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可以展示自己。透过它,人们能体察到你的品德、涵养、学识水平。语言可以影响他人。一人之辩,有时重子九鼎之宝;三寸之舌,有时强干百万之师。与能言善辩者交谈,是一种美的享受;以一副好口才交际,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 赞与讽
教你能言善辩
赞要真诚得体,讽要一针见血。
赞美的语言会使人感到亲切、满意和鼓舞,因而听起来觉得入耳,它有助于建立友谊和交际的成功。
有甲乙两个猎人,各猎得两只野兔回家。甲的妻子看了,抱怨地说:“怎么只打了两只?”甲猎人——听,心中不悦: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他故意空手回家,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乙猎人所遇到的情况恰好相反,他的妻子见他带回两只野兔,就喜欢地说:“咦,你竟打了两只!”
乙听了心中喜悦,心想两只算得了什么!第二天他打回了四只!
一句赞扬话和一句埋怨话,引出两种不同的结果。
称赞是表示欣赏及感谢,它能给人们带来喜悦的心情;而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再加上一句硬梆梆的话,会使人扫兴。
1920年的一天,一个上尉在巴黎舞会上邀请美丽的汪杜洛小姐跳舞:“我有幸认识你小姐,使我非常荣幸……”
这美妙的言词,使对方听来无疑会感到愉悦。汪杜洛小姐则投桃报李,倍加赞赏:“是吗,上尉先生,我不知道还有比你的话更动听、比此时此刻的时光更美丽的……”
他们一边跳着舞,一边倾诉着,当跳完第六支舞曲时,已经海誓山盟,定下了终身。
这位上尉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他们的结合,与开头互相间的赞美词恐怕不无关系吧。
但是,赞美,也是一把双刃剑。恰当了,对方对你有好感,很感激你。不恰当,对方会觉得你有明显的讨好之嫌,进而会厌恶你。
那么,怎样赞美别人呢?可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赞美要出于真诚。不真诚的赞扬,给人一种虚情假意的印象,或者会被认为怀有某种不良目的,被赞扬者不但不感谢,反而会讨厌。言过其实的赞扬,不能实事求是,会使受赞扬者感到窘迫,也会降低赞扬者的威信。虚情假意的奉承对人对己都是有害而无利。
赞美要不失时机。对朋友、同事身上的特点,你要尽可能地随时随地去发现。如果你真心喜欢,就要抓住时机,积极反馈。他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你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赞美的时机多种多样,当时、事后、大庭广众之下、俩人独处之时都可进行,但一般以当时赞美为好,当众赞美为好。
赞美的力争是第一次发现的。你所发现的对方的特色、潜能、优势最好是别人谁也没有发现,甚至是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内容。你的赞扬会令他恍然大悟,瞬间即增强自信,从而对你产生好感。
寻找对方最希望被赞美的。各人有各人优越的地方,有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盼望得到别人公正的评价,但在那些还没有自信的地方,尤其不喜欢受到人家的恭维。例如女孩子,都喜欢听到别人夸赞她们美丽,但对于具有倾国倾城姿色的女孩,就要避免再去赞扬了,而应称赞她的智力。如果她的智力又恰好不如别人,那么你的称赞一定会使她雀跃无比。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错来,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坤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坤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坤赞美别人高在两点:一是知己知彼,每拍即中;二是让对方浑然不觉却全身舒坦,因为他做得无声无息,不着痕迹。要寻找对方最希望赞美的内容去赞美。
某中学校长无钱修缮校舍,多次循规蹈矩,层层请示,却毫无实效,不得已之下,决定向本市玻璃制品商场经理求援。校长之所以打算找该经理,是因为这位经理重视教育,曾捐款一万元发起成立“奖教基金会”。遗憾的是听说近两年商场的经营一直不理想,下设在沅江、岳阳、衡东的三个分店年亏损数万元,眼下要向这位经济困难的商场征集捐款,校长深感“凶多吉少”,希望渺茫。但是想到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只好“背水一战”了。
校长:曹经理,久闻大名。鄙校长近日在省城开会再一次听到教育界同仁对你的称赞,实是钦佩!今日散会返校,途经贵府,特来拜访。
经理:不敢当!不敢当!
