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些做父母的却总是充当孩子的"代言人",遇事往往喜欢自己替孩子表达,而不让孩子自己说。他们相信"知子莫若父",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当别人问孩子一些问题,孩子正努力思考,准备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父母却不假思索地抢先代孩子回答了:"是这么一回事","她不喜欢数学,对语文蛮有兴趣"等等。在这些父母看来,自已最了解孩子的心思。其实,正是父母的这种自以为是,使孩子的自尊心屡屡受到伤害。
有些父母习惯于充当孩子的代言人,是基于他们认为孩子小,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当医生问孩子的感觉和症状时,父母总是代孩子回答。在父母看来,孩子面对陌生人会害羞,不能大胆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于是就代孩子表达了。父母以为这是在帮助孩子,事实上却削弱了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失去了一次尝试着自己表达意见和想法的机会。
长此以往,孩子会更加胆怯,更无法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当和父母在一起时,即使孩子自己偶尔说点什么,也总是会悄悄看父母的脸色;而对父母说的话,也往往总是点头称是。事实上,孩子的真实感受往往并不像父母说的那样。这样,孩子常常会因为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倍感苦恼。这种情况重复多次,孩子就会养成依赖性,习惯于自己所有的事都让父母做主,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所以,虽然有时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样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但孩子需要的绝不是父母替自己回答。聪明的父母即使在对孩子要说的话能够心领神会时,也要故意装出不明白的样子,等孩子用自己的话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讲得好,就鼓励他、表扬他;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想法表达得不够准确,就微笑着帮助他纠正。这样做才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
该放手时就放手
对于独生子女,家长往往过于溺爱,忽视了对孩子自立自强的培养。他们凡事不放心,对孩子保护太多,不肯放手。这样就破坏了孩子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直接影响了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某报曾报道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但他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竟放弃了出国的机会。
对孩子过于溺爱和保护是使孩子形成依赖性人格的温床。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性人格时,指出了这种类型人的几个特点:(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多渺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有依赖性人格的人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接受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影响自己的生活、前途。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显然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
为了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做事。孩子都有探索并适应周边事物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有着渴望学习新本领的需求,尽管他们初次的行动常常是笨拙的、不正确的。如果当一个充满活力的幼/L第一次对母亲说"让我来做"的时候,母亲却在孩子的笨拙与自己的一步到位之间选择了后者,并对孩子说:"不行,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干。去别处玩吧,乖,别碍事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们再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了"的时候,他们却已习惯于"到别处去玩",懒得"碍事"了。
该松手时便松手,其实是一种独到、高超的家庭教育艺术。舒乙先生在忆及老舍当年对他的教育时曾写道:"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那年舒乙才8岁,但老舍已经"松手",让孩子自己用眼、用心观察这个世界。舒乙说:"直到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不必担心,不必说话;我却能知道整个世界"。从中我们大抵可以感悟到,"该松手时便松手"是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父母希望能给孩子提供一切能保障他们幸福的东西,但幸福是要依靠孩子自己争得的,我们没有办法给他们买幸福保险。如果说有什么相近的保险,那就是树立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用不恰当的爱阻止孩子锻炼自己。孩子们需要一定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明智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自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地培养自立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长。
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父母不仅要放手,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去做事。可以审视一下孩子的生活,将应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列出清单,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在刚开始自己动手做事时,肯定不可能做得很好,家长一定要耐心,不要对孩子太挑剔,而要尽量发现孩子的进步,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动手做事的自信心。
鼓励孩子的失败
日本本田技术研究所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认为,"无所作为比失败更可怕"。他主张把工作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即使明知难以成功,也要让年轻人尽力而为,不横加干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而鼓励失败。现在,这些从多次失败中汲取了充分经验教训的青年已成为本田企业的中坚力量,为企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田先生的这种做法对家庭教育也有借鉴意义。在绝大多数父母看来,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们总是想干一些几乎无法实现的事。此时,如果父母对孩子加以嘲笑或阻拦,无疑会束缚孩子的想像力,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完全丧失开拓进取精神。要想使可塑性很强的孩子增长才干,就不要怕孩子失败,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
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尝试着干一件事时,会尽力想法干好,干成功,这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闯劲和耐力。如果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干不好而横加干涉,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愿去做,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干,那么,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将很难独立做事。要相信,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时,即使最终失败了,他也会从失败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威尔逊要到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学校向他们介绍了管地的情况,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
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
在他出发之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那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也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大家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我敢保证,很多父母会立即动手给孩子塞进去,不仅如此,恐怕还会放进更多的东西。)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
过了两天,等他回来时,妈妈问:
"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少带衣服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的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对吗?那么,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去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在尝试中获得经验,学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也能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教育界有个公文数学研究会,以新颖独特的算术教法闻名于世。公文算术教学法就是以指导老师不直接讲授为原则,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例题,然后做同类练习题。指导老师发现学生做错了,就让学生重做,直到其做对为止。通过这种教学法,不少学生的功课都提高了很多。可见,我们应当相信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