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口才
22624700000007

第7章 让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2)

(2)帮助孩子结交几个不同性格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缺少男子气的孩子往往结交的多是与他性格类似的朋友。家长应设法引导孩子结交两类朋友:一类是性格外向、富有魄力的朋友,在与这类朋友的接触中,会受到启迪和鼓舞,进而在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和勇气。另一类是比自己更柔弱的朋友。在同这类朋友的接触中,会增强孩子充当他人"保护神"的意识,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无需帮孩子做硬性的选择,而只需对这两类同学表示出特殊的欢迎和肯定的态度,就足以促使孩子的行为得到强化。

(3)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当家里来客人时,不妨让孩子当一回"陪同团团长"。当家长与朋友们聚会时,不妨让孩子也出一次"风头",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表演一个游戏,或当一次主持人。平时可以学学拳击,练习武术,踢踢足球。总之,家长要改变过分专制或过度保护的态度,要给孩子"松绑",彻底打破封闭的生活圈子。当家长的导向趋向于孩子自由发展,实际的措施又细密有力时,男孩的性格会得到明显的改进。

教孩子懂"性"的窍门

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谈"性"教育是件很困难的事,常常把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与成人的性行为等同起来,认为这是不能公开的秘密。当孩子问及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自己和异性不一样等问题时,父母常编一个故事加以哄骗,不给以正确的解答,有的父母则认为孩子这么一点大,就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是不是太过于成熟了,因而加以斥责。其实,孩子的性意识在3岁左右就有了,他们注意到自己与异性不同,他们会问许多关于自己的由来等问题。此时如果父母向孩子传授一些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延缓孩子涉足"性区",能真实地向孩子展示性的风险和责任心。现在,很多父母已知道自己应该向孩子传授性知识,灌输性道德,但是不知道从何人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去与孩子谈"性"。父母们不妨可以按以下几条建议去试试:

(1)以身示教,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贯穿在父母日常的态度和行为中。夫妻之间相亲相爱是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最有影响的关于性的信息,父母平时的说话、穿衣、洗脸、吃饭、洗澡、睡觉、上厕所等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渗透了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性教育。父母养成勤清洗身体、勤换衣服的卫生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性教育。

(2)正确看待性,我们不光要用性的消极面如艾滋病、童年性骚扰(被人强暴)等告诫孩子,同时也应灌输这么一种观念:性在恰当的范围内是件美好的事。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正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才生活在一起,所以才生下他。当孩子做出触摸自己身体的某些举动时,父母不要大喊大叫,也不要说他坏,是"小流氓"。手淫一般不会使孩子出问题,但是那种性的"丑陋感"、"犯罪感"和"羞耻感"会造成孩子精神上的负面影响。这时,应把孩子过剩的精力和兴奋点转移到各种有益、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去。

(3)轻松坦然地谈性,当孩子问到性问题时,父母要轻松坦然,不回避,不敷衍,保持开放式的谈话态度。父母可以利用电视上、周围的人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有关性的现象和问题,在家里展开讨论,尽量开放可以讨论的空间,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把握自己。

(4)用科学的医学名词,父母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应该语言精确,尽量不用儿语,如"小鸡鸡"、"小屁屁"等。因为这样会暗示性器官的隐瞒,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而应当用科学的医学名词给孩子讲性知识。

(5)保持合情合理的道德观,在孩子获得了初步的男人、女人角色意识后,该同孩子谈一谈作为男人、女人所应遵循的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教育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应该自尊、自重、洁身自爱。用合情合理的道德观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6)超前教育,愈早愈好,性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教育,在孩子3-5岁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好奇心来诱导他。孩子也许会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到好奇,你在帮他洗澡时就可以顺便教他认识自己的身体,指出他的生殖器官,并告诉正确的名称,这样孩子看待性器官就会同看待手指头一样自然。如果从孩子很小时就谈论这些事,那么到他们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比较容易地谈到性,孩子会主动向父母请教有关性的问题,减少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各种性的困惑。