校长:经理你真是远见卓识,首创奖教基金会。不但在本市能实实在在地支持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你的思想影响深远。奖教基金会由你始创,如今已由点到面,由本市到外沛,甚至发展到全国许多地区,真可谓香飘万里,名扬四海啊!……
校长紧紧围绕经理颇感得意之处,从思想影响到实际作用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谈得曹经理满心欢喜,神采飞扬。正当此时,校长无不自悲地诉说自己的“无能”和悔恨:身为校长,明知校舍摇摇欲坠,时刻困扰学生的学习,日夜危及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却毫无良策排忧解难。要是教育屏领导都能像曹经理这样,真心实意酷爱人才,支援教育,只要拨一万元钱就能释下我心头的重石,可是至今申报不下10次,仍不见分文。听到这里,经理立即起身拍拍胸脯,慷慨地说:“校长,既然如此,你就不必再打报告求三拜四了,一万元钱我捐献给你们。”校长紧紧握住经理的手,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位校长可谓十分精明,他在了解对方困难的情况下,仍然采用美誉推崇的方式获得了募捐的成功。首先,他对商场经理远见卓识、首创奖教基金会的行为,从思想影响到实际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恰当的赞扬,光辉业绩的称颂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其次,悲诉自己的“无能”和悔恨,让对方给予极大的同情甚至产生义愤,从而深深地打动了对方,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说赞美之词,其实也是对对方的尊重。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未必都尊重你,有时还会受到别人的讥讽,这时,我们应该学会反讥。
萧伯纳长得很瘦。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小宴会,一个脑满肠肥的资本家笑着对他说:
“啊,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闹饥荒!”
萧伯纳立刻回答道:
“嗯,先生,我一见到您,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
既然瘦是因为正在闹饥荒,那么胖就是闹饥荒的原因。资本家本想刻薄地讥笑一下萧伯纳,想不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跑趑。
有个家伙嘲笑他道:
“你脑袋上边的那玩艺是个甚么东西,能算顶帽子吗?”
安徒生立刻反唇相讥地回敬道:
“你帽子底下那玩艺是个甚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此可见,反唇相讥诡辩术是对付对手的有力策略。
再看莎士比亚《捕风捉影》中的一段对白:
班尼迪:“……说句老实话,我一个也不爱她们。”
白特丽丝:“那真是女人家天大的福气!否则她们让一个厚脸皮的求婚者缠住了,那才叫受罪呢。我感谢上帝,还有我那冷冰冰的心肠,在这一点上,我倒是跟您志同道合。我宁可听我的狗向一只乌鸦乱叫,也不愿听一个男人在我眼前口口声声地发誓他爱我。”
班尼迪:“上帝保佑您,小姐,永远抱定这个宗旨吧!这样本当命中注定要被抓破脸皮的大爷就可以逃脱他的灾难啦。”
白特丽丝:“要是碰到您这样一副尊容,抓破了也难看不到哪里去呀。”
班尼迪:“哎呀,学舌的八哥倒可以拜您为师啦!”
白特丽丝:“就算我是学舌的八哥,比起像您这样的牲口来,总还高出一头。”
班尼迪铩羽而去。
从这一段对白中不难看出,反唇相讥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子,扎在对方的身上,虽不流血,会让他比流血更难受。
反唇相讥,一般是承接对手的辩辞内容,借用其中的某些语句,反戈一击,点明对方的谬误本质,讥讽对方要一针见血,人木三分。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对象,注意论辩的环境,必须是对方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蛮横无理的场合。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才华横溢,有杰出的讽刺才能,又具有很强的个性和正义感。他看不惯并不能容忍一切腐败现象,就对此进行猛烈抨击,但一切依然如故。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对于一切无礼的攻击、故意吹毛求疵和嘲笑挖苦,均抱以尖锐的讽刺和嘲弄。其幽默是以牙还牙、锋芒毕露,同时又妙趣横生。请看他在一次演讲中与个别观众的交战:
他刚讲了一个笑话。忽然有人喊道:“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马雅可夫斯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了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到呢!”
“我应当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同志,”一个矮胖子挤到主席台上嚷道,“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他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胖子。
诗人接着回答条子上的问题。“马雅可夫斯基同志,您今天晚上得了多少钱啊?”
