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心理叫理解
22661100000038

第38章 为什么人总是犹豫不决?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有人把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古人有一句话:“当断不断,必为其乱。”说什么呢?旨在突出强调做事犹柔寡断的不良后果。或许大家都曾有过犹豫不决的经历,结果怎样,我不用说,你们也心知肚明。

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声称,影响他一生的最大教训,是发生在他六岁时的一件事。

有一天,王安外出玩耍。路经一棵大树的时候,突然有东西掉在他的头上。伸手一抓,原来是个鸟巢,并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王安决定把它带回去喂养。可走到门口,他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养小动物。他只好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到门后,然后急步走进屋内,请求妈妈的允许。熬不过王安的执着,妈妈破例答应了儿子的请求。王安兴奋地跑到了门后,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而一边的一只黑猫,却正在意犹未尽地擦拭着嘴巴。那爪子上,很明显地还残存着几根鸟的羽毛。王安为此伤心了好久。

从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可犹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不能做决定的人,固然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可以获得成功的机遇。

由此,忆起一个相关的寓言:

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了两棵大树。两棵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来寻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崽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又拧另一只小狼崽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于是老狼又急着闻声奔过去……就这样,老狼不停地奔波于两棵大树之间,终于累得气死身亡。

驴饿死,狼累死,现象不同,但本质却是一样的:不能在乱中求稳,不能当机立断。

我们没有理由说驴比狼更愚蠢,如果说愚蠢,有时人比驴和狼都蠢。古人讲:“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人生也是如此。

我有一个同村同学,读书一直很好,走上社会后,也是村里公认的军师,邻里总喜欢和他商量大小事情。他上懂天文地理、下通人情世故;分析问题有条有理,滴水不漏,上下三村都有影响,求他的人络绎不绝。但他就是那么背,半生就在后悔中度过,到现在落得个妻离子散,孤家寡人,仅靠到集市替人算命骗几个铜板混饭吃。

浙江是手工业的摇篮,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前,年轻人都会去学一门手艺,就是他认为自己有学问,必须高人一等,死活也不学手艺。当同龄人都到外地淘金一年赚回好几千的时候,他依然守着生产队每天4角钱的报酬。看着别人盖起新瓦房的时候,他也后悔了,当初为什么不去学手艺呢?要是去学一定比别人强,凭自己的聪明至少要比别人多赚好多。

改革开放了,手艺人纷纷开始扩大规模或者改行经商办厂的时候,多少人看重他的才华,邀请他加盟,他看不起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觉得他们的水平太臭,自己不可能屈居他们下面,要做也要自己去做,这样凭自己手艺打天下的小作坊去努力一年也可以的。为了梦想,为了第一桶金,也迫于家庭压力,他终于下决心去学艺。

几年的手工业生涯没有给他带来本质的变化,而身边的同学都成了小小老板了,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也有了,他又在后悔当初没有加盟。当他再想加盟到别人企业的时候,别人的企业已经有了规模,人员配置早已齐全,也有老板嫌他背时了,很小的企业他又不想委屈自己。

他也想着自己满腹经纶,那肯轻易认输,自不甘寂寞,也不肯低人一头,看着当年读书最差的人都发了财,心里憋着一股劲,他下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查找资料,收集信息,他确实找到了很多致富路子。为了保险起见,他把致富信息告诉身边的人,和别人讨论,遗憾的是等别人因此发了财他依然没有动手。现在他唯一能骄傲的一句话就是:“某某发了是我提供的路子,是我出的点子”。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遇事反反复复,犹犹豫豫,总拿不定主意的现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知障碍。我们的先哲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作为当机立断的果断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一个人对问题的了解是不是全面,对情况的理解是不是深刻,对问题解决的技能是不是完全,总之一句话。果断的人与普通人一样,他同样会有着复杂的、剧烈的思想斗争,同样会有对立的动机和激烈的情绪感受,但是,由于他的果断是以知识作为后盾的,所以这种果断是理性的,决不是武断的代名词,更不是一种随意的轻举妄动。请记住这一句话:以科学知识为后盾的理智是不会骗人的。

