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会由胡宗南的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主持。他在祝辞中首先提议:“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祝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身体健康,干杯!”周恩来微笑着站了起来,可他并没有喝酒,他环顾四周,然后声音宏亮地说:“王主任提到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合作。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胡宗南一听此言,当即愣住了,其他作陪者也面面相觑。周恩来见状依然微笑着说:“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酒就免了罢。”
过了一会儿,十多位花枝招展的国民党将官太太一齐举杯向周恩来走来。其中一位抢先说道:“我们虽没进过黄埔军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倡导的‘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敬周先生一杯。”周恩来微微一笑,十分风趣地对她们说:“各位夫人都很漂亮,这位夫人的讲话更漂亮。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此话一出,众夫人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窘态百出,无处容身。胡宗南见状赶忙打圆场说:“今天只叙旧谊,不谈政治。”周恩来随即转向那些夫人说:“我们还是谈点别的吧。”他同她们寒暄了几句,便把她们送回了原座。
稍后,又来了十几位将官,他们排成整齐的一行,领头的一位对着周恩来说:“当年我们是黄埔学生,您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作为弟子,我们每人敬老师一杯!”周恩来说:“胡副司令长官讲,今天不谈政治,请问胡副司令长官,这杯酒该不该喝?”胡宗南一时语塞,过了一会儿,他才满面通红地吼道:“他们是军人,没有政治头脑,酒让他们喝,算罚酒。”
不一会,又有一批夫人向周恩来走来。一位夫人一边看着稿子一边说:“我们久仰周恩来先生的夫人,想不到她因身体不适没能光临,我们各敬周夫人一杯酒,表示对她的敬意,祝她健康,祝她顺利到达延安。我们请求周先生代夫人分别和我们干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一定会尊重我们的请求。”周恩来听后,严肃地对她们说:“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要顺便说几句。前几年,延安人民连水也吃不上,经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日子比过去好,但仍然很难。如果让邓颖超同志喝这么好的酒,她会于心不安的。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同志的心情。请各位喝酒,我代她喝茶,我们彼此都尊重。”
周恩来在酒场上洒脱自如,聪明睿智,妙语连珠,语惊四座,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回却“敬酒”,又不卑不亢,既坚持了立场,又不失礼节,他推却了酒,但未推却理。因而,他在谈会上既维护了尊严,也赢得了敬重。外柔内刚,如绵里藏针,必胜无疑。
以刚制刚,也需要智慧与机敏。传说楚王想侮辱晏子,令人在城门旁挖了个小洞,并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晏子见此情景,看着周围准备看笑话的人群,非常惊讶地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国人讨了个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该刚则刚,该柔则柔;人刚我柔,人柔我刚;人柔我亦柔,人刚我更刚。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还用说吗?
三 表与里
为人应表里如一;察人须由表及里。
宋代《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句话:“诚意只是表里如一;若外面白,里面黑,便非诚意。”强调是要表里如一。
《素书·安礼》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表无里,与无表同。”强调的是重在有内心的诚意。
施耐庵在《水浒》中说:“表壮不如里壮。”强调的也是“里”的充实。
人往世上一站,就有一人“表”给了世人。与陌生人第一次相见,就会给人一个外表的印象。所以,探讨、把握住表与里的关系,很是重要。
一个人的印象是通过他的形象来表现的,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
要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要注意服装及仪表。一个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人站在你的面前,一定会让你讨厌;服装也并不一定要时髦赶潮流,最要紧的是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大众化。如果你想在服装方面“标新立异”,那只能使你脱离人群,是不会得到别人喜欢和接近的。
专家提醒人们交际时的服饰仪表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胡子刮了没有?
头发乱不乱?
衣服扣子扣好了没有?
衣服的褶皱是否抚平了?
裤管直不直?
鞋擦了没有?
