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爸爸乌龟妈妈和龟儿子有一天决定去登山。他们带了可口的食物、水和罐头,准备待到山顶,边看美景边品尝美食。他们爬了五年,爬到了半山腰,又爬了五年,终于到了山顶。可是,当他们摊开餐布,正准备惬意地享受风景和美食时,乌龟爸爸突然发现他忘记了带起子。于是,龟爸爸说:‘儿子,你帮爸爸下山回家那起子吧,爸爸妈妈一定会等你回来吃东西的。’龟儿子说:‘不行,你们肯定会把那块饼吃掉的。’龟爸爸说:‘不会的,儿子我们一定会等你的,你放心去。’龟儿子只好听龟爸爸的话回去了。
五年过去了,龟儿子没有回来,十年过去了,龟儿子没有回来,二十年过去了,龟儿子还是没有回来,直到第二十五年,龟儿子依然没有回来。龟妈妈实在太饿了,跟龟爸爸说:‘我真的太饿了,真想吃那个饼啊。’龟爸爸说:‘那你就吃一小口吧,顶顶饿。’龟妈妈说:‘不行啊,说好了等儿子回来一起吃的。’龟爸爸想了一会,说:‘那这样吧,我们俩把饼吃了,等儿子回来,我们把罐头全都给它吃。’龟妈妈觉得这是个办法,就同意了。
就在龟妈妈拿起饼正准备咬的一刹那,龟儿子从一个石头后面‘噌’的跳出来大叫:‘你看,我就知道你们会吃的!’
这不是冷笑话,也不是童话故事,是心里治疗。
医生说:一个人可以用25年这样漫长的时间来证明他是对的,这是一种投射心理,一个人认定了某件事情是这样的,那么他会搜罗一切的机会来证明他是正确的,即使事情全然不是他想的那样。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转移到别人身上。以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别人的心理,认为别人也应该有和自己同样的特征。以自己的好恶来推断别人的好恶,以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喜欢,以为自己不感兴趣的别人也不必感兴趣。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己度人”。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有时候我们会非常的看不惯一个人,我们会非常猛烈的攻击他或者他的某些习惯行为或者思想,往往在这种时候,是我们自己在把我们自己身上的人格特点投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投射。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在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有许多这种有趣的现象。
比如,家长自己是学医学的,也希望孩子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家长在美术上颇有造诣,也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画家;家长博览群书,也希望孩子满身书香。家长不喜欢体育,如果孩子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突出,被体校选去当苗子来培养,他却认为会耽误学习而坚决反对;家长不喜欢看电视,自然不希望孩子多看,认为看电视是浪费时间,不如多阅读一些书籍,等等,这些都是把自己的好恶和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
应该说,有的孩子能够从小依照父母的意愿去学,最终能够子承父业,给社会作出贡献。然而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不能或者不愿按父母规划好的人生道路走下去,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父母的投射心理往往得不到满足,投射效果甚至等于零。如果非得让孩子去服从,那么只能起到反作用,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以为自己在为孩子好,以为自己所爱乃可以成为孩子之爱,殊不知,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就像强扭的瓜儿,结出的是苦果;如果父母坚持己见,把自己所爱强加于孩子,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体验或造成反抗心理。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个说法就是:“己之所欲,勿施于人。”父母的美好期望和主观意志只能给他作选择和参考,而不能让他替代或保证实现,父母只能引导,不能强迫,不能代替他思维,代替他走路。父母应让孩子自己生活,而不是替孩子生活。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父亲是声望很高的律师,他十分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学法律。但比尔·盖茨感兴趣的是数学和计算机,并且还要从哈佛大学退学,自己创办计算机公司。开明的父亲最后还是放弃了自己的主观愿望,尊重了儿子的选择,并支持儿子做他最喜欢的事业。
西晋文学家左思的父亲一心想把左思培养成书法家。可左思对书法毫无兴趣,他又让左思改学鼓琴,左思还是不感兴趣。后来,父亲认为应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而不是以自己的愿望为主。于是,他开始仔细观察左思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左思性格内向,但记忆力好,爱读诗背词,有的甚至过目不忘。这位父亲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主观愿望,让他学习诗词歌赋。后来,左思在文学领域如鱼得水,很快成名,写下了10年精心雕凿的《三都赋》,从而有了“洛阳纸贵”一说。
