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感兴趣的东西容易记牢,激动人心的事往往终身难忘,据心理学家分析,这是记忆选择性的一种表现,坏事情不愉快的事情比好事情愉快的事情更容易遗忘。
根据这条定律,我们也就理解了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
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作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姚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篮球。后来他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热爱篮球。
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伙伴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来说,篮球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小时候,姚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还对考古发生了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他第一次在体工队拿了工资,就去买了航模回来自己做。再后来就喜欢打游戏机了。
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从来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启发施展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这种方式让姚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长大之后,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童年,他都会说:“我是玩过来的,没人逼迫我学习。”其实,他所谓的玩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研究所有自己好奇的东西。由于乐在其中,就好像在玩一样。
中国父母都命令孩子放学后学这学那——音乐、绘画、跳舞。孩子们没有选择的自由,父母说了算。姚明的母亲从不强迫姚明做此类的事,她让姚明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她只要求姚明不要做坏事,或者用错误的方式做事。
姚明直到9岁的时候,才开始对篮球有点兴趣。到12岁时,他已经非常喜欢篮球这项运动了。父母把他送到上海体育学院,他在那每天都要打几个小时的篮球。由于姚明住校,离家的路途比较遥远,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打篮球,他对篮球越发专注了。
姚明最喜欢的球员有三个,他们是阿瑞维达司·萨博尼斯、哈基姆·奥拉朱旺和查尔斯·巴克利,姚明还坦言他曾用“萨博尼斯”作为网名。在姚明心目中,萨博尼斯是篮球中锋技术的教科书,“简直拥有了所有位置球员该有的技术”。萨博尼斯是姚明刚开始打球时的偶像。姚明喜欢萨博尼斯打球的方式——娴熟的运球,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把球传给空位的队友,精准的中远距离投篮。每当他在场上时,他都会效仿他的偶像打球的方式。后来姚明很关注当时的休斯敦火箭。这支球队以另一个敏捷的大个子哈基姆?奥拉朱旺为首,1994和1995年连续两年赢得NBA的总冠军。姚明迷上了这支球队,也非常崇拜奥拉朱旺。这些都使姚明对篮球更感兴趣,也使他打球的动力更足。
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发现,自己的孩子对一些不感兴趣的功课或者爱好,任凭我们怎么苦口婆心要求好好去学,往往还是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弄得双方受气。相反,如果所学是她们自己喜欢的,那又当别论了,他们会像挤海绵里水一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自觉的学,其刻苦精神,让人感叹:学习如能这样,什么学不好!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1)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兴趣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小的时候,兴趣的产生常常与外界的各种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诱惑)有关,比如,一个小孩看到其他的孩子学钢琴,他也想学,哭着闹着要钢琴。但实际上这个孩子真正的兴趣不是弹钢琴,而可能是演奏者漂亮的服饰,可能是别人羡慕的目光和掌声,可能是那不能轻而易举得到的神奇声音。而这一切,当真的开始练习时就都不存在了,所以他没弹两下就不想学了。结果使家长很难确定孩子究竟有什么兴趣。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如果没有尝试,不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家长就更不能发现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了。这时,家长需要多花点时间。其实,寻找孩子兴趣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从孩子的劳动成果中挖掘孩子的兴趣。以手工劳动和绘画为例,小男孩喜欢做汽车、火车、轮船,描绘打仗的场面;而小女孩大多数喜欢画装饰图案和制作穿着各式服装、梳着花样发式的布娃娃等。
从孩子的这些劳动成果中,就可发现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兴趣。对这些劳动成果,家长要充分肯定,让孩子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保护这种兴趣爱好,加以培养和正确引导,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明确学习的目的。
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孩子对背外语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用外语交流,参加各项外语活动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兴趣。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孩子出自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去学习。
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兴趣源于好奇,而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才希望去探索,才需要去发现。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父母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此外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孩子参加各兴趣班的活动小组或外出郊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产生好奇心。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劲头本来就不高,再参加兴趣小组会分散更多的精力,就不准他参加其它的活动,这种做法恰恰是放弃了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