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口才
22624700000025

第25章 孩子的品德教育智慧(5)

(3)对孩子的行为应立刻给予奖励或惩罚,一般来说,采用奖励的办法可以有效地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到强化,那么,家长尽可能在孩子作出理想的行为之后就立刻实施奖励的办法。一些家长往往提出奖励的条件是长期的、遥远的,因而收效甚微。如,一些父母常常给六七岁的孩子许愿说:如果你在这半年的每一天早晨都能自觉按时起床,你就可以在期末得到你最想要的一件礼物。显然,这种诱惑对他们在这半年的表现不会起到什么效果。而及时强化可以使奖励产生一种很奇妙的作用,那就是奖励转化为理想行为的动力。比如,我的外甥,今年5岁,经常尿床,给他讲道理甚至打屁股都没用,我尝试采用立即强化的技巧,收效比较大。我的外甥酷爱手工恐龙,我告诉他,如果他今晚不尿床,我明天一早就给他做一只大恐龙,他果真那天夜里没尿床。第二天清早,我先表扬了他,然后就按照许诺给他做了一只大恐龙。第二天、第三天我又把这个方法如法炮制了两遍,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我外甥一方面很得意自己拥有了三只不同品种的大恐龙,另一方面,他自信自己不会再尿床了。这事已半年过去了,听说他没有再尿床。所以,如果孩子有良好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这不仅能促使孩子继续保持自己的正确行为,而且还可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并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立即给予恰当的批评或惩罚,要让孩子从批评和惩罚所带来的痛苦中明白什么是生活的行为界限,使孩子从痛苦的经验中明白下一次须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家长不有意识地去运用一些批评和惩罚孩子的办法,孩子就无法知道那些有害于家庭和社会方面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和痛苦性,那么,孩子长大后可能有违法犯罪的危险。

另外,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必须注意孩子个性特征,如有些孩子是好动型的,家长误把这种活泼好动一律视为不遵守规范而加以限制,时间久了可能会造成孩子性格缺陷,这是值得家长注意的问题。

孩子抵触老师的解决办法

一般情况下,孩子总是喜欢老师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言语对待自己。而不喜欢老师用否定的态度、挑剔的眼光和批评的言语对待自己。孩子常常会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存有成见,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1)态度要冷静,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时,最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家长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孩子对事情的全部经过的陈述以及孩子对老师批评和处理意见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得出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宜的方法予以解决。如果是属于孩子认识偏激或行为错误时,家长要积极引导,帮助孩子认清行为上的正确与错误,心服口服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客观地看待他人的错误,并不断提高孩子对缺点或问题的认识能力,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果是属于老师处理问题存在片面性或有失误时,家长要主动与老师交换意见,配合老师采取适宜的方法弥补老师教育过程中的疏忽和过失,以化解孩子的抵触心理,从而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与此同时,家长还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理解和体谅老师的难处,以此来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避免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切忌在没搞清事实真相之前就简单粗暴地批评或对老师表示不满。如,有的家长一听说孩子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或顶撞老师,就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一顿训斥,也不给孩子讲明道理。这既不能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也不能缓解师生间的矛盾,并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也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向很溺爱,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觉得孩子什么都好。一旦孩子对老师有意见,就不假思索地指责老师。家长这种不经调查研究、草率地表态,一味地批评老师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坏的,它将助长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破坏师生关系,影响教育效果。

(2)家长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这对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极其重要的。如,一年级的小刚在学校里纪律比较差,上课常常迟到,课堂上小动作多,还影响其他同学听课,老师经常狠狠批评他,有时让他站着听课,久了,小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在课堂的表现越来越糟糕。老师找小刚的父母谈话,反映小刚在学校违纪的表现,小刚的父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小刚父母的眼里,小刚平日在家里是很乖的,他从来也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因为他特别害怕他的爸爸,只要他爸爸在家里,他都不敢大声说话。胆子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在课堂上捣乱呢?通过小刚这件事,小刚的父母意识到由于他们在家里过分约束了小刚的行为,使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舒展自己的四肢,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希望在学校里得到释放,以致造成经常违反纪律的现象。小刚的老师也意识到由于自己不了解小刚的实际情况,不是在满足小刚的需要的基础上对小刚提出要求,而只一味要求小刚像其他同学一样遵守纪律,结果得不偿失。发现问题以后,小刚的父母与老师积极配合,使小刚改变了不遵守纪律的坏习惯。这件事告诉家长们,孩子想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就必须尽可能避免由于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而产生的不愉快学习体验。而只有家长与老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中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当然在某一个问题上或某一件事上,家长与老师有可能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可以避开孩子互相交换意见,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论。否则,会使孩子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或无所适从,甚至使孩子养成两面派的坏毛病,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教育作用相互排斥或抵消的不良结果。特别要强调的是,家长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讲有损老师尊严的话。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的都对,就不能提意见,而是要讲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这既是一个让老师更好地了解你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真诚地关心老师的机会。

