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要避免过分关注孩子,教育孩子尊重家长,现在有许多父母,特别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关注和溺爱,只要孩子提出要求,无论合理与否,都是惟命是从。但却不教孩子如何尊重父母、老人,不对孩子进行知恩图报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已出现了许多问题,并表现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引起社会和广大家长的重视。一些家长已,经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尽可能避免过分关注孩子,并从尊重家长开始人手培养孩子的孝心。如,我访谈的一位家长(母亲)告诉我:她女儿在6岁的时候,她就每天早晨6:30起来带女儿做早饭,一个月后,她就放手让女儿自己去做。现在,如果她身体不舒服,家里的饭就由女儿包了。她还告诉我:她的孩子非常尊重大人的意见,并很懂得体谅大人。她认为这与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合理规范孩子的要求有关。这位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做了一个规定,每次去商场,只允许买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可以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一些合理要求,又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亲子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民主祥和的心理空间。孩子因此愿意听取和尊重父母的建议,进而学会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孝敬父母之心自然就有了。这位母亲教育子女的方法值得我们许多家长学习。其实,家庭生活里有许多事情都是教育子女尊重父母,培养子女孝心的好素材,如陪父母去看病,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过生日,为父母排忧解难等等。
(2)利用周围生活促进孩子孝心的养成,家长可以通过讲述一些邻里的孩子如何尊重父母为父母争光的生动事例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大的精神动力,孩子每一点成功都能使父母得到莫大欣慰。但也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注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功,而且是孩子在成功路上所付出的每-份艰辛。孩子为了使自己的父母能和别的孩子的父母一样感到骄傲和幸福就会自觉奋斗,以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项独生子女学习目的的调查显示,孩子们学习目的是各种各样的,但占比例最大的是因"报答父母的爱"而学习。所以,家长如果经常提供机会让孩子看到周围生活中有大量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之爱的子女,势必能激发出孩子努力学习和进取的勇气和决心。
(3)家长用最好的行为给孩子作出榜样,家长首先要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帮助父母做家务,带孩子看望父母;家长还要经常把自己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的成果向父母汇报,与父母一起分享事业成功的喜悦;上下班要按时;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勉;要经常与孩子交换意见,并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这些都是孩子孝心养成教育过程中最好的榜样。
(4)创造孝敬父母的家庭民主生活氛围,现在,家庭生活民主化潮流已不可阻挡,这就要求每一个家庭必须实行民主管理,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拥有发言权。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肤浅,往往错误认为,家庭民主了就不用受父母的约束了。应该使孩子明白,家庭民主发挥得越好,。孩子就越是自觉尊重父母,自觉执行父母的合理要求;作为父母也应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民主意识,再也不能有"绝对服从""父为子纲"的封建主义思想,尽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采用命令态度,强迫孩子去执行。家庭重要的事情要与孩子一起商量,特别是关系到孩子自身的事情,不要不经过孩子同意就由家长自行决定或执行。造成一个你关心我,我关心你的平等、民主、幸福的良好家庭环境,这将有助于孩子形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孩子在家里知道尊重、孝敬父母和老人,那么,在学校就会尊重老师,关心同学,长大成人到社会上就能敬重领导,尊重同事,这既为进一步社会化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也为不断完善自我奠定了基础。
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
诚实正直的品质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家长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品质就意味着让孩子有什么说什么,对人对事开诚布公,有意见当面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结果势必使孩子得罪人、吃亏。家长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在儿童期,特别是幼年阶段,其成长的主要养料就是真善美。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关键期里,心灵尽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接受真善美的雨露滋润呢?这既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父母慈爱之心的真实写照。所以如何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是今天家长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教育孩子坚持正义,一位孩子的父亲对我说:有一次他去幼儿园接他儿子,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儿子因看不惯班里一个强壮的孩子欺负一个弱小的孩子,而主动上前帮助弱小的孩子,以主持公道。回家的路上他表扬了他的儿子勇敢的行为,并进一步教育孩子: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管别的小朋友怎么看,要敢于坚持。同时,对待小朋友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和帮助时,要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如果自己有错,也应主动承担责任,以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同情和帮助。这位父亲支持儿子坚持正义的做法,对孩子养成诚实正直的品质很有意义。
(2)教育孩子关心和体贴他人,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和体贴他人,这是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品质的道德情感基础。具体表现在首先对他人要有责任心。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对我这一方面要求就很严,当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发现忘记还同学的课堂笔记,妈妈知道后,让我把刚刚端起的饭碗放下,立刻去给同学送还笔记。她告诉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同学温习功课。这既是对同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件事对我以后诚实正直品质的形成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心和体贴他人还表现为对他人的同情怜悯之心,这是一种善良的道德情感,是救死扶伤、救人于危难、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因为生活的环境"独",又缺乏同龄伙伴以及相应的教育因素,很容易滋生无情无义、冷酷的态度和言行。所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只有让孩子们用满怀同情、怜悯和关爱之心去温暖那些弱的或有缺陷的小伙伴,才能防止孩子自私、独霸、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并逐渐从关心体贴他人的实践过程中体味到做一个诚实正直人的快乐。
