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但是,这漫长的旅途中有纵横的荆棘在羁绊你,有馨香的花草在诱惑你,无坚韧不拔之毅力,则不能走进成功的殿堂。
一 志与趣
志趣相合,成功之兆。
什么叫志?我国古代的说法,是“心之所向也”。一般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志,就是人们心里所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下的决心。可见,立志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问题。
对于“立志”,古今中外有作为的人都是非常重视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通过研究古人成才的经验,得出了苗之方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雄之志”的结论。明代学者王守仁也曾断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法国著名科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在写给他妹妹的一封信中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埴。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昼一定虹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人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立志,对于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没有志向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则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换句话说,立志是成才的大门,“有志者事竟成”。
那么,我们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呢?一千多年前的蜀汉名将诸葛亮曾经说过:‘盂当存高远。”
1835年的夏天,德国西部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中学里正在进行毕业考试。作文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一个小时过去了,考试结束,学生们纷纷把试卷交到老师手里。第二天,老师们围着一张大办公桌开始紧张地评阅考卷。
“这么好的文章,言词优美,思想深刻,这个学生真是壮志凌云啊!”突然,一个教师站起来兴奋地高喊起来。
老师们都好奇地聚集过来,一起来观看这篇文章。一位教师拿起试卷,念道: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老师们听后,啧啧称赞,都说文章写得好。原来,当时德国分为许多诸侯王国,特里尔城属于普鲁士王国。普鲁士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不容许传播自由思想。一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写出这样思想深刻的文章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样的文章,该怎样写评语呢?
主考老师想着想着,终于鼓足了勇气,提起了鹅毛管笔,在卷面上批下:“思想深刻,壮志凌云。”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这位壮志凌云的17岁青年,就是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卡尔·马克思。
当然,志不能凭空而立,应与学习、工作、兴趣等结合起来。有时志要服从趣,有时趣要服从志。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送他到波恩大学去学法律,目的是想让他学成之后当一名律师。马克思来到波恩大学后,感到这里的学习环境很不适应他。于是,第二年就来到柏林大学学习。他的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历史、文学、外语,他都认真研读,广泛涉猎。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革命组织,并开始组织一些进步活动。最后,他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家。这就是趣服从了志。
1902年,二十一岁的鲁迅到达日本,最初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这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思想十分活跃。他景仰当时著名的革命家孙中山和章太炎,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并和当时以反清为目的、在东京组成的革命团体“光复会”的一些成员发生联系。他还翻译和撰写文章,宣传科学,歌颂抵抗侵略的事迹,以服务于反帝爱国的目的。
1904年9月,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当时的想法是:通过医学救国。所以,他学习十分刻苦认真,深得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称赞。但是,鲁迅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却引起某些日本学生的嫉妒,认为是老师透露题目的结果。因为,这些人视中国留学生为“低能儿”,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这使鲁迅深受刺激。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件事,对鲁迅刺激更大,甚至影响到鲁迅的毕生命运。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内容是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所谓战绩的。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当时,看这部影片的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电影之后,大家拍手欢呼。而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刺痛了鲁迅,使他在数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放声悲歌,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却无动于衷?他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从此,鲁迅毅然弃医从文,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也是趣服从了志。
这些伟人、名人数改其志,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的缘故。用伟大诗人屈原的话说,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然而,立志还要砺志,磨炼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志,就像一把宝剑,必须经过磨砺,才能锋利无比。“卧薪尝胆”这句成语的意思谁都懂,但考证它的出处,却有一个含义匪浅的故事。
春秋时,吴王夫差领兵攻打越国,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带黄金、白玉和美女向夫差求和。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请求,叫越王勾践到吴国来伺候他。
勾践把国事托交给文种和其他大臣,自己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了吴国。夫差派勾践夫妇住在他父亲阖闾墓旁的石屋里喂马。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马,处处小心谨慎,逆来顺受。夫差每次坐车出门,勾践给他驾车拉马,侍候得非常周到。
这一日,夫差登上姑苏台,远远望见在阉间墓侧,越王和夫人端坐在马粪堆旁,范蠡手持棒棰站在左边,君臣之礼肃然,夫妇尊卑之仪也未少半分。夫差心里称叹不已。他对太宰伯豁道:“勾践不过是一个小国的国君,范蠡也不过是一个大夫,在这种穷厄的境地,竟不失君臣之礼,我很敬佩他们。”伯额道:“不但可敬,更是可怜啊!”夫差道:“太宰所言极是,我有些不忍心看了,倘使他们能改过自新,可以赦免他们吗?”伯额道:“我听说‘无德不复’,大王以圣人之心,怜悯孤苦之士,加恩于越,越国又怎会没有厚报?请大王决断。”夫差点了头,道:“命太史择一吉日,放越王回国,。”
从姑苏台下来,伯额暗中命人去石室告诉勾践这个喜信。勾践匆忙来告范蠡,范蠡道:“我为大王占卜一下。今日戊寅,以卯时闻信,戊为囚日,而卯复克戊,正谓‘天网四张,万物尽伤,祥反为殃’,虽然有信,不足为喜。”勾践听了转喜为忧。
伍子胥听说了吴王要放勾践回国的消息,急急人见道:“以前桀囚汤而不诛,纣囚文王而不杀,天道还反,祸转成福,所以桀为成汤所灭,商为周所灭。如今大王既然囚了越王,而不加以诛杀,怕是夏、商之祸不远了。”夫差听了伍子胥的话,立刻改变主意,要杀掉勾践。
伯韶抢前一步又把这消息告诉了勾践。勾践吓出一头的汗,慌慌来告范蠡。范蠡道:“大王何必害怕,夫差囚大王已快三年了,尚且不加杀害,又怎会在一日内忍心加害你呢?”勾践心下稍安,执范蠡之手道:“我所以隐忍不死,全是仗了大夫的计策啊!”
