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明为什么他玩这个游戏,是请他们把应得的教训记在心上,从此要讲些理,顾念顾念人家,不要一大伙人同声尖叫,让大家一个一个地讲话,其余的人静静听着。
他们同意了马克·吐温的意见,晚上其余时间里,大家都过得高高兴兴。
马克·吐温非常欣慰,因为他机智地创造了一个可以讲理的环境。
选一个最佳环境,造一个最佳时机,使你在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良好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选择位置、制造气氛过程中,你要格外注意对方的身份、年龄、交往目的,因事因情而定,相得益彰。
地形,兵之助。地形,交往之辅也。
当然,人不能事事都成功。失败了怎样面对。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胜不骄,败不馁”,“失败乃成功之母”。世界上哪一位科学家不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取得成功的呢?
八 磨与炼
石磨出利刃,火炼成精金。
“磨炼”是一个词,意思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但细分“磨”与“炼”的本意,二者近义,却又各有不同。可以作这样的区别:“磨”所遇的环境艰难困苦的程度轻些,但时间跨度可能长些。“炼”所在的环境更残酷,但可能时间跨度短些。这样说法从汉语理论上讲并不是规范的,但通俗些可以这样理解。
人生于世,意志品格是不可能不经历磨和炼的。
孔子在陈、蔡受到围困时,忍住饥饿,环顾四周的景色,于是向弟子们发出感叹说:“天寒既到,霜雪既降,方明白松柏苍翠的颜色难得啊!”这就是孔子以自己几十载坎坷经历的切身感受所表达出对松柏的赞叹。俗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英雄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有梅花扑鼻香?成大功、立大业者,都得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志向远大者仅以受磨难是尚且不够的,因为受磨难与受得了磨难的人相当多,不一定个个都能出名,人人都能成英雄、有成就。其事业更不是在粗心大意和侥幸中完成的、取得的,往往都抱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篇》那样的态度,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故胸怀上博大宽广,光明磊落,细节上渐渐积累,战略上目光长远,事功上耐得磨炼,再加之坚强的意志,完美的人格,方可替自己事业的成功奠下厚实之基石。
苏秦,东周洛阳人。相传他曾经拜师鬼谷子门下,学习姜太公兵法。学成后,先后游历诸国,企图求取一官半职,但始终不被人器重,失意之中不得不返回家乡,寻机发展。
苏秦的家人和亲属,对苏秦的所学大失所望。在他们看来,任何经商赚钱的本领都比数百年前故纸更有用。苏秦的行为不被他们理解,反而遭到他们的嘲弄和讪笑。
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苏秦没有气馁,反而激励了他求仕显名的决心。从此,他闭门不出,博览群书。为了不使自己产生惰性,他悬发于梁,以锥扎大股(大腿),“悬梁锥股”的故事就来源于此。
苏秦再次出道,第一站便是到周显王那里,去兜售自己的理论,但是没有成功。他没有气馁,认为新兴的秦国最有潜力,如果能在秦国政坛上站稳脚跟,必然大有一沓作为。然而,当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秦国,却遭到了秦惠王的冷遇。此后,苏秦的满腔热情化作无穷愤懑,他决心报复秦国。于是,他历尽磨难,深居简出,苦研一年,终于创造出一套制秦战略——合纵战略。即联合齐、楚、燕、韩、赵、魏等诸多弱国,以攻一强——秦国,以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然后,他又到各国游说,促成了诸弱国的联合,达到他报复秦国的目的。应该说,苏秦经过“磨”,取得了成功。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楚国的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古代的历史、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屈原非常聪明,又肯用功读书,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屈原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个英明的政治家。他20岁的时候,就走上政治舞台,做楚怀王的左徒(比宰相小一些的官职)。他在外交上,主张楚国要同齐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屈原这种正确的主张,却遭到一群自私的权贵们的反对。反对派的主要人物,有楚怀王的妃子郑袖、儿子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他们依仗是楚怀王的亲信,有很大的势力。他们受了秦国的贿赂,主张同秦国亲善,设法破坏楚怀王和屈原的关系。他们心里妒忌屈原的才能,想方设法打击他,排挤他。
一天,屈原奉命秘密起草一份重要法令。上官大夫得到消息,就赶到屈原那里要先看看法令的草稿。屈原不同意,并严肃地指出:法令在没有公布以前,草稿谁也不准看。上官大夫很恼火,就在怀王面前拨弄是非,说屈原每次公布法令后,总是夸耀自己,说什么除了他谁也办不成!接着,怀王的幼子子兰也在怀王面前进谗言。昏庸无能、轻信多疑的楚怀王听后,对于革新事业动摇了。屈原据理力争,怀王不仅听不进去,而且还发怒,疏远了屈原。不久,屈原的左徒官职被免除了,改任三间大夫,只管些无关紧要的事。忠于楚怀王的屈原,不禁感叹:“忠诚竟有罪而去职,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但是,屈原仍关心楚国的前途,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思想。他发誓:“示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一心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要历尽艰险,九死而无一生也决不后悔!)