二是情绪刺激。俗语说:“一年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曾经有过过强的情绪刺激史,一旦遇到类似的刺激情境,便会产生消极的条件反射,使人蜘蹰不已。

三是性格特征。一般说来,遇事犹豫不决者多具有以下性格特点: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体中随大流、过份小心谨慎等。

四是缺乏训练。这种人从小在倍受溺爱的家庭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成生活,一旦独自走向社会,就会束手无策,遇事犹豫不决。

五是训练过度。这是指家长从小管教太严,这种教育方式教出来的人只能使人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况发生变化,他们就担心不合要求,在动机土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有的人就是因为患得患失,因为优柔寡断而不知道利用时机,结果呢?机会就如风驰电掣般地从你身边飞走,等待你的就只有后悔了。为什么有不少人永远只能漂流在狂风暴雨的汪洋大海里?为什么永远到不了成功的目的性?原因就在于太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要克服这种性格缺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采用稳健的决策方式。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

齐国有个女孩,两个人同时来求婚。东家的儿子很丑但是家财万贯,西家的儿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穷。那女孩的父母不能决定选谁,就去问他们的女儿想嫁给哪个。女孩不好意思说话,母亲就说,你想嫁哪个就露出哪边的胳臂。结果女孩露出两个胳臂。母亲奇怪地问她原因,女孩说:“我想在东家吃饭,西家住。”

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看上去是一个笑话,但却不失为了一种稳健的决策取向。在很多情况下,当一种趋势出现时,有些人一个劲地陷入哪个好哪个坏的争论之中,事实上没有这个必要,只要没有明确的二者择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决策。

第二,摆脱依赖心理。不能独立思考,总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正确决策的。克服遇事犹豫不决的毛病,还必须摆脱遇事问别人,等别人拿主意的依赖心理。要培养自信、自主、自强、自立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自己性格中意志独立性的良好品质。

犹豫不决的人总是对自己说:“这件事我干得了吗?恐怕干不了吧!”自己还没有干就担心干不了,怎么能成功?!而那些自信的人的思想方法是:“我会干好的。没问题。”这无疑是在对自己打气,信心一有,也就不会犹豫不决了。

第三,学会遇事冷静。实践表明,遇事犹豫不决也常是紧张、着急、焦虑等不良情绪干扰认知过程的结果。越是着急越拿不定主意,越拿不定主意越是着急,亦即形成了所谓的恶性循环。因此,为了克服遇事犹豫不决的毛病,必须学会遇事冷静。遇事冷静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与暗示,才能稳定情绪,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从而能迅速作出决策。

一位伐木工人在伐木时不幸被伐下的树在大腿之上,而且流血不止,因是单独伐木,周围人无人救助,自己也没带紧急救助的医疗器具,他深知。若是不将压在大腿上的大树移走,听凭血流下去,将会因失血过多而丧命。他也想用电锯将压在腿上的树锯断移走,但是,怎么都达不到目的。怎么办?情急之中他当机立断,用电锯将自己的大腿锯断。结果如何?大腿丢掉了,但是性命保住了。

应该说,这位伐木工人的决策是很果断的,若是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光想等他人来救,或是总考虑不用麻醉锯下自己的大腿那是多么痛苦一件事啊……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他的这一决策并亲自用电锯将自己的大腿锯下,是非凡的,是需要这位伐木工人付出极大的勇气啊!

第四,不要总是试图获取最多利益。过高的目标不仅没有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带来一定心理压力,束缚决策水平的正常发挥。事实上多数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决策水平做支撑,一味地追求最高利益,势必将处处碰壁。

而且,很多人不了解尽快停损的重要性,当情况开始恶化时,依然紧抱着飘渺的勾想,无法客观分析状况,以赌徒的心态,盲目坚守以致持续深陷,直至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时平衡的心态往往更重要。

池田大作在《人生寄语》中说得好:“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人类对自己总是姑息软弱的,尽管平时一再说要坚强、要坚强,可一面对自己,就连所说的一半也实行不了啦。一切功劳归于自己,一切错误归于别人,这丑恶的一面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要战胜如此软弱、丑恶的自己,可以说必须拿出最大的勇气。”

总之,请记住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以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长久地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