初次见面时,真诚自然地表现自己是很重要的。千万别忘了诚恳的微笑,你的微笑比你身上穿着的任何名牌服装都值钱。
有位美国妇人拥有一笔不小的财富,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她不惜花费很多钱去买貂皮、钻石、珍珠,但她的面孔总是紧绷绷的,刻板如一张树皮。这位妇人不懂得:一个女人脸上所带有的温柔的笑容,比她身上的珠宝饰物重要得多。
其实,微笑最简单——动一动脸部肌肉就行了,但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为什么国外某些大百货商店宁可雇佣一个小学未毕业但有一个可爱的微笑的女职员,而不雇佣一个面孔冷漠的哲学博士等这类事件而惊讶不已了。
当然,观察人,不仅要看他的外表,更要看他内在的东西。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龄大了,你家后代中还有善于相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良马还可以从它的外貌形态、筋骨方面相得出来,至于天下的千里马,似乎绝迹了,似乎逃匿了,像这样的千里马,奔跑起来像不沾尘土似的。我的子孙都是下等才能,可以教他们挑选良马,却不能教他们挑选天下的千里马。我曾经有个一起挑担卖柴的伙伴,叫做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请你接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出外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以后,回来报告穆公说:“已经寻找到了,在沙丘那里。”穆公说:“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母马,纯黄的毛色。”
穆公派人去取马。回来一看,却是公马,纯黑的毛色。穆公大不高兴,找伯乐来对他说:“失败了,你所荐举的人,竟然连马的毛色怎样,公的母的都分别不开,又怎么能说得上挑选千里马呢?”
伯乐长声感叹地说:“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呢?这是比我强过千万倍的相马能力么!至于他相马本领,是不显露天机的地方,掌握了相马的内在实质,往往容易忽略外表,重视的是蕴藏在体内的力量,忽略了它外在的形色;观察到的仍然是天机妙着,不去观察那些可以不看的公母毛色之类;只着重在关键之处,而是故意不看那些不必看的地方。九方皋的相马本领,就在于寻找比普通良马可贵的妙处。”
九方皋选的马果真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去齐国,看见一棵做社祀的树。树荫下可以卧几千头牛,树干有百围粗,它像山那么高,好几丈以上才生树枝,能够造船的树枝就有几十竿。前来观看这棵大树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拥挤。可是,石木匠却一眼也不看,照样走他的路。他的徒弟呆呆地看了一阵以后,迫上木匠问:“我自从跟您学手艺以来,还没有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木材。可是您为什么一眼也不看就走了呢?”石木匠边走边回答说:“你不要看这树很大,其实一点用都没有。用它做船下水就会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具,几天就要坏;用它做屋梁,要生蛀虫。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树啊!可是,正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没人用它,它才能这样长寿,长到现在这样大。这就是无用才有用啊!”
“这么说,有用处的树倒是没用的啦?”有人问。
“是啁!”庄子说:“看那些果树,果实熟了,就会被打落折断,那些柏树桑树,还有桂树漆树,稍微长得粗了点,就被人砍倒去做房梁棺木,或者做别的用。它们都不能长寿,这就是有用处的下场!”
这些都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表与里。
做人应该表里如一,应该真诚。从本质、人品方面来讲,这绝没有错。但人在世上是“活”的,其他的“事”、“物”也是“活”的,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活”的,那么,死心眼只抱着一个“表里如一”不放,就是傻瓜了。
孙子很懂用兵之道。他的中心观念是:“兵者,诡道也。”他主张兵不厌诈。这些虽是从兵法的角度来讲的,却完全适用于人情操纵,而且其术理之妙,被他表述得非常完备、明晰。
孙子主张:战争之前,一定要隐密自己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他点出心理作战的要诀:要避开敌人的锐气而攻其暮气,扰乱敌人军心,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以逸待劳乘虚而人,即是所谓避实击虚的策略运用。孙子举出了十二项战术上可以运用的诡道,大体上是三大类原则。
第一类是外表伪装己方的实力,以欺瞒敌方,他的方法是:
能而示之不能:己方实力甚强,却隐藏以松懈敌人的警戒心。
用而示之不用:虽已出兵,却装成按兵未动。
近而示之以远、远而示之以近:故意使敌方认错己方之距离,以攻其不备。
第二类是误导,混乱敌人,他的方法是:
利而诱之:使敌人误以为有利,引诱其人彀。
乱而取之:混乱敌阵,乘隙突袭。
第三类是对付实力甚强的敌人,他的方法是:
实而备之:对实力强的敌人要充分戒备。
强而避之:避开敌人强劲的部队。
怒而扰之:激怒敌人,使对方乱了正常步调。
卑而骄之:故示低姿势,以养敌人骄气。
逸币劳之:敌人安逸时,骚扰他们使其疲于奔命。
亲而离之:设法离间分化敌人内部。
无论在战场、在官场还是交际场,一切的竞争之道,操纵之理都贯通着相同的人情与心理准则。下面再举一个官场上的“表里不一”、“卑而骄之”而蒙蔽对手的例子。
