应的税率。依据史书的记载,可知当时的官吏每年取得到的俸禄都是从这些盐税中抽出来的,可见当时的收入相当可观。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明初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垦田面积达850多万顷,比洪武初年增加了接近4倍。黄淮流域大片荒芜了的土地,重新种上了庄稼,使元末残破的农村又重新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开源要抓,节流也要抓。作为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可以说此时已经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了。在物质上,他已不缺什么了,但他深知那些钱财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因而在用度上特别注意节俭。

我国古代有许多劝勤的格言和故事,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书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儒学理想中的圣帝明君流传着一个又一个勤政爱民、勤俭节约的佳话。而历代丧邦亡身之主,则有着更多的骄侈纵恣、荒淫无度的教训。

孔子热烈讴歌大禹是个完美无缺的人,为什么呢?他吃的是“菲饮食”,穿的是“恶衣服”,住的是“卑宫室”,自奉如此菲薄,而却竭尽全身心力修河治水。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连篇累牍的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近在眼前的元朝覆亡的悲惨下场,对朱元璋的震动极大。除不断要求下属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外,朱元璋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处处节省。

据说,“四菜一汤”就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

一天,适逢马皇后的生日,朱元璋趁众大臣前来贺寿之机,有意摆出粗茶淡饭招待群臣。大臣列席后,只见从第一到第四道莱,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炒芹菜、炒青菜,最后上的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面对大家诧异的表情,郑重其事地说:“列位爱卿,这萝卜是百味药也,可治百病;这韭菜生命力旺盛,象征国家长治久安;这芹菜、青菜寓意为官要清廉、勤于政务、体恤民情;这葱花豆腐汤是奉劝列位,切勿徇私枉法,要一清二白。”宴后,朱元璋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谁若违犯,严惩不贷。

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在南京建宫室时,他把图纸上雕琢考究的部分都砍掉,完工后,叫人在壁上画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作为装饰,目的在于警戒自己。当时有个官员想讨好他,说某处出产一种很好看的石头,可以用来铺设宫殿的地板,被他狠狠地训了一顿。此外,他自己用的车舆器具服饰等,按惯例应用金饰的,他都下令以铜代替。主管的管员说,这并不需费多少金子,朱元璋却说:“朕富有四海,岂吝惜这点黄金?但是,所谓节约,非身先之,何以带动别人?而且奢侈的开始,都是由小到大的。”朱元璋不但自己节俭,要求别人也是如此。

有一天,一个宦官穿着新靴在雨中走路,被他骂了一顿。另一个散骑舍人穿着一件极华丽的新衣被他看到后,便问道:“这衣服费了多少钱?”舍人说:“五百贯。”朱元璋当即训斥说:“五百贯是数口之家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它来做衣裳,骄奢如此,实在是太糟糕了。”告诫他今后不能这样奢华。

由于朱元璋的倡导,明初形成了节俭的社会风气,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得民心则昌,失民心则衰。”

君王只有戒淫逸,勤政事,才能深得民心。小到治理一方水土,大到掌管一个国家,没有正确的理论方针和行之有效的办事方法是行不通的。朱元璋无疑是这方面的实干家,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诸多方面下的一番苦功夫,带来了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