孩子不良交往的解决办法

一般来说,家长对自己子女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的,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家长更是如此。如,孩子不能随便与外人交往;不能与不良家庭的孩子交往;不能与学习不好的同学交往;更不能与有劣迹的孩子交往。如果与谁交往,必须向家里如实禀告对方学习、家庭、父母的情况等。说明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交往活动,而且大多数家长都能明白良好的交往在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仍然有一些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进行不良交往。近年来大量的事实研究表明,导致少年越轨犯罪的一个最直接影响因素是交友不慎,致使其滑人了某个犯罪团体而最终落得锒铛入狱。在今天复杂的社会里,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孩子出现不良交往,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就是其中二个重要的因素。

(1)导致孩子不良交往的原因

①家长过分管束孩子的交往,家长由于担心孩子年幼无知而交往不慎,所以不许孩子随便与他人交往。而这一时期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内心渴望与同龄的孩子一起交往。所以,往往不能自觉遵守父母"不许交往"的严格规定,背着父母在外面不加选择地与人交往。父母发现后,不能冷静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而是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对孩子实行简单粗暴的干涉甚至进行棍棒教育。这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孩子感到极大的屈辱,特别是用这种方法对待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很快就会失去控制权,孩子可能会拒绝父母的经济来源,并给父母以非肉体的报复--离家出走,浪迹社会,到"哥儿们"中去寻找"温暖"。

②家长不能倾听孩子的想法,有些家长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观念的代表、知识的权威,是孩子社会化的惟一指导老师。他们经常用陈旧的思想对待孩子,希望孩子听大人的话。而孩子们却通过各种媒介学习了更多现代知识和社会价值观,他们不愿意总是"听大人的话",他们希望大人也能"听孩子的话",渴望家长能够倾听自己的想法。家长和孩子这些观念上较大的差异和分歧造成彼此感情隔阂,相互难于理解,甚至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因此自尊心受挫,学习下降,他们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而离开家庭。但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往往空虚幼稚,极易在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骗或与一些有劣迹的青少年产生密切交往,走上邪路而不能自拔。

③父母离异,父母离婚的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给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严重创伤的过程。无论父母怎么看待自己的离婚问题,但对无辜的孩子来说,父母分开就等于撕碎了他完整的爱的世界,给其造成精神创伤乃至心理变态。当孩子受到父母离异的打击以后,总有一段时期心理和行为表现失常,甚至有出走行为。如果这一时期其离异父母,不能尽到应有的教育责任,不关心孩子的交往活动,对其参加不良交往听之任之,很可能使孩子因缺乏家庭温暖而走向越轨和犯罪。

④家庭本身的不良交往,"上梁不正下梁歪",家庭本身的不良交往,无疑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从仿效成年人的不良交往开始,逐渐形成青少年的不良交往。实际上,不良家庭孩子的犯罪一般来说不是暗示和唆使的结果,而是模仿和感染的结果。即使其父母并没有把父母消极的观点暗示给他们,但只要他们在社会上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新环境很快加深了家庭的不良影响,往往容易使其滑人不良交往的泥潭,走上犯罪的道路。

(2)如何控制孩子的不良交往

①要帮助孩子划清友谊和"哥儿们义气"的界限,现在的孩子,需要朋友和友谊,以便于能够互相倾诉那些与父母、老师不愿讲的话或事情。他们彼此保守秘密,以表示对友谊的忠诚,但他们尚未成熟,缺乏分辨能力,对于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哥儿们义气"往往分辨不清。许多孩子把"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为朋友两肋插刀"互相包庇,彼此隐瞒错误等视为衡量朋友的标准。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忠于朋友的表现,如果谁向老师讲了真话或者实情,就是出卖朋友,不讲义气,是"叛徒",这就把友谊与"哥儿们义气"混为一谈了。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以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为根本目的。真正的朋友彼此之间应是互帮、互助、互勉、互敬、互学、互励。而"哥儿们义气"则是从个人私利或狭隘小集团利益为前提,不讲原则,没有是非,互相包庇错误,它不能和友谊画等号。所以,父母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分清友谊与"哥儿们义气"的界限,让孩子明白,"哥儿们义气"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而且还容易被坏人利用,甚至可能使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

②帮助孩子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易冲动,独立意识强,总想摆脱成年人的约束,再加上心理不够成熟,受模仿、暗示等各种诱因刺激,很容易被不良的交往所吸引,作出各种错误的选择。有些孩子平时在交往中选择那些不良行为,如吸烟、撒谎、小偷小摸等,以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不良欲求。他们很可能开始时,只有一方面的不良欲求,但通过不良的交往,会很快巩固并发展成为多方面的不良欲求,形成恶习。作为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和辨别是非的认识能力,锻炼孩子在交往中选择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家长既要注意孩子自身的发展,又要注重孩子同他人的交往。尽可能为孩子多创造良好交往的条件,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让良好的交往伴随着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