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
坚强的品质是孩子的一种精神需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保证。但是,家长们有这样的疑问:在今天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怎样做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呢?
(1)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坚强品质的培养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比专制型、保护型家庭的孩子更富有坚强的品质。我的朋友冀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一套,他的女儿与他们夫妇两人的关系如同朋友一般,他的女儿很崇拜他,凡事都向他请教。他也非常尊重女儿,家里的大小事情常与女儿商量。她女儿从小就很自信,喜欢说"让我来",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探索,而且很有毅力。记得她4岁那年,有一天,她想喝可乐,但刚从冰箱拿出的可乐太冷,大人告诉她,在暖气上烤烤再喝。她嫌太慢,托着下巴想了一会儿,然后自己倒了半杯开水,把可乐放在杯里,结果她很快就喝上了热的可乐。她的这一举动,得到了我们在场的大人(包括她爸爸妈妈)一致赞赏。现在,她已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从不让父母操心她的学习,无论多晚,她都是做完当天的作业才睡觉。如果遇到难题她一定想方设法自己解决,而我的朋友冀总是默默在一旁关注着孩子。直到孩子脸上绽出胜利的微笑。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使得孩子情绪稳定,乐观豁达,充满自信,有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如果家长态度专横,命令强制,过分束缚将使孩子无所适从,无法轻松自在地生活和学习,从而限制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的发展,易形成敏感.、焦虑、畏缩等性格特征。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度保护也会限制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压制其创造性,且往往导致儿童性格上既有任性、妒嫉和倔强的一面,又有软弱、缺乏承受挫折的一面。一旦走出家庭,离开父母的保护,就无法处理自己与周围人和事的关系,很难适应新环境,常常陷于挫折的困境。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上面谈到的冀的女儿,她很小就被父母教育,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可以不依赖父母独自处理一些自己的事情,如自己穿衣服、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甚至自己叠被子等;而且她还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拿碗筷,给客人端茶,上街时帮妈妈拎东西等。所以冀的女儿很小就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处理自己事情的良好习惯,并不断获得机会锻炼自己的坚强昂质。这就是告诉家长们要有勇气撤走滋养孩子依赖的温床,让孩子有机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在实际锻炼中形成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否则,什么都依靠父母,遇到问题就搬救兵,轻视自己,依赖他人,这将直接影响孩子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孩子丧失锻炼坚强品质的机会。
(3)让孩子在竞争中锻炼坚强的品质,我们今天生存的社会,处处存在着竞争,孩子们的生存环境也不例外。有学习成绩上的竞争,体育场上的竞赛,课外活动的竞争,升学就业的竞争,工作上的竞争,生活上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等。所以,家长必须让你的孩子从小学会竞争,适应竞争。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好本领,成为生活的强者,为自己将来终身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在竞争中不可能次次都能成功,失败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问题是怎么面对竞争中的失败。这取决于你是否具备的坚强品质,只有具备坚强品质的人,在失败面前才不气馁、不灰心、不屈服、不倒退,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改变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迎接新的挑战。使自己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在艰苦的磨炼中得到提高。
(4)成功可以激励孩子更加坚强,每个孩子都有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都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和同伴的赞扬,希望在家庭、学校里有一定的地位。所以,作为家长尽可能多地关注和爱护好孩子这方面的需求,认真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并可以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就像冀的女儿可以自己创造条件成功地喝到热可乐一样。成功一方面能使孩子真实地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爱,深切地体会家长的信任和期待。另一方面它可以不断激励孩子进取的勇气和信心,使孩子在生活和学习的征途上越走越坚强。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虽然家长们都知道孩子今后的独立生活,不可没有自理能力。但是,由于现代的父母特别是母亲们,因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不知该怎么对孩子好,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帮他们做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爱。因而忘记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不依赖他人。这既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生活的需要。
(1)家长本人一定要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另一方面是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再一方面就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孩子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余的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当今独生子女的家长普遍存在着上面三种心态。如,有一个男孩,今年14岁,学习成绩在班里中下等,在家里,除了看书学习以外,整天就坐在自己屋子里发呆,他父母很焦虑,担心他有问题,请我到家里看看。我通过与他的交谈,并未看出他智力上有什么异常,但我却发现这个孩子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不愿意做任何事情包括与家里人说话,他说他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踉父母说什么,小的时候他只管吃和玩,其余的事情父母都替他做好,上学以后,父母就只让他学习,给他请了许多家庭教师,还给他买了电脑,家务事一点也不用他操心,连他的自行车没气,都是家里人给他打好了他。才骑。但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让父母满意。我问他想没想过父母因他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的心理焦虑,他告诉我这是父母自己的事情,和他没关系,学习成绩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他愿意,他就会考好。从这个男孩身上可以看出,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能力,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包括对父母。这个男孩一定认为父母既然能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处理好这种焦虑,自己完全不用理会父母的这种焦虑。事实上,这种完全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教养方式,既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因此,强化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家长在训练孩子自理能力的时候,除了训练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还要特别强调训练孩子学做家务。如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家长在吩咐孩子做家务时要有耐心,孩子主动帮助做家务应得到鼓励。同时,家长对孩子应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并做具体的技术性指导,即使是洗手帕、洗碗碟或收拾房屋也要注意这一点。当孩子不愿意去做家长吩咐的事情时,家长要讲明道理,把具体要求说明白,态度坚决地要求孩子完成。千万不要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而且最后还给孩子让了步,孩子会认为自己"胜利"了,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仍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对付父母。这会给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效果和家长的教育权威带来威胁。家长还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做家务,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帮助大人把事做完或让他们学会干家务就算完事,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勤劳、刚强、负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