(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要以身作则,做诚实正直的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教育孩子诚实,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忠诚老实。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都没能够表现出诚实正直的品质,如,有的家长明明看见自己的孩子先动手打了邻居的孩子,反而说邻居的孩子先动的手。这位家长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做错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父母)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执行教育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宋庆龄也曾说过:"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也学会了欺骗……"因此,父母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强调身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言教,身教与言教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机智处理孩子的问题,发现孩子有问题,家长不要急躁,要认真分析孩子不诚实的真正原因。如有一个邻居的孩子向母亲要了10元钱,去买上课用的画笔。孩子买好画笔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冷饮店,忍不住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根雪糕。但他回家后并没有讲出实情,却说:"售货员阿姨没有给他找钱。"孩子这种撒谎骗钱花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家长识破的,这个孩子的妈妈发现问题后比较冷静,她没有用打骂的方法逼孩子讲出实情,而是让孩子好好想一想,看看是不是买了其他东西自己却忘记了。暗示妈妈已经知道实情,但希望孩子自己诚实地讲出来。结果,孩子很羞愧地坦白了自己的行为,并表示今后不再那样。事后,这位家长也进行了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往往超出孩子心理水平,让孩子感到太多的压力,以至于不敢提出自己的"正当"要求,当无法控制而自作主张地满足了自己欲望的时候,就想采取撒谎的方式来回避可能遭到的惩罚。所以,作为家长应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心理水平和个性特点,并督促孩子随时随地用诚实的标准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孩子自觉养成诚实、正直行为习惯。对于经常说谎的孩子,家长应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说谎是不诚实的表现,是一种遭人厌烦的恶习。让孩子明白说谎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因为这种人得不到大家的信任,而且被人瞧不起。同时要通过孩子的点点滴滴的行为来帮助孩子磨炼道德意志,使孩子的自尊心战胜自卑感,主观努力克服客观的消极因素,逐渐自觉养成诚实正直的行为习惯。
劳动对孩子的好处
我的侄女是独生子女,一直与奶奶爷爷住在一起,老人们非常疼爱她,除了督促她好好学习以外,什么事都不用她做,今年她已13岁了,几乎没有一点劳动意识,不管大人有多忙,她吃完饭把碗一推就走,换下的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就不管了。其实,像我侄女这样的情况,已是今天独生子女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为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所以,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是否参加劳动却漠不关心,认为那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这种把孩子的成长与劳动习惯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与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背道而驰的。
(1)劳动促进智力发展,孩子在劳动中,通过观察客观世界,运用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使智力和体力同时活动起来,从而促进两者的发展。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那些童年时劳动得分最高的人,成年后发展的可能性比得分低的人要高出10倍,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大4倍,而失业的可能性小15倍;童年时很少劳动的人,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大10倍,犯罪的可能性也较高。那些代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的父母,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修养。"这就是说,孩子通过参加劳动使各方面得到锻炼,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心理健康、智力发展、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2)养成孩子劳动光荣的意识,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当马克思的女儿燕妮问世界上什么最光荣时,他坚定地说:"劳动最光荣。"今天,由于家庭生活现代化,再加上父母存有补偿心理,对孩子事情"大包大揽",使得一些孩子出现鄙视劳动的倾向,他们喜欢体验的是安逸享受,而不是劳动锻炼,这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家长应让孩子逐步认识到,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让孩子了解包括体力劳动在内的一切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小就具有劳动光荣的意识,并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去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3)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必须从小开始。但这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耐心和精力。因为小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学会每一种劳动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孩子最初学习自己做事时,都表现出没有耐心,使孩子劳动兴趣受挫。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正当小孩子饶有兴致地自己穿衣服的时候,等在一旁的母亲实在耐不住性子,一把扯过孩子,三下两下就给孩子穿好了,而孩子的小嘴却撅得高高的。因为妈妈破坏了她自己做事情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的劳动欲望就会萎缩。其实,任何一种好的习惯,都不是在短时间里形成的,而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也是如此,它是在反复劳动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因此,家长一定要有耐心。牙始时,孩子可能做得不好,这不要紧,只要孩子肯做,多做几次就会成功的。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不好,就不让孩子做了,或者干脆替孩子做了,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4)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和勤俭节约的好品质,现在,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家长逐渐忘记了过去生活的艰苦,再加上一些家长存有补偿心理和攀比、追求时尚的心理,所以他们不是从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去安排孩子的一切,而是无限制地给孩子提供各种奢侈品,使孩子的物欲不断膨胀,逐渐养成不愿劳动,贪图享受的品质。甚至一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物欲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经验教训是很多的,应该引起家长们足够的认识。家长可以用一些生动的事例让孩子懂得,一个人只有勤劳、节俭,才可能创造和拥有幸福而美好的生活。一位家庭经济条件很好的母亲曾对我说:她的孩子是在私立寄宿学校学习,每周看到他的同学的父母用高级小轿车接送同学,他就嫌自己父亲的车太寒碜,为了让孩子明白没有父母昨天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好生活。她特意在暑期里带孩子做了一次"追寻父亲的足迹"的旅游,她先带孩子回到丈夫出生的地方--山西一个偏僻的农村,让孩子的爷爷讲述丈夫当年如何刻苦学习,立志摆脱贫穷的故事;然后她带孩子参观了丈夫曾学习过的小学和中学,让孩子目睹了父亲学习环境的艰苦;最后带孩子到天津参观了丈夫就读过的大学。孩子通过对这一次追寻父亲艰苦奋斗的足迹很受启发,他认识到自己今天这样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是父亲辛苦创业、勤俭节约而得来的。他告诉母亲,自己一定要珍惜父母辛勤劳动的成果,好好学习,自立自强,不依靠父母,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这位母亲带领子女追寻丈夫艰苦奋斗的足迹的做法,是值得广大家长们效仿的。当然,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可以教育子女,使他们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如随时随地提醒孩子要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周围自然环境,爱惜书本文具,保持教室和家里的清洁卫生,不要浪费粮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