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鼓励孩子自由的探索,鼓励孩子自由的探索是促进孩子天赋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有天赋的孩子也需要有幸福的童年时代,也要有一般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他们也要看电视;要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需要学骑自行车……家长不可剥夺有天赋的孩子的正常的自由活动。
(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天赋的孩子常会问许多问题,他们对大多数事情都很好奇。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善于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习猜测正确的答案。如果您不能正确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千万不能不懂装懂,给孩子以错误的回答;而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查有关书籍,弄清正确的答案。家长要指导孩子学会从百科全书、词典和其他参考书中去查找、搜集资料,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技巧和能力。为此,家长要为孩子配备必要的书籍,包括工具书、故事书、百科全书等。
(4)发展孩子的各种兴趣和爱好,家长给孩子买的玩具,应当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最好的玩具是开动孩子的脑筋,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才能玩得有趣。当孩子稍大时,要为孩子提供材料、地方和时间,使孩子从事各种有趣的活动。
(5)经常带孩子参观,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听演唱会、看画展和参观博物馆,带孩子去听演讲,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孩子潜在的天赋。
(6)多带孩子旅游,常言道:行万里路,读十年书。旅游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开阔胸怀。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计划旅游事宜,并从中学到许多有关他们要去参观的地方的知识。家长可以教他们怎样看地图,怎样计算里程,怎样选择较合适的旅游路线。动物园、美术展览馆、博物馆和工厂等地方,都可以让他们去参观、拍照。参观后,可以让他们谈谈印象,讨论一番。此外,旅游期间,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各种有趣的游戏,考考孩子的记忆力和知识面。
(7)鼓励孩子富于幻想,做游戏、演戏剧、阅读、编写幻想故事、画油画、雕刻,所有这些对培养孩子的才能都很重要。如果这些活动能力在小时候就能得到培养锻炼,那么孩子以后就可能形成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思想。
总之,家庭的背景影响着孩子的习惯、兴趣、个性和终生的发展。孩子良好的天赋还在于家长循循善诱。
如何教育胆小的孩子
每个孩子可能都出现过恐惧,比如,有的孩子怕火,他遇到火源可能就会躲避,以免受伤害。这样的恐惧属正常现象,但如果某个孩子遇到什么事都害怕、恐惧,就会使他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孩子在恐惧时,会出现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甚至会丧失理智和自控力等;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呼吸降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口干、出汗等机体的一系列变化。
儿童恐惧胆小产生的种种原因,有先天的恐惧,比如:呦小的孩子听到巨大的声响或陌生人突然靠近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害怕,这就是先天恐惧的一种。一般来说,当孩子遇到不确定和不可预料的人或环境时,容易产生这种先天的恐惧。另外,孩子的恐惧也来源于他直接的体验,例如:孩子不小心被狗咬了一下,以后听见狗叫他就心惊肉跳;打雷下雨时,如果孩子看见父母表现出害怕的表情,他也会害怕打雷下雨。此外,孩子的恐惧胆小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有关。有些家长在孩子顽皮或不听话时常常吓唬孩子,人为地加重孩子的恐惧感。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事物有不同的恐惧感。比如,2岁的孩子会怕打雷、怕动物、怕洗澡、怕父母离开等。5岁的孩子会怕黑、怕独处。6岁的孩子会怕某些声响,怕妖魔鬼怪,怕被遗弃,怕单独睡觉,怕刮风下雨和受伤流血等。7岁的孩子想像力丰富,他们怕床底下有鬼,怕夜间有人闯到家里来,怕打仗或一些生活小事。八九岁的孩子恐惧会少些,他主要担心怕丢面子和被人嘲笑。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很可能在成年后仍有相应的问题产生。
了解了孩子恐惧心理之后,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建立自身,的信心呢?