勾践辞了范蠡,入城来见吴王,等了三日,却并不见吴王上朝。正猜疑间,伯韶出来传吴王的命令,让勾践先回石室去。勾践很是奇怪,伯额道:“大王被伍子胥的话所迷惑,要行诛戮之事,才把你召来。谁知昨日忽然染了寒疾,一病不起。我进宫问病,进言吴王‘禳灾宜作福事,如今越王匍匐待诛于阙下,怨苦之气,直冲云霄。大王应该保重,先放越王回石室,等病愈再图之’。大王听了我的话,所以传令你出城回石室去。”勾践听了大喜,再三向伯韶道过谢,匆匆出姑苏城,自回石室去告诉范蠡。。一转眼,又过去了三个月。
当日勾践便来太宰府中见伯韶,道:“为人臣之道,主疾则臣忧。如今我听说大王抱病不愈,真是寝食难安。请与太宰一同入宫问病,申表心意。”伯葫道:“你有此心意,实是大王之福,我定代为转达。”
伯龉先人宫见了夫差,道明勾践的相念之情。夫差正昏昏沉沉,听勾践有此忠孝之心,就答应了。
伯韶领勾践进入内室,夫差挣扎着问道:“勾践,你也是来探病问安的吗?”勾践叩着奏道:“我闻听大王玉体失康,如摧肝肺。愿上天保佑大王早日康复。”二人方说这几句,夫差便觉腹中涨痛,忙令使者捧了便盆进来。一会儿,使者退下,勾践又道:“大王,我在东海之时曾从师名医,观人泄便,能知病情消减加剧之变化。”说完起身,到户外取来便桶,揭开桶盖,手取其粪,跪而尝之。
片刻,勾践又复人内,叩首道:“我有好消息,大王的病快好了!到已巳日会减轻,到了三月壬申日必定痊愈。”夫差很奇怪,问道:“勾践,你怎么知道的?”勾践道:“我听医师道‘夫粪者,谷味也。顺时气则生,逆时气则死。’如今我尝大王之粪,味苦且酸,正应了春夏的生发之气,这才知道的。”夫差大悦道:“勾践真是仁者啊!臣子事君父,又有谁肯尝粪断病?”这时正好太宰伯龉在一旁,夫差便问道:“太宰能这样做吗?”伯额摇头道:“我虽敬爱大王,却也不能做到这样。”夫差叹道:“甭说是太宰,就连我的太子也做不到啊!”‘当下夫差便命令勾践回去就迁出石室,先就近僦居民舍,并许诺道:“待我病愈,即当遣你回国。”
不久,夫差的病渐渐好转,日期与勾践所言并无二致。夫差念其忠孝,就把勾践夫妇和范蠡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决心洗刷耻辱,报仇雪恨。为了激励自己的斗志,他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上方吊着一个苦胆,坐卧时都要看一着;吃饭前总要先尝一尝苦胆的滋味。这就叫“卧薪尝胆”。他还亲自耕作,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他让文种管理政治,范蠡训练军队,号召全国军民发愤图强。这样,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富兵强。公元前473年,勾践亲自统率大军攻打吴国,终于将吴国打败,吴王夫差战败自杀。
这个典故深刻地表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砥砺志向,经受磨炼,不披荆斩棘,开拓前进,就不可能斩关夺隘,获得成功。
志贵恒,志贵专。我们有句俗话:“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的确,一个人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不可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成就。所以,兴趣广泛可以,但必须持之以恒,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一个确定的目标上,一往无前,毫不动摇,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二 宏与微
气魄须宏大,心思要精微。
人生苦短,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那么,处理好宏与微的关系,则显得十分重要了。
谈到宏与微,人们自然会想起郑板桥的名句:“难得糊涂”,而且还可很正确地解释为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
。
人活世上,的确需要这样。在一些小事上,可以不上心,真正糊涂,也可以装糊涂,但千万不能是耍小聪明。而在宏观的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则必须表现出大智大谋。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但却从来没有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却充分体现了他大事面前的大智大谋大勇。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时,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好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有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发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南朝梁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父人。开始做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他的祖父羊规曾经是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来。归途中,走到涟口这个地方,大摆宴席。有个人名叫张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烧了70多艘船,烧掉金银财物不可计数。羊侃听说了,根本不挂在心上,还是要大家继续喝酒。孺才既惭愧,又恐惧,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并把他找回来,仍然像从前一样对待他。后来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军司马。
晋代人裴遐在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做客。裴遐和人下棋,周馥的司马劝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所以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司马很生气,以为轻慢了他,就顺手拖了裴遐一下,结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在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以为这种难堪是难以忍受的。谁知裴遐慢慢爬起来,坐到座位上,举止不变,表情安详,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王衍后来问裴遐,当时为什么表情没有什么改变,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糊涂。”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是处理宏与微关系的极好办法,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正确处理宏与微的关系,还有一点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老子》论政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即“无为”或“清静”这一点,大到国家,小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家庭,都是适用的。
陈平年轻时就协助刘邦打天下,可说是刘邦的作战参谋,对刘邦的成功贡献颇大。陈平晚年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则上宰相大多是双数。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于汗流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