治疗孩子的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综合征。这种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18岁,男孩比女孩多。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表现会随着年龄、所处环境和周围人的态度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表现为:

(1)活动过度,大多数多动症患者从小就表现得兴奋多动,不能静坐。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多动症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他们摇椅转身,离开座位到处走动,叫喊或讲话,挑逗别人,影响课堂秩序。放学后到处乱跑,喜欢翻东西,经常在大人谈话时插嘴和干扰大人活动,不爱惜图书和玩具。

(2)注意力集中困难,多动症患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某种事物上,特别是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容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力发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住,做作业时粗心大意,边做边玩,随意涂改,作业拖拉,很难按时完成。

(3)任性冲动,情绪不稳;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患儿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过分的情绪反应,容易激怒或情绪冲动,脾气暴躁,因此,往往会因微小的刺激而发生危险的举动和破坏行为,常与同学争吵或打架,或者无故在教室中乱喊乱叫等。

对有上述表现的孩子,家长应该引起注意,请教专家加以诊断和治疗。对已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去帮助孩子:

(1)药物治疗,只有当多动症较为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干扰家庭及学校秩序时,才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必须遵医嘱。常用的药物有苯丙胺、哌醋甲酯和匹莫林。

(2)环境治疗,通过改变父母、教师及社会对患者的态度来改善环境,达到治疗效果。这包括以下几点:

①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加重患儿的自卑、忧虑、孤僻或反抗心理。

②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他们变成安静的乖孩子。过分地要求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③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

④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⑤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无二用的好习惯,例如,吃饭时不看电视等。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例如,不能无限制地让他们长时间看电视或电影等。

⑥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防止因家庭因素使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⑦规矩简单、明确。对这类孩子进行要求的要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别人,因此,所订的规矩能达到这种目标就行,不宜制订过多的清规戒律。

⑧应恰当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他们,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父母要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相互反馈信息,共同促进患儿的好转。

(3);心理治疗,父母要请有关专家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幼儿入学前的要求

学前幼儿适合学什么,这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它和社会发展阶段、儿童所在环境以及儿童的个体差异均有关系。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学前幼儿所学的东西与小学生所学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学习书本知识不是学前幼儿主要的任务。对于学前幼儿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要求:

(1)身心和谐发展,为身心的健康打好基础。应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养好身体是幼儿阶段最主要的任务。

(2)要养成幼儿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社会态度,要培育孩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的萌芽。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孩子品德的发展。

(3)要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兴趣和关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要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说话的正确态度,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比如,孩子在说一句话时出现了语法错误,家长可以教给他正确的说法。

(5)在对幼儿进行必要的保育和照料的同时,要促进他自觉、自发地进行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自立态度。家长不可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

(6)可以对幼儿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的熏陶,但是不可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练琴、学画,否则会适得其反,打消孩子的兴趣。

总之,学前幼儿的学习是以游戏为主,在玩儿中学,而不是学习课本知识。家长要培养幼儿对各种运动感兴趣,并主动参加各种游戏(如走、跑、跳、投掷、骑车等运动游戏和比赛游戏);教幼儿养成生活中所必要的安全习惯(如遵守交通规则,远离危险品,不在危险的场所玩耍,等等),要让孩子爱护动植物,热爱大自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等产生兴趣,培养孩子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等等。概括地说,家长应该让幼儿在社会、健康、自然、语言、音乐和绘画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并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性格、兴趣爱好等,制定各自孩子的培养目标。

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

父母应和孩子心心相印

孩子的爱心首先是在家庭生活中萌发的,孩子的利己主义情感,往往也是在家庭的不良影响下,逐渐滋长的。

有一个孩子给他母亲写了这样的一封信,"信中他倾吐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说:"妈妈,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块什么料,能有多大能耐,自己心中清清楚楚。当然,我会去努力,尽量地去维护我的利益,去争取属于我自己的成果。可是,你让我去与同学们斤斤计较那些小事的叮咛,我是从心底表示反对的。"可见,父母对孩子的不良教育,连孩子都会反对。

