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一个小县城到北京上大学。我现在刚刚上大二,我的情绪很不稳定,有时候觉得阳光明媚、生机勃勃,可时不时又觉得无精打采、颓废沮丧。有时,我觉得跟同学、同屋的关系很默契,可以无话不谈,忽然之间,我可能又觉得他们很阴险,似乎在算计我,利用我,应该小心才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我该怎么调整自己?
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情绪的波动是正常的,人的情绪总是有高潮,有低潮。
本世纪初,英国医生费里斯和德国心理学家斯沃博特同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病人因头痛、精神疲倦等,每隔23天或28天就来治疗一次。于是他们就将23天称为“体力定律”,28天称为“情绪定律”。
20年后,特里舍尔发现学生的智力是以33天为周期进行变化的,于是他就将其称为“智力定律”。后来,人们就将“体力定律”、“智力定律”和“情绪定律”总称为生物三节律。
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到离开世界为止,生物三节律自始至终没有丝毫变化,而且不受任何后天影响。三种节律都有自己的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日。以情绪为例,在高潮期内,人的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一切活动都被愉悦的心境所笼罩;在临界日内,自我感觉特别不好,健康水平下降,心情烦躁,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在活动中容易发生事故;而在低潮期内,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一切活动都被一种抑郁的心境所笼罩。
在很多心理学家的报告中,我们都能看到情绪周期的描述,有的人说是28天,有的人得到的结论是5个星期。不管怎样,我们可以大致得到这样的一个概念:人类,作为有自然性的动物,存在着情绪上的周期变化。
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极大,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冯宣东认为,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抑郁会使身体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没有力气、没有愿望……
如果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经常有人“无缘无故”地生病,而又查不出任何的病理原因,殊不知这就有可能是情绪在作祟!比如习惯性腹泻,但是查不出任何食物感染,可能就是过度紧张所致。
冯宣东认为,要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情绪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我们强制向下按它,不让它漂浮在水面,但当手一旦松开时,球反而会弹得更高。所以,极力控制不良的情绪,不仅不能使它消失,它的“反弹”反而会更大地伤害我们。因此,要学会管理情绪,就像对待那个球一样,先扎个孔,放掉气,再让水流进去,球自然就会沉下去。
下面介绍一些方法。
方法一:合理的宣泄。
首先要真正地接纳自己的情绪。我紧张了,对,我就是紧张了;我焦虑,是的,我是焦虑;我愤怒,不错,这件事太让人气愤了——要承认这些情绪的存在,寻找合理的方式和渠道宣泄它们,如找朋友、家人、心理咨询师等,倾诉你的感受,把你的情绪宣泄出来。
方法二:尽可能的变化生活环境。
环境对于人而言,不能直接地将人引入积极的情绪状态,它对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帮助我们营造良好的心境,这种好的心境是积极情绪发生的必要场所。
一般而言,较大的空间对于人而言总是有利的,因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是有直接联系的。通常人们都不喜欢太过于拥挤的地方,外界空间的拥挤会导致人的烦恼和压抑。心理学家对于这种心理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微妙联系无法做出解释,更多的是将之归于类似于动物划分领地而互不侵犯的本能行为。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大海、草原或各种各样荒无人烟的地方的喜爱是十分有道理的。
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时间也不可能经常去这样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的熟悉程度来达到类似的效果。一般而言,新鲜的环境对人总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布置环境来达到创设良好心境的目的。有的人改变居室的布置,有的人放音乐,有的人养花种草,这些都是改变环境的有效措施,能够对于情绪的调节有一定的帮助。
方法三:表情训练法。
有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放了这样一则新闻:
日本人善于做生意,这是举世公认的。但由于日本人强烈的东方民族的色彩,他们在做生意的时候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感情,特别是不喜欢笑。所以,日本人在谈生意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刻板。由于日本人的主要贸易伙伴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因此这两种文化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为了能够在生意场上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日本人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这则新闻。日本公司的老板为了让职工面带笑容,于是在下班之前的半个小时里,训练他们笑。具体的方法是每人发一只筷子,横着咬在嘴里,固定好脸部表情后,将筷子取出。此时人的脸部基本维持一个笑容的状态,再发出声音,就像是在笑了。
这则新闻说明了什么呢?一般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的。这种做法有着心理学研究的依据。这种研究的最主要问题是:究竟是情绪引起身体的反应,还是身体的反应引起情绪的变化呢?换句话说,人们是因为哭才会愁,还是因为忧愁而哭;是因为恐惧而发抖,还是因为发抖而恐惧呢?
通常而言,人们都认为是情绪引起人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们忧愁的时候才会哭,恐惧的时候才会发抖。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并不完全是这样。恰恰相反,人们会因为哭而发愁,会因为发抖而感到恐惧。这就是说,人的情绪是可以由行为引发的。根据这种观点。人可以通过控制行为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日本人的面部表情的锻炼充分运用了这个观点。
最常见的一项研究证明,当你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努力做出笑容来,持续几分钟之后,你的心情会变得好起来。不信你回家试试。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举个例子来说:
某公司的老总一大早因和老婆吵架,负气上班,坐到办公室里还余怒未消。恰好有位业务主管要汇报工作,老总极不耐烦地说:“这点事自己都解决不了。我要你们干吗?”
这位主管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回到了办公室。这时,主管手下的一位办公室主任有事要请示他,主管极不耐烦地说:“这种事情还来找我解决?你们自己怎么不多动动脑子?自己想辙去!”
这位办公室主任碰了钉子,感觉很沮丧。下班回到家刚坐下,儿子想问他数学题,他气呼呼地说:“就你事儿多,一边儿去!叫我清静会儿!”
儿子被爸爸的无名火搞得很郁闷,正要灰溜溜地走开,却被自己一向很宠爱的小猫绊了一下。儿子正窝着火气没处发,冲着小猫就是一脚,“讨厌,没见我心烦吗?叫什么叫?一边去!”
生活中类似“踢猫效应”的现象时有发生。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紧张很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的不稳定,一点不如意就会使自己烦恼、愤怒起来,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这种消极因素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就会身不由已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你每发怒一分钟,便失去了六十秒的幸福。”
想想看,是发怒重要,还是我们的幸福更重要?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是无力改变的,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情。是快乐无比,还是愤怒无比,都在你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