(1)要区分正常的恐惧和需要克服的恐惧,每个孩子会因各种原因产生惧怕,家长要认真区分。例如,孩子在两三岁时怕生人,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怕到一见生人就哭,无法与人交往的程度,这就需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了。
(2)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度地同情、关照。比如,孩子第一次看到狗时,可能会害怕,这时家长不要过分地保护孩子,而要对孩子说:"别害怕,它不会咬你的。"等等,这样就会减轻孩子的恐惧感。
(3)面对恐怖情境,父母首先要镇静,从容地帮助孩子,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害怕往往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比如,母亲害怕打雷,一听见打雷就表现出非常惊恐,孩子也会像母亲那样害怕听到雷声。因此,当面临恐怖场面时,父母要镇静,显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帮助孩子摆脱困境。父母更不可故意装出恐惧状来吓唬孩子。
(4)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克服恐惧的技巧:
①采用对抗疗效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这种方法是通过把愉快的活动和引起恐惧情绪反应的刺激放在一起,从而以积极的情绪去克服恐惧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例如:孩子怕打针,家长可以在打针时给他讲他喜欢听的故事或给他吃他喜欢的食物,这样做可以分散孩子对恐惧对象的注意力,从而让他逐渐适应恐惧对象,消除恐惧心理。
②采用系统脱敏法逐步减轻孩子对某个东西的恐惧。例如,针对孩子怕猫,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给孩子看猫的照片,让孩子熟悉猫的形状,最好让他对猫逐渐产生兴趣。然后叫孩子听猫叫的声音,由远到近,慢慢适应。最后在很远的地方让孩子看猫,慢慢靠近,一次不行,可以等下一次,每次到孩子不能忍受为止。逐渐提高孩子的耐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孩子就可以用手摸猫,与猫一起玩耍等。
③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怕黑、怕水、怕独处等。有的孩子晚上不敢关着灯睡觉,家长可以用捉迷藏的游戏来锻炼孩子的胆量,一开始可以在亮着灯的大屋子里玩,让孩子躲起来的时间逐渐延长。慢慢地可以锻炼孩子躲在另一间屋子里。再以后,可以在关着灯的屋子里玩,让孩子在游戏中逐渐消除黑暗带给他的不安。
最后,父母要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多让孩子接触自然和社会。孩子知识的丰富、亲身的体验会消除孩子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恐惧。
孩子说话"结巴"的应对窍门
"结巴"是口吃的俗称,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律的障碍。患有"结巴"的孩子在说话时,声音、音节或单词往往被不正确地重复、延长或停顿,以致中断了有节律的语流。口吃大多发生在2-5岁,男孩比女孩多。其中2-3岁的发生率最高,这段时间是儿童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孩子在与成人或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一方面产生了表达自己愿望和要求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他们所掌握的词汇还很有限;所以说话时常.发生表达不清想说的内容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幼儿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词汇,偶尔出现言语不流利的情况,这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是难免的,它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发展而逐步消失,到成年后还保持口吃的并不多。还有一种是习惯性口吃,主要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其最常见的原因有:
(1)模仿,孩子喜欢模仿。当孩子在开始学习说话时,如果孩子的父母、亲属或小伙伴有口吃的毛病,那么孩子说话的方式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也有的孩子开始时觉得"结巴"好玩,于是就模仿别人,结果自己也"结巴"了。
(2)心理紧张,孩子开始学说话时,成人要求过高,如逼迫孩子讲话或不断地纠正孩子,引起孩子说话时情绪紧张,使言语器官活动失调和混乱,使孩子说话发生障碍。有的孩子不适应对陌生人讲话,也会产生心理紧张而引起口吃。多次反复,就容易形成习惯性口吃。由于心理紧张而引起口吃的孩子,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会口吃。比如,他们唱歌、朗读、自言自语,或与熟人、好朋友交谈时,他们可能完全正常或较少口吃。
(3)严重的疾病或情绪上的挫折,在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度的恐吓、恐惧,例如火灾、地震、父母离异等都可能引起口吃。
(4)虽行改"左"为右,中国父母常强迫孩子改用右手拿碗筷、写字等等。有时让一个习惯用左手的孩子改用右手,也会导致口吃。因为强行改用习惯手,会使语言神经中枢处于混乱状态,造成口吃。
口吃影响孩子正常地与人交往,而且口吃的孩子常遭到别人的嘲笑而变得自卑、孤独、易激动和焦虑,由此也可能造成今后学习困难,所以应预防和尽早矫正。成人要注意孩子周围人中是否有口吃者,尽量不要让学语言时的孩子接触。要制止孩子模仿口吃者。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恐吓、打骂。在孩子学习语言时暂时出现的词不达意、表达不明的现象时,父母不要过多地纠正和强迫孩子改正,以免造成孩子一说话就心理紧张。对习惯用左手的孩子,要慢慢地予以纠正,如果孩子已养成习惯,也不要勉强他改用右手。"习惯用左手并没有什么坏处。
如果孩子已经患了口吃,应查明原因,对症矫正:
首先,应消除说话时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父母对口吃孩子的讲话,不要特别加以关注,要听其自然。他们一时说不清,不要责怪、训斥和嘲笑,要鼓励他慢慢说,孩子有一点进步就予以肯定,使他们树立信心。
其次,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语言训练。成人要给孩子正确示范,自己念出正确发音,让孩子一字字、一句句地模仿,多鼓励少责怪孩子;告诉孩子先想好要说的话,然后慢慢、轻轻地说出;训练应由易到难;多让孩子练习儿歌、讲小故事,让孩子多开口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