有一位妈妈描述了她带女儿乘车的经历。

我们母女俩等了半天,终于有一辆公交专线班车徐徐开来。因是周六,车内早已座无虚席,仅有的一点空间也站满了乘客。我和女儿好不容易挤到里面,也许是爱美的天性使然,女儿站到了一位坐着的打扮得很漂亮的小姑娘旁边。

"妈妈,我好累",女儿的一声求救打断了我的思绪。面对女儿的合理要求,我的第一反应是寻找可以容纳她身体的小空间。正好旁边那位女孩和她母亲的座位之间还有一个足以让女儿容身的空间。我不假思索地对女儿说:"你就和这位大姐姐一起坐一会儿吧。"话刚出口,我就被小姑娘母亲的举动惊呆了。那位母亲拿手用力地按了按女孩的双腿,女孩也似乎顷刻间领会了她妈妈的示意,纹丝不动。几分钟后,那位母亲和女孩调了一下座位,她坐在了外面,女孩坐到了里面。母女之间的座位空间依然存在,母亲重新用手用力地按住了女孩的双腿。我仿佛感到了她们母女之间的心灵相通,刹那间美的感觉荡然无存。一种深深的悲哀涌上心头:自私将使一个人泯灭良知。我无话可说,盈满胸间的惟有愤怒:不为女儿站着,而是为了那位漂亮的女孩。我想大声地对那位母亲说:你无权这么做!你的"爱"足以使她的心灵扭曲,足以害她一辈子!

是的,这样的母亲的确令人悲哀!与那些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爱心的家长相比,这位母亲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我们不敢想象,在这位母亲的"教育"下,那位漂亮的女孩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托尔斯泰的父亲尽管是一个贵族,但常常教育小托尔斯泰对待仆人以及仆人的孩子们都要平等,从不让他因为出身高贵,而看不起下层人民。在父亲的教育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没有什么贵贱之分。他经常和仆人的孩子们一起玩耍,并且常常缠着女管家给他讲乡村里的故事。

因为父亲的良好教育,小托尔斯泰心里根本就没有穷人与富人的概念。有一次,他跟家里的老车夫普金斯夫坐着车一起到乡村里去拉冬天烧火的干柴,在路上,他看见有个农夫正在凿开厚厚的冰块,从冰冷的河水中捞鱼,便好奇地问普金斯夫,天气那么冷,那些人怎么还不穿上厚衣服。当他看到村里的农民们穿得破烂不堪时,便天真地问普金斯夫,他们能不能像自己一样穿得整齐、温暖。

当大人告诉他,他们与那些人不同,两者有穷富之分时,小托尔斯泰说,他要为那些穷人去找上帝,问上帝为什么要安排他们是穷人,怎样才能帮助这些穷人不再受穷。

专家发现,童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也比较富于同情心。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和丰富细腻的感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年轻的父母可以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你可曾知道,在马克思不太宽敞的家中,就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鸟、猫、狗、刺猬等,只要孩子想养,父母都允许。孩子外出时,马克思还担任临时护养员呢。

如果说善良是根,那么同情心是滋润根须的清泉,是叶中的汁液。请教育孩子关心他人的不幸与苦难,同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吧。让爱心与孩子一同成长。

善良是心灵美好的源泉

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孩子具有爱心,在他们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候,深信人身上存在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儿童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对人们的爱。"

没有爱心的人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孩子们身上。

一次,一群六年级男生在厕所踢打一个有着明显智力障碍的五年级学生小新。小新本来就长得十分矮小,加上智障,因此毫无抵抗能力。被踢翻在地上的小新瑟瑟地缩在墙角,抱头哭泣,他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白衬衫上满是污秽的鞋印。老师们震怒了。班主任立即叫来自己班上的参与者,进行了狠狠的批评和教育。在孩子中发生的这种恃强欺弱的现象实在令我们痛心,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