屈原被怀王疏远后,楚国的腐朽贵族官僚们得势了。秦国见有隙可乘,派出宰相张仪携带许多珍宝财货来到楚国,贿赂上官大夫、子兰和怀王的宠姬。张仪向楚怀王建议说:“秦国最痛恨的是齐国。如果楚国同齐国断绝交往,秦王愿意赠送楚国六百里土地。”屈原一眼看穿这是个骗局,他虽已处于逆境中,但是为了楚国的前途,毫不考虑个人得失,仍劝告楚怀王千万不要轻信上当。可是,利令智昏的怀王不以为然,宣布了同齐国绝交,然后派人到秦国去接受赠地。谁料张仪指着地图对楚国使者说:“这儿六里地送给楚国。”楚使大惊,问:“不是说六百里吗?”张仪冷笑地回答:“楚王听错了吧,哪有六百里呢?”
楚怀王对这个骗局恼羞成怒,立刻出兵攻打秦国,结果两战皆败。这时,怀王后悔不及,只得又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谈判恢复楚、齐两国的友好关系。秦国害怕楚、齐联合起来,就主动提出愿意退还汉中土地的一半,同楚国讲和。楚怀王声言不要土地,只要张仪的头。张仪居然满不在乎地来到楚国,因为他知道,在楚国他勾结了一批怀王左右的亲秦派,他们会保护他的。事情果然如此,楚怀王虽然一时囚禁了张仪,但在亲秦势力的庇护下,又把张仪放回了秦国。而且,楚怀王还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又同秦国恢复了交往。这时,屈原从齐国回到了楚国,得知楚怀王放走了张仪,知道事情又糟了。
不久,秦国提出秦、楚两国联姻,同结友好的事,并要怀王到秦国去会面商谈。屈原又识破了秦国的阴谋诡计,恳切地劝告怀王千万不要去上当,因为秦国像虎狼一样,不会怀有好意的。可是,楚怀王已经鬼迷心窍,再加上亲秦派的怂恿,根本听不进屈原的话,终于去了秦国。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扣留,并被逼割地,丧权辱国。不久,楚怀王忧愤成疾,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这时,楚国腐朽没落的贵族官僚更加得势,他们进一步迫害打击屈原。终于,昏馈无能的顷襄王把屈原的官职削去,把他放逐到汉北去远离郢都过流浪生活。
屈原在被流放期间也想遨游天下,实现理想,可是出发时,他忽然在晨曦中看见家乡。车夫也感到悲伤,连车马都驻足了。他终于留下来,他说,就是死也要“狐死必首丘”,不愿离开祖国。屈原被流放长达20来年,终年漂泊,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向腐朽势力妥协。他走遍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大部分,接触了人民群众,怀着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心情,写下了大量诗章。如《离骚》是他的长篇抒情诗,把现实和幻想交织起来。他在作品中上天下地、驰聘四方去追求他的理想,揭露黑暗势力的丑陋嘴脸,进发出嫉恶如仇的精神,表现了追求理想的坚贞意志和深挚的爱国之情。
楚国国势衰落了。公元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郢都。他感到祖国濒于危亡,前途茫茫,自己已无立足之地,于是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诗篇《怀沙》。
5月5日这一天,屈原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畔徘徊,面对江水,Jb潮起伏不平。他为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和无法挽救祖国的灭亡感到绝望,仰望长空,悲壮地大声吟诵《怀讲诗章。“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我知道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了,为了真理我绝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光明磊落的君子啊,我将以你们为榜样。”然后,抱着一块石头,怀着一腔浩然正气,纵身跃进波涛之中。时年62岁。
屈原的正气、品格、爱国忠贞,历来被人们敬仰和怀念。他的高洁气质与日月争光。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离骚》被译成各种文字,为世界人们所传诵。