看来,父母的投射心理容易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既便是自己认为好的,要给孩子,也得看孩子能不能接受,有没有兴趣接受,得看孩子的具体情况。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爱好兴趣,有他自己的智力水平、发展阶段以及成长规律等等。像上面的两位名人父亲一样,去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水平和能力,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这才是顺应人性,才是真正为孩子好。才能把投射心理的害处减至最低。
检查我们的投射心理,是探索个人阴暗面的的一个有效途径。投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机制,每当我们的某个潜意识中的人格特征被激活,投射心理机制便开始登场。
在投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我们往往从别人身上看到这个未被自己承认的个人特征,并作出反应。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这些东西,其实也存在于我们身上,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察觉到。
投射包括正面和负面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事,是我们身上不大受欢迎的层面。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的方法。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别人身上我们最不可容忍的特征一一写下来。比方说自傲、自负、自私、无礼、贪恋等等。当我们列完这张单子后(可能会很长),还需要继续选出我们最深恶痛绝,不仅不喜欢还很憎恨蔑视的特征来,这份摘要将是我们个人阴暗面的写照。比如,我自己将懒惰视为他人身上我最难以忍受的特性之一,如果我断然批评某人过于懒惰,那么我自己就要检查自己的行为了,看看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对他人的批评,并不都是我们自己不受欢迎的阴暗面的特征的投射。然而,不论何时,只要我们对他人的反应包含的过度的情绪或者反应过度,那么就可以确认我们潜意识里的某些东西受到了刺激。
另一方面我们也将我们正面性的阴影投射到他人身上,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那些正面特征是我们自己的特征,然而不知为什么,我们拒绝它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甚至也无法看出来。一旦一个人被某人的一项正面属性所吸引,他将会将所有正面属性也投射到他的身上。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招聘面试中,就是所谓的“成见效应”。在他的作用下,应聘者一旦吸引面试者,便会在面试中成为完美者。
因此,消极和积极面试同时存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许可以自己留心一下,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多么的在意,可是自己却对别人雷霆大怒,这是我们可以自己静下来想想是否自己在此有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的反省对于认识自己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我们会看到很多我们未曾注意过的自己。
“心理投射”所引起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种:
怨恨:当事人的行为受挫后,不是检查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对指示人或行为对象发怒气。
猜疑:以己之见去度他人之腹,特别是在自己心绪不好,或与家人发生矛盾,猜疑的表现就更严重了。
损害:当事人受到极度的刺激而又无法控制时,往往以破坏物品、踢打小动物,甚至打骂他人来发泄自己的内心不平,此种“心理投射”危害较大。脾气急躁或自控能力差的家庭成员容易有这种表现。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心理投射”的行为呢?一是当事人心理发展不成熟,接受和处理外部急骤信息的能力较差,当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外部的客观实际相矛盾时,便嫁怒于人或物,以求得自己内心的一时平静,这种人一般来说意志控制力也较弱。二是当事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较差,分不清事理,遇事先替自己打算,个人的利益容不得别人冒犯一点儿。他们的“心理投射”行为往往是从保护自己的利益出发。
作为家庭成员,应该从上述心理和思想两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妥善处理和协调与外部矛盾的关系。在这里,冷静是十分重要的。遇事不躁,细细掂量一下,三思而行,好多唐突的事就可以避免了。
此外,在家庭内部开展批评帮助是十分泌要的,但是,必须把问题搞清楚,实事求是,并从各人的不同年龄、职业、性格特征出发,努力使对方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一旦发现批评有误,应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不要使对方受到过大的冤屈和承受过大过久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