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22626500000032

第32章 墨子(1)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但他的若干主张,不仅适用于战国时期,也适用于现代。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主张,不仅与现代生活不相违悖,而且具有启迪作用。

墨子生平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自此,后世便对墨子的身世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墨子出身低微,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因而墨子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的是“跋跷”。

墨子“好学而博”。起先师从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种主张。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夫”,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除创立与儒学并称为显学的墨家学派外,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域,如宇宙论、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哲学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成就。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也很精湛,与鲁班齐名,其制成的“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

墨子因墨学而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子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使命,“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

墨子的思想、事迹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其中,关于墨子事迹的记载,最著名的就是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著名匠师公输般(鲁班)为楚王制造了云梯,准备起兵去攻打宋国。墨子得悉这个消息后,立即一面派遣禽滑厘率领三百名弟子,带着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守城器械去宋国协助守城;一面亲自从鲁国出发,赶往楚国。一到楚国的都城郢城,墨子便冒着被杀的危险,用辩理和科技知识游说,使楚王和公输般折服,放弃了攻宋的计划,从而消除了一场战争。

《墨子》一书中记载墨子的最后一次活动是阻止鲁阳文君攻郑,那时墨子已经八十多岁。之后,该书中再没有墨子活动的记载。

学者钱穆认为,墨子仙逝于楚国鲁阳(今河南鲁山县)。现鲁山县就有很多墨子晚年隐居的遗迹。据说墨子晚年隐居于当地的黑隐寺,仙逝后埋葬在附近的墨子洞中,当地很多人还相信墨子在一座名为南天门的山峰上成仙。尽管这些传说有很浓的神话色彩,但背后可能正是墨子晚年的踪迹。

墨子著作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诒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一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总之,《墨子》内容广博,涉及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墨子的智慧

毋庸置疑,墨子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人。胡适称之“也许是中国出现的最伟大的人物”,鲁迅称之“是中国的脊梁”,毛泽东称之“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今,墨子的思想都具有巨大的发掘研究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君子必备的品质

我国古代关于君子的言论极多,君子的标准也是众说纷纭。《易经》有“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的说法,孔子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说法,庄子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说法,那么墨子关于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

《墨子·修身》中认为,君子有四个标准,即贫穷的时候显示出廉洁;富贵的时候显示出恩义;对活着的人显示出仁爱;对死去的人显示出哀痛。这四个标准较全面地概括了为人处世达到君子风范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可以贫穷,但志不能穷。对于真正的君子来说,不管贫穷与否,不管环境如何,都会坚守君子之道。墨子认为,君子在贫穷时要表现出应有的廉洁。人穷的时候可以思变,但这种变是合理合法合乎道义的变,不是为求富而丧失道德信仰的变。楚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贤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一个人在贫穷时能不能恪守廉洁,能不能坚守道德底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对富贵的人来说,一毛不拔固然不可,但一掷千金也并不都是掷地有声。公民都有合法的财产权,守财奴、铁公鸡虽然在法律法规上无可厚非,但在情理上令人指责。财富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在富足时就应该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当然,这种“还”也要还对地方。在买车买房上一掷千金,人家会说你招摇过市、穷尽奢靡;在赌场里一掷千金,人家会说你败家子;在包二奶上一掷千金,人家会说你无情无义、法理难容。只有将一掷千金用在社会上,用在民众上,如扶贫、教育、卫生、环境等,那才是君子应有的真正的恩义之举。

墨子认为,君子对活着的人要表现出仁爱,其实他所认为的君子的第四条标准,即君子应对死去的人表示哀痛,也是一种仁爱。仁爱为道德思想的核心,仁的精华在于爱人。爱人,是伟大人格的基本品质,爱人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点,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种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正因为此,我们的社会才如此和谐安宁,人们才如此幸福愉悦。

墨子的君子标准用现代的语言诠释,主要包括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人穷志不穷、得势不凌人、得意不忘形、得鱼不忘筌、得理也让人、位高也谦逊、尊老爱幼、义字当先、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知恩图报、同情弱者、是非分明等,这些品质一直以来都是为人们所肯定和赞扬的,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

言行要一致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追求真善美,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墨子认为,善不是出自内心的不能保留;行动不是通过自身辩明的不能树立;名声不能简单地成就;荣誉不能用巧言建立,因此君子要言行合一。