“这与您有何相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哪!”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些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喜欢自夸?”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舍科斯皮尔经常劝我:你要只讲自己的优点,缺点留给你的朋友去讲!”
“这句话您在哈尔科夫已经讲过了!”一个人从他座上站起来喊道。
“看来,”诗人平静地说,“这个同志是来作证的。”诗人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大厅,又说道,“我真不知道,您到处在陪伴着我。”
一张条子上说:“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您就自以为是干净的吗?”诗人回答。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手指上戴戒指?这对您很不合适。”
“照您说,我不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
“马雅可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
马雅可夫斯基幽默、睿智的话语,赢得了阵阵掌声和笑声。
齐国的相国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便对他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很善于言辞的人,现在正动身来我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给他出了个主意。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举行酒宴来招待他。正当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差人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这人,是干什么?”差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是吗?”
晏子站起来离开席位,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桔树和枳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大相同。桔子甜,枳子酸,为啥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么?”
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真有些自讨没趣了。”
总之,对于尖酸刻薄者,对于故意寻衅的敌人,我们不可一味地宽厚下去,让他小人得意。对这样的人能忍则忍,忍无可忍时,千万不要客气,该反击时就反讥一把。为人兼有软硬两手,才是处世自保并争取主动的真理。
二 正与反
正说有正说的道理,反语有反语的效果。
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单从正与反的角度讲,可以正话正说,也可以反话正说,还可以正话反说。
所谓正话正说,就是正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其目的是让对方能放弃他的观点。
正话正说,主要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通过理性分析来触动对方,使对方冷静、全面而深刻地思考问题,从而接受你的正确的观点和主张。
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刘邦知道韩信已被吕后杀掉,又高兴又怜惜,问吕后:“韩信临刑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高祖说:“这个蒯通是齐地的辩士。”就下令齐王逮捕蒯通。蒯通被押到,高祖问他:“是你叫淮阴侯谋反吗?”蒯通回答说:“是的,我一再地指教过他。那小子不用我的策略,所以让自己在这里遭到灭三族的大祸。假若那小子采纳了我的计策,陛下怎么能够抓住他而且灭他的族呢?!”高祖恼怒地说:“烹了他!”蒯通说:“唉,烹我冤枉啊!”高祖说:“你教韩信反叛我,有什么冤枉的?”蒯通回答说:“秦朝的法纪失效,山东大乱,异姓诸侯一齐起事,英雄豪杰乌鹊般地汇集起来。秦国失掉了鹿(帝位),天下人一起追捉它,这当儿,才干高、跑得快的猎手首先得手了。盗跖的狗吠咬尧,尧并非不仁,狗照例要咬不是它主子的人。那时节,我惟独眼中有韩信,没有陛下呀。再说那时天下拥有精兵锐卒想干陛下所干的事的人很多,他们没有如愿,只是因为力量不够罢了。对这些人又可以全都烹掉么?”高祖说:“放了他。”于是免了蒯通的罪。
蒯通教韩信谋反之事,发生在垓下之战消灭了楚霸王项羽,韩信统兵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占领山东河北大片土地之后,当时天下大局已定,汉家兵权大半掌握在韩信手中。应该说蒯通选择的时机是恰当的。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并非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就一统天下帝业的,韩信的犹豫不决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临终之言又险些葬送了一位谋士的性命。面对刘邦的责问,蒯通没有推赖,不仅全盘认账,还继续推论:“韩信如果听了我的话,哪里会死在你的手里!”此论如火上浇油,刘邦要“烹他”,他大叹一声,直呼“冤枉”,刘邦反驳他,他就用十分坦率的大实话进行自我辩护,“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说明天下并非一定姓刘,韩信应该同样有份;“当是之时,臣惟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这是为什么要替韩信出谋划策的原因,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且天下精锐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耶?”说的是秦末的史实,并由此委婉地表达了受烹的冤枉。可以说站在历史主义立场上的蒯通,有恃无恐,理直气壮,正话正说。而尊重历史的刘邦理解蒯通的作为,从而赫免了他。试想,如果不从史实的角度立论自我辩护,蒯通能够逃脱被烹的命运吗?由此可见,直言推理、正话正说应选准恰当的角度来征服对方。
反话正说,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示出诙谐之乐趣。
这些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