(3)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以鼓励、肯定为主,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大人不应因此指责孩子,更不能惩罚孩子,而应首先鼓励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对于孩子有失误的地方,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活动能力。家长还可以做些示范,如教子有方的家长教孩子做家务所采用的"三步教学法",就是一种示范的方法:首先是大人先做一次示范表演,让孩子在旁边仔细观察。然后,家长和孩子再一起做一遍,发现孩子做得不对时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还可以手把手地教给他们那些较复杂的动作。最后,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一遍,大人在一旁观察指导。孩子如有兴趣,可以让他们反复多做几遍。如果孩子总也做得不好,家长切不可性急,更不能漫骂或挖苦,主要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他做的好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孩子感到自己再加把劲就可以做好了。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要求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却对孩子没有信心,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怕孩子没有经验自己不能解决问题,因而就想方设法帮助孩子解决。家长这种"舍不得"让孩子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做法,不仅会养成孩子的过分依赖的习惯,而且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养成。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孩子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它是孩子在社会上生存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孩子成才的基本前提。所以,家长不能忽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问题。
(1)为孩子创造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我的同学方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面,显得比较得心应手,她的女儿今年4岁多,像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但是,她与许多孩子不同的是,每天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我的同学指给我看她女儿的房间,床铺叠得整整齐齐,玩具放得错落有致,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令我惊讶的是屋子里的装饰画也是孩子自己选购并按自己的主张挂在墙上的。听同学说,她在半年前就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包括孩子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刚开始问题是比较多的,被子揉成一团,地下的玩具也上了床,桌上什么都放,不管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拽出来穿在身上,让大人哭笑不得。但是,我的同学极有耐心,她一边夸奖女儿的这种"创新",一边给女儿示范自己是如何收拾房间的,并且告诉女儿自己今天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逐渐地,孩子学会了叠被子,摆放玩具,并可以区分不同季节的衣服,甚至可以用一种审美眼光来搭配衣服,选择身上以及屋里的饰物。我很佩服我这位同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她能够顺应孩子的天性,不断给孩子创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促使孩子有机会尝试困难和创新,并不失时机加以引导,使孩子逐渐脱离父母独立地做各种事情、面对各种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自然就形成了。
(2)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孩子小的时候,一般自我意识较差,容易依赖他人,特别是依赖他人的评价。有人夸奖他,他就以为自己很好,有人批评他,他就以为自己不好,不同的评价使孩子分辨不清自己,也没有能力客观地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到真实的自己。所以,父母要尽力帮助孩子确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明白自己虽有各种缺点,但更有长处。就像我上面讲的那位同学,她就很重视用鼓励、欣赏来帮助女儿强化自我意识,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当她看到女儿把房子收拾的"乱七八糟"的时候,并没有马上指出问题,而是把这一切看作是女儿的一种创新,让女儿相信,只要她继续不断努力,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3)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孩子能够坚持独立将事情做完、做好,其主要动机来自于对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责任。因此,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同时,应重视孩子责任心的养成。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邻居因此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自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的艰苦生活,终于在一年里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孩子由于年幼而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造成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关键是家长要通过帮助孩子处理过失的问题,使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责任,怎样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只要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家长就应该舍得让他自己承担责任。这既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又体现出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孩子从小要学会创造,这既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今天的儿童成长的要求。但是一些家长往往并不注重儿童创造力的开发,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阅读课外书籍,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以及独立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均受到了家长的阻碍;在一项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说:"我总没有时间玩儿",有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说:"我想做的事家长总是不让我做",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说:"家长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从而看出,一些家长非但没有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孩子失去了自由思考、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孩子创造潜能的发挥受到了影响。这与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必须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