墨子的话告诉我们,高尚的品质、令人向往的名誉都是为人所追求的,但这不是靠虚假、巧言令色就能轻易达到的,而是要发自内心的追求并采取与言语一致的行动才能实现。

我们身边往往有这样一些人,台上与台下,人前与人后,对待领导与对待普通人,他们都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些人言行不符、表里相背。他们往往不以诚实为荣,反而以之为耻。

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是社会风气的根基,也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执著支教徐本禹、剑胆琴心任长霞、鞠躬尽瘁牛玉儒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不但怎样说就怎样做,而且做得很成功,很令人感动。

子墨子言曰:“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意思是说,言论要是能够做到的,不如常说;言论不能够付诸行动的,就不要常说。言论不能付诸行动,却经常说,那就是徒费口舌了。

墨子说的那种说一套、做一套,徒费口舌之劳的人,往往不想过后会不会去做,也不管以后能不能做到,总是先把口头支票开了再说。稍好一点的,也是有了点结果就浮夸,脱离现实。他们没有务实的办事态度,没有踏实的办事作风。于是久之,就失去了朋友的信任,失去了老板的信任,失去了下属的信任,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言行一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然而“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是有一定难度的。

言行一致,贵在身体力行,只要我们坚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欺上瞒下、努力改变那种“有看法、没办法;有想法、没做法;有号召、没实招”的现象,言必行,行必果,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交友如染丝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籍,而且朋友之间可以互相鼓励,互相激发,患难与共,互相扶持。朋友之间,无论志趣上,还是品德上、事业上,总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一生的道德素养与事业成败,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选择朋友就是选择命运。

墨子看见别人染丝时感慨地说,丝用青色的染料去染就变成青色,用黄色染料去染就变成黄色。所用的染料不同,它的颜色也随之改变。所以染东西时不能不慎重的使用染料。

接着,墨子又指出,不仅染丝是这样,国家也与染丝类似。舜被许由、伯阳所感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感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感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感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而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感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感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穀感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被天下人嘲笑。

墨子还指出,不仅国君会受熏染的影响,士人也有受影响不当的事。如“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刁之徒是也。”即有些人交的朋友喜欢骄傲自大,结党营私,那么他们的家道会日益衰落,自己日益危险,名声日益受损,居官治政也丧失了理性,如子西、易牙、竖刁等就是这样的人。

受好朋友的影响可以兴家道、王天下、名扬天下,受坏朋友的影响可以败家道、亡国家,为天下人耻笑。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交到好的朋友呢?

结交朋友要有诚心和真心。朋友之交若失去真情,变成相互依附、相互利用的关系,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因此在交友时,应选择一些真善美的、积极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另外,在朋友最需要你的时候,不要袖手旁观,不顾情义,就此疏远。真正的朋友不会在你有困难时离开你,即使有,你也不必懊恼,因为你可以进一步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清末名人曾国藩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相信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墨子·亲士》中有:“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意思是说,进入朝廷治理国家不恤问那些贤士,那么国家就会灭亡。发现了贤士不马上重用,那么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重用贤士更着急的事了,假如没有贤士就没有同君主商量国家大事的人。如果不重用贤士想使自己的国家得到保全,这是不曾有的事。

正所谓“得贤则昌,失贤则亡。”得到贤人才能繁荣昌盛,失掉贤人就会走向衰亡。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范仲淹在《选任贤能论》中也指出“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得到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安定而有秩序;抛弃了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会混乱。人才对于国家而言,就像利器对于高明的工匠、绳墨对于灵巧的木匠一样必不可少。

楚汉相争,实际上是人才之争。

陈平是一个从楚来的逃犯,刘邦与之谈话,见他很有才智,心中大喜,便任其为都尉,兼参乘,典护军,这虽非大官,但却是重要的官职,参乘是亲信侍卫,与刘邦同车出入,非心腹之人不能胜任,尽管诸将知道了都为之哗然,但并不能动摇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陈平。

刘邦对陈平如此器重,足见他确是知人善任。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平确实是一个奇才。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处于危机能够转危为安,以及刘氏政权不被吕氏所夺,陈平出奇计起了重要的作用。除了陈平之外,刘邦还物色了韩信、英布、张良等奇人猛将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