明代嘉靖中期,严嵩和夏言同为朝廷大臣。夏言科第在严嵩之前,地位在严嵩之上,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但是他自恃才高,难免有些目中无人,尤其喜欢别人对他奉承夸赞。严嵩对他并不服气,但他也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点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他利用与夏言同是江西老乡这层关系,设法去讨好夏言。有一次,他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心里恨得直咬牙,但表面却装得谦恭极了。他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夏言很受感动,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这也正合了他好虚荣求奉承的心理。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夏言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位由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同乡,最后竟置他夏言于死地。
严嵩知道自己的计谋在一步步得逞,心里甚为得意;但表面却不露分毫,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只是暗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倒。时机未成熟他是不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分赐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嘉靖帝的迷信活动,不肯接受。而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很不满。而且夏言撰写的青词(道教中祭神仙的“奏章”)也让皇帝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也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还迎合皇上心意,给他引荐了好几个懂道的“高人”。皇帝越来越满意严嵩而疏远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乘坐腰舆(一种小车)。几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一改他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所宠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皇帝本来就已经对夏言有诸多不满,现在又是他的两个宠臣来揭发夏言的过失,他也就没什么怀疑,一怒之下罢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职,令严嵩取代了夏言的首辅职务。
严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隐藏得很深很深,这就是表里不如一的成功案例。
做人要表里如一,而且要重在充实里。
做人要讲艺术。表里如一是艺术,表里不如一也是艺术。揣摩它,奥妙无穷,乐趣无穷。
四 厚与薄
厚谁薄谁,谁薄谁厚,心中不可无数。
人际关系就像一张网,无论是站在哪个点上,你的前后左右都有人。诸多要素决定了,你不可能跟所有人都保持等距。那么,该厚谁,该薄谁,就值得琢磨了。
厚谁薄谁,首要的是要善于观察人,观察他是否可厚可交。
人是很复杂的,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喜好了解他的素质、修养和品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性情相近、脾气相投的人,才能走到一块儿成为朋友。如果对方的朋友都是一些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的人,他的素质也不会太高;如果他结交的都是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他自己的修养也不会太好。有的人交朋友以性格、脾气取人,能说到一块就是朋友;有的人则以追求取人,有相同的追求就能成为朋友;有的则因为爱好相同而走到一起。但无论如何,只有二人修养相当、品质差不多时才能成为永久性的朋友。所以,了解一个人的朋友也就了解了这个人。
想了解一个人,还可以观察他是怎样对待别人的。
人在得意时,特别爱诉说他与别人在一起交往的情景,他说的时候是无意的,不会想到他与被说人有什么关系,所以,一般比较真实。
如果对方当着你的面说自己如何占了别人的便宜,如何欺骗了对方等等,那你以后就得对他注意一点儿,有可能他也会这么对待你。
还有一种人比较圆滑,好像很会处世似的,往往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着你的面说你如何如何好,别人如何如何不好,聪明的人就得注意这种人了,因为他在背后说人坏,就有可能在你背后说你坏。
而有一种人可能当面批评你,指出你的缺点来,却又在你面前夸奖别人的优点,你也许不愿接受他这种直率,但这种人却是非常可信赖的人。
另外,看一个人如何对待妻子、儿子、父母,就可以分析出这个人是否有责任感,自私还是不自私。
你可以通过他是否按时回家,有急事时是否想着通知家人,说起家人时是否很亲切等等,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家人的态度。一个不把家人放在心上的人是不会把朋友放在心上的。这种人往往心里只装着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安危,根本就不会想到朋友。所以,交往时对这类人只能薄之,不能厚之。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于是我很快地就离去。”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而献给了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