屈原正是经受了被流放的磨难,才写出了《离骚》——这不朽的传世之作。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只有经受过而且经受住磨,才能有所成就。
下面这个故事,从反面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西汉时的朱买臣,字翁子,会稽人,以砍柴卖柴为生。曾经边担柴,边读书,妻于背着柴跟着他。多次让他不要边走边唱,朱买臣的歌声却更大。对此,妻子感到没脸面,要求离开,朱买臣对妻子说:“我五十岁左右肯定能享受富贵,现在已四十好几了。等我富贵以后会报答你的。”妻子又气又怒说:“跟着你这种人,总有一天会饿死,扔到沟中,怎么谈得上富丁”朱买臣挽留不住,就随她离去。
后来严助推荐朱买臣,汉武帝召见了他,谈到《春秋》、《楚辞》,武帝十分感兴趣,即拜为中大夫。后来升为会稽太守。
会稽地方官听说太守将来到这里,打发百姓去打扫街道,朱买臣的前妻与后来的大夫也在打扫工之列。朱买臣让后面的车子停下来,将他们夫妇二人接到太守的住处,安置在园子里,提供他们的粮食与住处。
一个月后,前妻自杀身亡,朱买臣出资给他丈夫,让他安葬了妻子。
塞妻耐不住清贫之“磨”,结果给自己酿制了一杯苦酒。
西汉黄霸,字次公,河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温和,宣帝听说他执法公正廉洁,任命他为廷尉。
本始二年,皇帝为了尊孝武帝而修庙,各领地郡县诸侯国都修庙,黄霸与大臣夏侯胜劝谏说:“这样不行。”于是丞相关御史都上书攻击他俩非议君王,因而被治罪入狱。
过了一段日子,黄霸想跟夏侯胜学习《尚书》,夏侯胜说:“我们都下狱犯了死罪,还学《尚书》有什么用?”黄霸说:“早上知道了‘道’,晚上死都可以。”夏侯胜很欣赏他,就给他讲授《尚书》。
在狱中冬春交替,但讲学《尚书》一刻未停止。
到本始四年,大赦免,两人出狱。夏侯胜被封为谏大夫给事中,黄霸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两人成了生死之交。
黄霸被打入死牢,却仍然学习《尚书》。正因为他经受住了“炼”,才熬到被赦出狱,并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创作。不料,他平静的著述生活却为一场飞来的横祸所打断。公元前99年,出征匈奴的将军李陵,因兵败无援,被迫投降,汉武帝一筹莫展,在朝廷召问的情况下,司马迁讲了一些李陵平日表现忠于汉室、待人诚恳,这次也许是暂时投降,以后还会立功赎罪等为之辩解的话。不想却触怒了汉武帝,被判为死罪。据汉刑律,死囚可用两种方法免于一死:一是出巨资自赎,一是受腐刑代死。司马迁家境并不富裕,无钱自赎,亲戚朋友又无人伸出救援之手,他只得受了腐刑。
司马迁受腐刑后,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在他看来,“诟莫大于宫刑”,一切耻辱,“腐刑极矣!”他在极其痛苦之下,“居则匆匆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曾一度想到自杀。但想到“草创未就”的著述,想到“究天下之际,诵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事业,他终于冷静了下来,在为“流俗之所轻”的生活中,他“隐忍苟活”,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遭放逐,遂作《离骚》;左丘双目失明,竟著《国语》;孙子遭受膑刑,仍著《兵法》等“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决心用自己“身残处秽”的生命,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史。
他在受刑获释后不久,被任为中书令,即把全部身心投入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写作,那时司马迁已是55岁的人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巨著前后共花费了他18年的心血。
读罢司马迁的故事,我们似乎才能明白什么叫炼狱。
是的,历史上,凡有大成就者,几乎都经历过磨与炼。正如孔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