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新中国有了第一代传播学意义上的追星族,他们受港台明星影响,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留长发,其做派受到主流价值的深刻质疑。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等传媒的快速发展和娱乐业的繁荣,明星的形象开始深入人心,青少年中开始出现狂热的追星族,出现种种成人无法理解的追星症候。对待追星族以及他们的痴狂举动,公共舆论表现得非常宽容,某些以娱乐为主体内容的传播工具甚至成为追星族的“召集人”,但是,学校和家长仍然对追星抱着隔膜、批评的态度。而以对待明星的态度为标线,青少年与他们的父辈产生了很深的“心态鸿沟”。
9月12日,一个空气中洋溢着热情和期待的日子。晚上7:30,北京工人体育场响起震耳欲聋的声音:10、9、8、7、6、5、4、3、2、1!
周杰伦来了!
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拼命挥舞着手中巨大的荧光棒,伴随着大屏幕上的倒计时数字,疯狂地呼喊着:JAY,我爱你!
当音乐声终于响起时,脚下的大地仿佛剧烈颤抖起来。身边的少年们争先恐后跳上座椅,齐声尖叫!偌大的场地突然变成一片呼啸的森林。
“我!看!见!真!人!啦!”一个女孩声泪俱下地高喊,快乐浸透了她飞扬长发的每一根发梢……
这样肆无忌惮的快乐,只属于这样的年龄,试问大人谁有?
追星族心理上主要是崇拜偶像,实现自主独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追星族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势头非但未减,反而形成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追星族的出现,开始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随着追星族的日益壮大,他们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现在,追星族这个词已经被另一个词所取代——粉丝。
中南医院心理专家黄怀钧教授分析,追星族多为青少年,他们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其次,追星族现象是青年寻找认同榜样心理的一种折射。他们看到明星在台上五光十色的表演,看到他们出尽了风头,明星为公众提供了强有力的认同榜样。不管是歌星影星等,都与公众的某些心理相契合,与之产生共鸣,才得到他们的喜爱。青年是追星族的主体,他们的心理上,需要一种榜样来加以效仿。
青少年追星有两大特点:一是从众心理,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青少年,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不被视为“异类”,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二是崇拜心理,明星是各种媒体追逐的焦点,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阿娟坚信,她和刘德华今生有着特殊的缘分
28岁的兰州女子杜娟从16岁开始疯狂地迷恋偶像刘德华,12年来不仅荒废了自己学业,而且全家为了她追星倾家荡产,年迈的父亲无奈之下竟然要去“卖肾”帮她凑钱完成和偶像见面的心愿。如果追到这个程度,可就不仅仅是困扰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了。我们来看看。
阿娟,28岁,初中文化。无职业。尽管过去了12年,但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梦见刘德华时的情景,镜头前的阿娟依然显得很兴奋。
阿娟:“我在梦里头很清晰地看到墙上在他的一张画像上面写到:你特别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醒来以后,我一直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说,这样的话任何书上都不会有的,我觉得这可能是冥冥中的一种暗示。”
正是由于这个奇怪的梦,让当年只有16岁的阿鹃一下子喜欢上了刘德华。而且让她更加欲罢不能的是,在接下来的每一天,刘德华的影子一次次地出现在她的梦中。
刘德华歌词:“每次教我信心增加千倍,完全因为你,对你对我,满天空气,我永远记得你……”
阿娟:“因为我梦了很多他的梦,所以我就问:‘我说你心中有我吗?当时他把我的手攥得更紧了,说‘我心中有你。’”
父亲:“‘我心里想的刘德华就会知道,我和他就是一个人。’她说得我当时觉得身上都发麻。我就感觉到这简直是咋回事啊!”
