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口才
22624700000006

第6章 让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1)

孩子的小伙伴是孩子的小老师,小伙伴的聪明、勇敢,会启发、激励孩子;孩子的小伙伴也是一面镜子,从小伙伴身上,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孩子的小伙伴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小太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但是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过程中难免有点小摩擦。有些父母怕孩子受委屈、受欺负而不让孩子与别的小朋友玩。这种做法往往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怯懦、胆小,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办法是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教给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

(1)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也会反映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能与家里的长辈、同辈相处融洽;能与邻里搞好关系,这就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家长首先要能与尊长、邻里、同事搞好关系,对孩子的小朋友要热情、尊重。

(2)鼓励孩子多串门,多让孩子串串门,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合群。孩子在串门的过程中会逐渐学到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法。当然,对串门的时间、地点和礼仪规范,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控制。

(3)教育孩子平等待人,不可以自我为中心,同伴之间的交往原则是平等。如果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太霸道,处处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那么,别的小朋友就会疏远他、孤立他。而孩子霸道的性格往往是在家中形成的,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多为别人着想。比如,吃饭时,不要将自己爱吃的菜端到自己旁边独占;家中有人生病时,家长要让孩子不要吵闹,为病人着想。教育孩子适当地为别人着想可以使孩子减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

(4)要求孩子助人为乐、待人友好、与人合作,凡是那些被同伴接受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助人、友好、合作、快乐和亲社会;而那些被同伴排斥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攻击性、破坏性强,易争吵,好打斗,怀有敌意和逃避作业的孩子。因此,家长如果要让孩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好的性格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可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娇纵;要教育孩子在解决矛盾时,要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要给孩子讲道理。

(5)家长要给孩子以温暖和关怀,不要用强制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幼年缺乏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的孩子容易形成破坏性、攻击性的性格倾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往往被孩子仿效。因此,孩子怎样与同伴交往常常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的反映。家长最好用民主的方式(如尊重孩子,听孩子合理的建议,给孩子讲道理、参与孩子的活动等)去教育孩子。

培养孩子的"所有权"意识

有的小孩常常把幼儿园的玩具、奶奶家的钱、邻居家的东西等"拿"回自己家,父母为此大伤脑筋。事实上,对于幼儿,这种行为既谈不上"偷",也不是大人所理解的"拿",这只是幼儿年龄阶段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

一般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偷"的概念。往往是我喜欢什么,就拿回去玩玩,很少考虑拿回去以后的行为结果。虽然老师和家长经常教育孩子"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但对于小孩来讲,还不能真正理解此话的含义,不可能将这种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所以,对于小孩拿别人东西,家长不应紧张,也不要理解为孩子出了什么道德品质问题,应采用适当方法,去矫正孩子的这种行为习惯,以免孩子将来出现道德品质问题。

(1)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家长应该懂得三四岁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些小孩拿别人东西是为了满足自尊心。因为小孩极易喜欢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常常是小孩拿了别人的东西,不但没受到同伴的谴责,反而被同伴看作是一种"英雄行为",是"勇敢,有本事"的表现。而这种小孩将"拿"的东西分给小朋友,以换取他们对自己的"友好"与"尊重"。有的小孩则是由于父母感情危机或父母对事业、工作过于关注,而缺乏得到应有的家庭关注和父母的爱。所以,可能选择这种行为来发泄其内心不满,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2)"所有权"意识的培养,家长要让小孩从小就有"所有权"的意识,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逐渐去掉儿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孩子在幼儿时期多以自我为中心,常将生活范围内所见到的东西均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当其他人动一动时,就会大叫"别动,这是我的。"有的孩子甚至大哭大闹。家长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哪本书、哪个衣橱、玩具等是孩子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共享的,哪些东西是父母的或是别人的。教育孩子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经他人的同意,不得随便拿;即使得到同意后拿了别人的东西,如果别人要用,也应还给别人;如果是自己的东西,别人想用,也应高高兴兴让别人用;对于大家共享的东西,不能自己一个人霸着用,甚至据为已有。

(3)采用合适的方法矫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首先要注意运用适用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对于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切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这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会强化这种错误行为。这样,孩子会对家长所提出的行为要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使家长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无法让孩子理解,也就无法转化为孩子内在的行为动机,还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以后,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游戏角色训练",就是家长与小孩轮流扮演"偷者"和"被偷者",让孩子真正体会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偷"了的感觉,以达到惩罚孩子、教育孩子的目的。也可采用"诱发内疚法",这是用同情受害者的方法对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进行的一种惩罚。他比一般意义上的惩罚更为有效,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如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当着孩子的面,家长可以说:某某孩子丢了玩具,为此他的妈妈狠狠地将他惩罚一顿,几天没给他饭吃,没让他去幼儿园……通过这一方法,引导孩子了解到自己的不良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利后果,诱发孩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和内疚心理,从而良心发现,并从内心深处发现自己的不对而主动改正错误,从而使家长达到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

性格孤僻的孩子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孤僻不应属于孩子。但是,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目前生活在都市里的一些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喜欢与人交往,独来独往,不关心周围的人或事,在群体活动中表现被动等,这正是这些孩子性格孤僻的突出行为表现。形成孩子性格孤僻既有生态、生活环境的原因,也有父母管教不当的原因。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性格孤僻,都会阻碍孩子早期社会性发展,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性格孤僻的孩子减弱其孤僻的程度或改变其性格孤僻的方法。

(1)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孩子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其社会交往活动,特别是他们同龄群体间的交往活动,既是他们最初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果孩子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不能理解、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就会形成对他人他事的情感淡漠,并难以发展最初人际交往能力或宽容他人的心理调节能力。这种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孩子,成人后会表现出离群索居的孤独倾向。目前,因为现代家庭的居住方式和单元楼本身的封闭特点,使得孩子与孩子的交往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如,小明家住的楼层比较高,他父母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几乎不允许他独自下楼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后来,小明家隔壁搬来了一位小朋友,小明特别高兴,因为他可以有小伙伴一起玩了。但小朋友的妈妈不愿意小明与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玩耍,因为邻居家里装修得非常漂亮和精致,小朋友妈妈非常担心孩子的游戏会弄脏或搞坏家里的墙面、装饰品或别的什么东西。小明因此很少有机会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小明习惯了自己玩,自己与自己对话,并在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时候表现出明显被动和不合群。小明的事例可以给家长们一个提示:若要让孩子避免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家长要有意识改变家庭生活环境的封闭状态,要"敞开家门"让孩子从"自我"的"独"的小圈子中走出去,参与交往、体验交往和享受交往。家长不要怕麻烦,要尽可能抽空把孩子带出去或把同事、朋友的孩子请到家里来,让孩子们在做游戏过程中体会交往的快乐,促使孩子消除与人交往的胆怯、惧怕的心理,增加他们交往的兴趣,并以此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走出自我心灵封闭的误区,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竞争活动,竞争活动是一种双向活动,孩子可以通过这种活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从而逐渐消除原来性格中的孤僻。如上面谈到的小明,他跑步很快,因为他平日不喜欢与别人在一起,他的这一优势并没有显露,也不曾得到任何鼓励。为了帮助小明改变他的孤僻性格,他的妈妈请了几个小朋友与他一起赛跑,当他第一个跑到终点的时候,小朋友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妈妈还亲自为他戴上了一朵小红花。小明因此受到很大鼓励,以后,只要有空,小明就主动邀请小朋友一起跑步或做游戏,逐渐摆脱了不合群的习惯。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家长在鼓励孩子参加竞争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技巧,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活动,就像小明的妈妈根据小明跑得快的特点安排比赛跑步活动,使小明从与他人的对比中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不再排斥与人交往。否则,对于身心发展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特别是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竞争的结果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无法面对失败,无法面对自己的弱点而陷入一蹶不振,导致性格更加孤僻。同时,平日里,家长还要有意识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的胜利鼓掌,从内心体验他人成功的喜悦之情。只有让孩子保持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使他们真实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才有可能使他们远离或走出性格孤僻的陷阱。

(3)端正家长的教养态度,现在孩子的父母基本上是双职工,他们几乎要把整个白天的时间花在工作上,晚上还要干家务和给孩子看作业,所以一些家长很难做到留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还有一些父母,特别是母亲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年出差,并不注意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使得孩子常常感到孤独,进而导致性格上的孤僻;再就是一些家长对待孩子持"只生不养"的态度。他们生了孩子以后,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看养。如果正好碰到那种性格本身有缺陷的老人,如脾气暴躁或少言寡语、性格孤僻等,必然会使孩子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来说,必须不断强化了解孩子的意识。只有了解孩子,才可能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发展,保证家长繁忙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而了解孩子的前提就是亲子间良性交流,这既需要家庭良好的心理氛围,也需要父母倾听的艺术。家长只有不断学习和训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防止孩子出现性格孤僻的问题。对于"只生不养"的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强化其做父母的意识,增强其对孩子的责任心,要使他们明白自己担负的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不容推卸的。"只生不养"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多问题。据调查,现在普遍意义上替子女带养孩子的老人,他们的年龄大约在50岁到60岁,按老人这-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正处于老年更年期前后,带有更年期生理心理反映。加上老人在这一年龄阶段,人格上多存有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多疑、孤僻等特性,均会对幼儿性格发生不利影响。所以,老人带养孩子不仅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孤僻性格,而且还会导致语言系统的障碍。

男孩的气质培养4

在独生子女家庭里,有不少男孩子喜欢摆弄和收藏一些"布娃娃"之类的小饰物,见了客人脸总是红红的。他们在学校也非常腼腆,不愿意参加男同学组织的活动;遇事退缩、犹豫不决,说话尖声细气,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小步走,像小脚女人一样;这样的男孩子如果总是保持上述特征,那么他就很难形成男子气,长大以后很难有自信心、独立性、竞争性和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

造成男孩子没有男子气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家长采取过分专制的教育态度,孩子只得惟命是从,不敢有任何独立的想法和做法。为此,一些比较"乖"的孩子身上常表现出阳刚之气不足,阴柔之气有余。二是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让做这,不让做那,整天关在家里,生怕孩子出去招灾惹祸。孩子因此也失去了许多经风雨、见世面的锻炼机会。三是个别家庭教育因素不完整,如父母离异,孩子跟母亲生活,或父亲不在身边工作,缺少必要的男性影响等等。

让男孩子具有男性特征是家长明智的选择。要让男孩具有男子气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模仿的偶像,家长不妨给孩子买一套《水浒传》,放在孩子随时可见的地方,并不时同孩子谈起水浒中108条好汉的故事。出于好奇,孩子会有滋有味地读下去。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敢作敢为的男子汉形象就会深深铭刻在孩子的脑海中。同理,可让孩子多看些伟人的传记和战斗英雄的故事,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也会激发孩子对英雄行为的向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男子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但是,家长不要把读这些书当作任务布置给孩子。那样,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使英雄主义教育流于形式。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不露痕迹地把这些作品放在孩子身边,让他们去发现和欣赏。

另外,在家里,父亲要与男孩子多交往,让孩子学习自己在工作中、在与人交往中所体现的男性特征,如自信心强,有责任感,敢作敢为,不怕困难和挫折等,母亲要鼓励男孩子独立地去处理自己学习和与小朋友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男孩所表现出的男性特征和行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切近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