冥冥之中,阿娟坚信,她和刘德华今生有着特殊的缘分。她开始吃不下饭,少言寡语,甚至独自把自己关在房间。每天生活的唯一乐趣就是在电视上报纸上,收集查看有关刘德华的消息。
为了表达自己对偶像的执着和专一,为了完成今生见偶像的目标,阿娟开始荒废学业,断绝了与任何朋友同学的来往。
阿娟:“我的这个绝对是和一般的追星族是不同的。我想在全国来说,像我这种情况的可能再找不出第二个吧。放弃自己的生活,付出12年来等到见到他的那一天。”
父亲:“用走火入魔还不足以形容我们对刘德华先生的的崇拜。”
从刚开始的强烈反对到无奈支持再到鼎力支持,12年中,阿娟父母的态度也随着女儿追星一步步改变。1997年10月,阿娟的父母借了1万多块钱,第一次支持女儿到香港寻找偶像。为了偿还这笔债务,穷困潦倒的家庭足足节衣缩食了一年多。2005年8月,阿娟父母更是做出了在常人眼中近乎疯狂的举动。变卖了一家三口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只为帮助女儿第二次去香港寻找刘德华。
四处借钱,阿娟的父亲把能借朋友的钱全借光了。剩下唯一的筹钱办法在他看来就是自己拼上老命去卖肾。然而促使他卖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夫妇俩好不容易花五百元帮女儿办理的港澳通行证即将在4月18号这一天到期作废。
阿娟:“签一次证不容易啊,还要找他们盖章。好不容易签上了。去年10月份我当时去香港没有找到他,你也知道我回来后是怎么样了。”
如果不赶在日益临近的4月18号证件失效前让女儿到香港与刘德华见上一面。12年的等待到了今天,对于阿娟一家人,他们每个人的精神都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
父亲:“我的力量已经达到了边缘,同时她的母亲也有病。”
阿娟:“我想这次如果再见不着,我就死在香港算了。”
那么对于阿娟追星这件事,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中学生家长女:这个小孩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怎么会这种程度,喜欢可以,追到这种程度,精神上有问题了,心理也有问题了。我不主张她这样。
中学生家长男:在家庭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应该不要这样去追星,不要这样去做。
中学生家长女:我觉得太过分了。我觉得这个家长也失去理智了,不光孩子失去理智了。家长诱导得就不对,你怎么能这么允许她,纵容她去干这种事呢。你要诱导她,应该适可而止。家长应该劝阻,作为监护人你有权力监护她。把你正确的方法告诉她。不能任由她说喜欢谁,就一味地喜欢下去。
对于阿娟追星不可自拔,有的人认为是阿娟自己出了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家长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不过,阿娟的行为毕竟是一个极端事例。虽然追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对于大多数孩子的追星来说并不必太多的担心。但是你必须得了解深度追星这种病到底有什么样的病症,孩子追星追到以下状况的时候家长就该警惕了:
病症一:不分场合盲目模仿明星的行为举止
简单地模仿可以理解,但是别人都在做广播体操,你非要学周杰伦双节棍那就有问题。
典型案例:小品《追星族》
我嘴巴好干好干噢!
她说啥?
她说她渴了。
渴了就说渴了,奶奶给倒茶去。
不要不要不要,我要喝冰水。
喝啥水?
喝冰水!
给我好好说话!
喝凉白开。
病症二:对明星的一切不加判断地崇拜和接受
什么叫做“不加判断”呢?我们再来看典型案例:
那是一个我终生难忘的夜晚,天王巨星的演唱会刚刚结束,我们冒着大雨、捧着鲜花,在马路旁边等着他的车,奶奶,你尝过那种等待人的幸福滋味吗?
没尝过。
忽然,车灯亮了,越来越近,我看见那个歌星冲我微微一笑,我捧着鲜花呼喊着上前拦住他的车时候,就听见那车轮唰得一下——
停住了?
开过去了。
可是,那车它溅了我一身的泥,那是多么幸福的泥点子呀!
病症三:除了追星对其他的事情毫无兴趣
你瞧瞧你这历史答案,嗯,问:郑成功是什么人?答:郑智化的弟弟。唉呦,他能是郑智化的弟弟吗!
病症四:除了明星对他人漠不关心
症状再发展下去就更深入了一层,这样的情况就是追星最严重的状况了。
在你们这些孩子眼里,好像世界上就有那么几个歌星和几首流行歌曲,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要发展下去,靠那几个歌星和几首流行歌曲,那能行吗?!
你住口!你可以打我、骂我,决不允许你污辱我心中的偶像,你要再这么说,我就离家出走!
不行!
你说什么?
第三、第四种症状在兰州阿娟的事例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虽然有些夸张的因素在里面,但还是非常形象的给痴迷追星的孩子做了一个诊断。那么,面对追星带来的困扰,家长们应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面对十多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强行阻止不能奏效,简单的说服教育孩子又不接受。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就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给家长们支支招。
孙云晓:第一,你就先要了解,比方说,你不是追星吗?我们很理解你,我们也很好奇,我们也想知道,你这个偶像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崇拜他。我的一个朋友,他的儿子非常喜欢篮球,乔丹那个队。非常地喜欢,他妈妈开始就嘲笑他,他儿子和她就很冲突,后来她就换了一种方式。她就开始研究乔丹,开始研究那个队,后来知道了很多她儿子不知道的事情。后来她儿子对他妈妈刮目相看。他妈妈和他一块看球赛,后来他妈妈用乔丹的故事来教育他。他儿子心悦诚服,后来这个母子关系很好。
孙云晓还认为家长应该把孩子对偶像的崇拜引导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孙云晓:你崇拜他学习他什么。你用什么办法来崇拜偶像,你希望有一天,以你的成绩能和他沟通,和他对话。到那个时候,你是不是会很自豪。你什么都不是,你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你的学业都荒废的时候,当你站在明星前面的时候,你除了浪费明星的时间之外你还能给明星带来什么呢?所以你用这样来激励他。
孙云晓还认为对于孩子追星用禁令和打击都是不明智的,最好的方式是替代。丰富孩子的视野。
孙云晓:我们可以多听音乐会,多看艺术的一些节目。你发现还有更好的。还有很多种。各个领域都有,让他心中有个群像,替代唯一的一个。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最能给孩子提供帮助的还是父母。不过中国有个词叫做良师益友,也就是说要当良师首先就要跟孩子做朋友,和孩子有共同的语言。如果总是高高在上,语言不通,也就难怪在追星的问题上孩子会拒你于千里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